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视台4K初探

时间:2022-08-31 07:17:18

北京电视台4K初探

4K,一个曾经在普通民众世界里遥不可及的名词,如今成了线上线下最为热门的话题。日本总务省计划于2014年7月推出4K电视广播服务,而欧美的电视节目频道也已早在布局4K电视广播节目。虽然国内的电视领域还在处于4K节目制作的初步尝试阶段,但在4K电视浪潮的席卷下,以及消费者被刺激起来的好奇和渴望之下,在电视领域4K有没有可能通过电视银屏走入大众的视野?在近十年经历了数字化、高清化、3D电视的传统电视台如何应对4K的到来?

电视领域是否需要4K?

需求决定价值和走向,赵宏伟直截了当的回答。他说,从电视台节目的运作上来讲,主要看内容需求和技术应用。一方面,观众都在追求更加真实和更加清晰的影像内容,而更强立体感的3D和更高清晰度的4K恰恰可以满足人们对此的需求。另一方面,3D相对来说制作工艺更加复杂,仍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技术难题。而4K将更符合人们追求更高清晰度和体验度的方向,但目前国内还不具备4K播出的环境,这也就意味着电视台即使进行了4K节目的制作也没有播出的平台。4K在电视和民用范围内的应用仍比较少,目前国内多数电视台发射的都是标清信号,高清信号都未完全普及,从这方面来说,对4K的需求几近为零,4K频道的开设和普及恐怕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只会存在理论上的可能。但主观条件往往会促成客观世界的改变,从人们对4K的关注和呼吁程度来看,4K走进电视也许只是时间和技术发展速度的问题。

面对4K的到来,北京电视台的赵宏伟老师这样看待:“3D、4K是电视突破了高清以后的更高端领域的新尝试,是往更高体验度和更高清晰度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在4K之前,3D是电视台这几年探索的主要技术方向,有明确的生产任务,如今这个波峰看起来逐渐有些消退,而4K将是电视领域的一个新方向,同时4K也将解决3D目前存在的一部分问题,成为促进3D发展的一个契机,二者也可能在电视领域并行前进。从更广的层面来看,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冲击着电视行业的发展,而将4K应用到电视领域或许也是电视重新回到人们视野的一个新方向。”

制作部特技制作科副科长赵新生老师对4K在电视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看法:“4K应该会比3D的发展空间要大,因为从观影习惯上来说,受众更容易接受,它不像3D在没有达到裸眼之前会有种种条件限制。4K不一样,它满足人们对影像的更高要求,对人们不会有生理上的不舒适,应该会发展的很快。”

4K探索从尝试开始

4K的出现,将促进电影、电视在制作上的融合,促使电视节目超越视频的范围,具有更大的动态、更宽的色域、更丰富的层次,从而提高影像质量。在拍摄方面,4K技术的应用,为电视领域创造了一些新技法,一些新的4K设备能够使电视在拍摄过程当中使用一些电影的手法,使影像特征更加鲜明,创作过程更加精细,节目质量更加优良。

在电视领域,北京电视台接触4K较早,早在2010年,北京台就承接了天安门广场大屏幕宣传片的项目,由于天安门大屏幕分辨率为3360x400,前期须4K拍摄,后期再进行画面剪裁使用。这也是北京台首次尝试使用4K摄像机拍摄并促使台内较早引进4K制作设备,因此也积累了一些4K拍摄的经验。

最终播出屏幕的大小决定了前期拍摄的设备选用和拍摄方式。天安门广场大屏幕宣传片的前期拍摄采用RED ONE 4K摄像机加10mm UP镜头。由于屏幕的尺寸很特殊,所以在拍摄上需要采用特殊的拍摄方式。北京台在拍摄这个宣传片时,按照10:1构图取景,采用监视器上贴黑卡纸的方式来解决10:1监看。从刚开始安装大屏时,他们就不断的进行技术实验,每组镜头的拍摄方法会在拍摄之前就与导演、摄像商量好,为了避免这种特殊屏幕上的太多不可控的情况,在拍摄中他们会尽量减少使用一些摇晃的镜头。在采集素材时将主监贴好黑卡纸,直接挑选适合10:1构图的素材。RED ONE 4K摄像机拍摄的R3D文件需要大量的转换时间,且转换后文件体积超大,为了降低系统的开销,台内采取先挑选素材后再进行转换、裁剪与编辑的方法(更多天安门大屏内容制作信息参见《数码影像时代》2013年7月刊)。

技术发展与规划高级工程师赵宏伟介绍,如果把4K应用到电视上,从操作层面上会比3D简单很多,但在取景构图上会和原来有些许不同。另外,相比高清,4K在对焦问题上要多加注意,对于一般的电视导演,还是习惯自动对焦这种操作性,但对于点对点的4K拍摄,需要很精准的将焦点对在主体上。

4K后期流程方案探索

从天安门大屏宣传片的拍摄经验中,制作部特技制作科艺术总监贺文林谈到,相比原来的高清创作,4K最大的不同在于后期庞大的工作量。因为对于4K制作来说,由于后期的播放媒介尺寸多是大屏展示或者电影银幕,所以在拍摄时最好使用RAW格式,为了保留最大的宽容度和后期处理余地,前期拍摄需要尽量取得元数据。比如一些log曲线,前期是灰色,看不出效果,必须做后期校正,这就需要前期拍摄时留有很大的余地来做调整,亮部细节和暗部层次都要有。

在4K的后期制作环节中,最大的难点不在于剪辑,而是在格式转换和颜色调整上。目前来讲,4K的格式比较多,不同的格式编码要有不同的剪辑方法,目前国内4K实时剪辑还有一定困难,所以对于采用索尼F65拍摄的源码素材来说,需要先进行转码,转成高码流和低码流各一版,先用低码流进行剪辑,再进行高码流套底和调色。所以4K的后期流程和原来的电视不一样,要先确定拍摄所使用的编码格式。

4K的颜色管理上要区别于高清,平时制作的电视节目在电视播出的亮度范围是0到100,这个范围8比特的色域只能显示14到255,10比特色位深度是44到945,而数字影院可以显示到真正的0到255色阶,显示终端来说是不一样。所以在制作4K内容时,最终调色时需要考虑到这点,这就要求我们采用高规格高质量的专业监视器来监看画面。

4K的后期调色可以认为有两个环节,第一次是对原始数据做冲印,类似胶片冲洗的过程,将RAW格式的文件转成适合人眼观看的颜色,这个步骤是无损调色。完成这步之后就是传统意义的调色,在之前选好整个基调再做细微变换,这是一个有损画质的过程。所以对于RAW格式的处理,一定要保证初级较色的质量,这样才能保证最高品质的画质。

上一篇:科技成就4K,4K改变生活 下一篇:更大的尺寸更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