视盘血管炎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31 08:36:09

视盘血管炎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视盘血管炎的发病机制、病因、病程经过、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采用全身应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并辅以改善微循环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系统治疗和观察了视盘血管炎56例69眼,其中,视水肿型40例44眼,中央静脉血栓型16例25眼,并对患者的视力、视野、眼压、视改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进行检查。结果:随访1年,5例患者出现视盘颜色变淡,盘周血管可见白鞘,全部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视盘血管炎是一种非特异性内源性血管炎,是对广泛抗原的过敏反应,抗感染和抑制免疫反应可以缩短病程,提高视力,减少并发症。视盘血管炎虽属良性眼底疾病,但要警惕少数缺血性改变的发生。

[关键词] 视盘血管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7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161-02

视盘血管炎是原发于视神经血管的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通常分为两种类型:视水肿型(Ⅰ型)为筛板前区视神经睫状血管炎症;视网膜静脉阻塞型(Ⅱ型)为视表面辐射状毛细血管和筛板后视网膜中央静脉炎症。现将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6例视盘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6例69眼,年龄34~52岁,平均43岁,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治疗前后均行视力、自动静态视野计、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1.2 分型及眼底改变[1]

①视盘睫状血管炎引起的视水肿型(Ⅰ型):视盘均有水肿,充血,边界模糊,隆起度小于3D,盘周有小片状火焰状出血,视网膜静脉可见扩张和淤血。本文中此型共计44眼,占63.77%。②视网膜中央静脉炎引起的中央静脉血栓型(Ⅱ型)视盘亦见充血,轻度隆起,但不如Ⅰ型明显,沿视盘及大血管有浅层或深层视网膜出血。本文中此型共计25眼,占36.23%。视荧光血管渗漏69眼,动脉阶段性充盈26眼,静脉充盈迟缓24眼,黄斑区荧光渗漏11眼。

1.3 视力及视野改变

视力0.8~1.0 10眼,其中,Ⅰ型8眼,Ⅱ型2眼;0.5~0.7 38眼,其中,Ⅰ型21眼,Ⅱ型17眼;0.4以下21眼,其中,Ⅰ型4眼,Ⅱ型17眼。视野:生理盲点扩大10眼均为Ⅰ型;与生理盲点相连呈扇形或弓形视野缺损25眼,均为Ⅰ型,其他视野改变34眼。

1.4 治疗

采用全身应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并辅以改善微循环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2 结果

1~2个月视力均恢复到0.8以上,随访1年,5例患者出现视盘颜色变淡,盘周血管可见白鞘。

3 讨论

视盘血管炎由于炎症原发于视内血管而故名[2]。自1972年Hayreh首先提出视盘血管炎这一诊断名称,常有本病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报道。一般认为视盘血管炎为非特异性炎症,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视内睫状血管炎症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积聚于筛板前区疏松神经质中,引起非颅内压增高性视水肿、充血。临床上称为视盘血管炎Ⅰ型。视表面辐射状毛细血管炎症并侵犯筛板后视网膜中央静脉,引起静脉干阻塞,称为视盘血管炎Ⅱ型。由于病变受累的血管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有差异。本资料表明,视盘血管炎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青年发病较多见,多数为单眼发病,黄斑损害以Ⅱ型多见,全部病例均有视充血及视盘渗漏。Ⅰ型均有视水肿,Ⅱ型均见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和出血,视网膜静脉荧光充盈迟缓,视盘表面出血也是常见症状,视力大多数轻度减退或正常,本组病例视力大于0.5者48眼,占69.56%。

视盘血管炎不论哪种类型都可造成视盘组织缺氧,故全部病例均有视充血和大部分病例有视盘水肿,血管充血和组织水肿进一步压迫视盘静脉,阻碍血液回流,使血液回流不畅加重,组织缺氧和组织水肿,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由于筛板后视网膜中央静脉炎性阻塞,静脉回流阻力加大,静脉内压增高,血管迂曲,高度扩张,视网膜散在片状出血,少数病例黄斑受累而加重视力下降,由于视盘血管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发生在筛板后区,而从解剖上看,视网膜静脉在筛板前区与脉络膜静脉互相沟通,以至静脉阻塞往往为不完全性,这也可能是视网膜出血较轻、范围局限,视力影响小,预后大多良好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有助于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在诊断视盘血管炎时,应注意鉴别诊断,Ⅰ型(视水肿型)视盘血管炎应与缺血性视病变项鉴别,前者多为青壮年,单眼发病者居多,有体力疲劳等诱发因素,视盘及其附近视网膜充血水肿,隆起3D以内,视盘静脉怒张可有放射状出血,黄斑不受累,颅内压不高,视力障碍不显著。后者可见于各年龄组,但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多为双眼不同时发病,视力严重障碍。发病前常有大出血、休克、严重贫血、红细胞增多、糖尿病、白血病、动脉硬化、颞动脉炎、青光眼等病史,视盘为缺血性充血水肿,可有小出血点,视隆起度不超过2D,静脉中度扩张,动脉狭窄呈硬化状,预后常遗留视神经萎缩,如果两眼不同时发病可见一眼视水肿,另一眼视神经萎缩,应与Foster-Kernnedy综合征鉴别。Ⅱ型(中央静脉血栓型)视盘血管炎应与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鉴别,前者多见于青壮年,单眼发病,常有体力疲劳和感冒发热病史,眼底出血同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但动脉不缺血,视充血轻度水肿,絮状渗出无血管鞘,黄斑很少受累,视力障碍不显著,后者则多发生于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炎、高血压等老龄患者,视力障碍严重,视充血边界模糊,视盘常被出血遮盖,静脉高度迂曲扩张,血柱呈阶段状隐匿在出血与水肿之间,以视为中心向静脉周围呈放射状出血,并侵犯全部视网膜而呈现水肿,黄斑区常有星芒状渗出斑,严重影响视力,因视网膜水肿缺血常产生新生血管而继发青光眼。

视盘血管炎采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可降低炎症反应,降低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对于发病时间短、病变程度轻的病例疗效高;对病程长、病变程度中等的疗效差。

[参考文献]

[1]陈庆奎.视盘血管炎42例报告[J].中华眼科杂志,1979,15(4):274.

[2]黄叔仁.临床眼底病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9-40.

[3]Hayreh SS. Optic dise vascutitis [J]. Br J ophthalmol,1972,56:652.

(收稿日期:2008-07-10)

上一篇:超声检查对盆腔肿瘤的诊断价值 下一篇: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