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之艺术领域

时间:2022-08-31 06:23:25

简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之艺术领域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提出了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这是一份与幼儿园教育息息相关的集指导性政策性操作性于一体的文件,经过三年来的学习与实践,本文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精神和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对文中的“艺术领域”作如下总结:

一、领会“精神”,树立“目标观”

行由心生,思想是人们行为的导向,教育理念的把握决定了目标的确立和教育方法的选择。《指南》把该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划分为“感受与欣赏”和“表达与创作”两部分,为我们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首先,尊重儿童认知规律,丰富儿童直观感受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它的价值在于启迪幼儿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要遵循儿童记忆、思维、观察、注意、想象、感知觉等心理特点。

“美”是个抽象的概念,它区别于其它活动的最大特点是直觉性,它存在于具体形象的事物中,是视觉听觉感知的心理体验,难以借助概念或用其他语言描述为中介来把握认识。因此,从审美教育和训练角度看,教育者应该从儿童学习和发展规律出发,遵循儿童的审美认知心理特点,以具体形象的直观感受为主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见多识广”丰厚的感性经验的积累,才能内化“见闻”,从内心积淀形成自己对美的规律和本质的认识,才能厚积而薄发。

第二,尊重人本发展原则,立足儿童创新发展

幼儿发展的问题,是幼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纲要》鲜明地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主”的理念,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教育的目的性和幼儿发展的可能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支持幼儿自主发展,着眼于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还是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教育。丰富的想象和表现的热情就是艺术教育的核心。《指南》指出要让幼儿“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幼儿喜欢不拘一格自由自在的表现,他们独特的笔触、动作、吟唱、及各种即兴表演都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充溢着童真之美,虽然他们的作品谈不上完美,但这样的过程满足了他们自由表现的情感需要,教师对此要以开放性、宽容性的思想去包容他们,而不能拘泥于依葫芦画样。殊不知,这样的结果使孩子一旦离开了“样”就什么也想不出来,他们仅仅是眼中有画而心中无画,口中有曲心中无乐。

二、实践转化,把握“教与学”

真正要使艺术教育施之有义,关键在于教师的得法引导,把教师的观念转化为自觉的教育行为,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多属于浅层的表面兴趣,这种兴趣容易转移容易波动,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要将浅层的表面兴趣引申到有目的和有一定深度的活动,帮助幼儿实现从感受美、发现美到创造美的升华。

第一,“感受与欣赏”。

1.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

自然即教材,生活即教育。幼儿对美的感受要从生活开始,进而了解更高层次的艺术美,最后延伸到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欣赏与创作。大自然赋予我们丰富多彩的景色,处处都是感受艺术的原始素材,是一切美的源泉,是艺术的范本。自然界的景物无不包含造型、颜色、形态、形状、音色、音高、节奏、强弱等与音乐与美术息息相关的元素。蓝天彩虹、海浪沙滩、巍巍群山、涓涓溪流令人心旷神怡,充满了诗情画意。教师要善于挖掘、适时指导,利用自然界的天然作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倾听、寻找、模仿、想象,在孩子领略自然景色的同时由浅入深、从个别到整体加以指导,引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亲近和热爱,进而用欣赏的眼光和艺术的角度品味自然、领悟自然,发现事物美之所以然,使幼儿从本能的兴奋和愉悦这种单纯的情感升华为高级的情感――美感,逐渐从富有艺术气息的自然风光里得到美的熏陶,形成自己的审美概念。

大自然除了巧夺天工的雕琢给人以扑面而来的视听享受外,生活中的人文景观同样美不胜收,它既有自己独特的造型美,同时和大自然的各种形声色光等融汇成多元一体风格各异的景色。民俗建筑、现代都市、园林景观、名胜古迹等都潜藏着巨大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只要教师有计划的引导启发,孩子的审美认知和情感自然就能得到启发和升华,逐渐内化自己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2.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在艺术领域中,美的形态除了自然美、艺术美还有生活美。这是美的高级形态,是艺术家运用美的规律创造的艺术作品。儿童除了领略大自然的美景,还需要接触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开阔幼儿眼界。

此外,《指南》提出,欣赏艺术作品,还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幼儿走进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或观看民间艺术表演、民俗文化活动等规模更大的场所,或通过电视、图片、等不同途径扩大幼儿视野,丰富幼儿的体验和感受。

总之,儿童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熏陶中自觉的领悟,因此选择适合儿童欣赏的艺术作品让幼儿多角度感受“美”的内涵,有助于提高“美”的直觉和敏感度,形成对同一作品的欣赏高于别人的感受,即浅层吸引和深层感受的不同、形成从表面的热情喜悦到深层的自主转化。

第二,“表达与创作”

1.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

这点表明了“大胆自由表达”的思想。《纲要》明确指出“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这就表明了幼儿参与的过程是自由自发的探索过程、是乐在其中的过程,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呈现自己对艺术活动的喜爱,这也是今后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

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

这点表明了“创造性表达”的思想。这标志着幼儿从自发的探索转向有意义的创作。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艺术创作表演和欣赏评论几乎是并存的,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有了聆赏观赏的兴致和水平自然就有创作的热情和欲望。对此老师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只为幼儿的创作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利用身边的资源创设合适的条件鼓励幼儿用自己方式创作,根据发展的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综上所述,《指南》在艺术领域提出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是尊重儿童心理认知的学习特点和立足人本发展的原则而提出的合理期望,为教师和家庭科学全面的指导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上一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绘画教学 下一篇:《旅游费用――购票方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