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为大提琴和钢琴所写的作品

时间:2022-08-31 04:03:18

肖邦为大提琴和钢琴所写的作品

肖邦一生的创作几乎都奉献给了钢琴,如同他这样集中创作钢琴作品誉满全世界的作曲家寥寥无几。这张唱片非常难得地收录了肖邦创作生涯中为大提琴创作的几首作品:《G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C大调华丽波洛奈兹》《E大调“恶魔罗伯特”主题大二重奏》。

肖邦所作的《G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占据了其艺术生涯中太多个“之最”――此曲是肖邦所写的最后一首奏鸣曲;是肖邦在巴黎最后一场音乐会的曲目;是肖邦在世时最后出版的作品。此曲写于1845到1846年,此时的肖邦身体每况愈下,和乔治・桑关系恶化,没有小家的温馨,更没有祖国的明天可以期望,身心世界都是人生最低谷。此首奏鸣曲是肖邦集大成的作品,曲中没有刻意卖弄技巧的部分,音乐深邃丰厚,大提琴和钢琴两件乐器在音乐配置上旗鼓相当,并没有偏袒钢琴,从中能领悟到肖邦日益成熟的作曲技巧以及他到晚年仍在追寻着的音乐轨迹。

整首奏鸣曲共四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篇幅最长,算上反复的部分,演奏时长可以达到后面三个乐章的总和(此张附片中没有演奏反复)。第三乐章篇幅非常短,只有不到三十个小节,是极尽精简之作。B大调的主题以及之后不间断的转调一直在大提琴、钢琴两件乐器中穿插游走、相互呼应,柔美吟唱的旋律让听者动容、低首心折。虽然第三乐章篇幅小、音符不多,节奏也不复杂,但是其广板的节奏以及歌唱性的本质,对钢琴演奏者来说并不容易。附片中两位演奏家的演奏充分照顾到句法之间的衔接,在突出两件乐器自身的特点而又不冲突整体的情况下,运用铺垫、酝酿和缓冲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肖邦。

《C大调华丽波洛奈兹》(Op. 3)写于1829年到1830年,是肖邦首次为大提琴和钢琴两件乐器的组合而写的作品。最早这部作品是为拉齐维尔(Radziwill)父女所写,次年出版时,添加了序奏部分,并且将此曲题献给约瑟夫・默克(Joseph Merk)。附片中所演奏的《C大调华丽波洛奈兹》是大提琴家费尔曼(Emanuel Feuermann)的改编版,此版中将波拉卡风格段落之前的华彩部分、波拉卡风格段落中以及结尾等多处原本由钢琴承担的快速跑动段落的一部分交由大提琴来担当,增加了大提琴的音准、技巧以及与钢琴合作的难度,让大提琴演奏者整曲都没有歇息的机会。虽然此曲是以慢板的序奏开场,但是前八个小节两件乐器的轮番上演并没有给人孤芳自赏的沉闷。起始处由钢琴弹出一长串轻盈跑动、向上升腾的音符,随后出现的大提琴奏出了优美的旋律。可惜仅此一句,就被与开头类似的钢琴元素打断了歌唱着的大提琴,而后大提琴再次介入,在相互交流中大提琴引出了歌唱而饱满的主题。

附片中的两位德国演奏家,在演奏时秉承着血脉中的严谨作风,游刃有余地在结构与自由中行走,钢琴部分高低声部和大提琴的呼应在曲中自然而不刻意。曲中有几个段落比较难合作,大提琴在低音区活动,钢琴从低音区“爬”向高音区,如果钢琴演奏过重难免和大提琴的声部混杂,如果钢琴声音过轻,谱上要求的渐强和加速只依赖大提琴揉弦的长音势必显得单薄,此时非常需要钢琴的共鸣来增加厚度。克利格尔和格莱姆泽的合作无疑是成功的,他们默契十足,在尊重共性的同时又不失个性,所演奏的费尔曼的改编版音乐华丽又不失去肖邦原作的尊贵典雅,值得聆听。

作曲家梅耶贝尔创作的《恶魔罗勃特》曾经是法国非常著名的一部五幕歌剧,1831年11月首演于巴黎歌剧院,大获成功,之后更是驰骋法国歌剧界几十年。虽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式大歌剧对肖邦的影响越来越弱了,但当时给初到巴黎的肖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E大调“恶魔罗伯特”主题大二重奏》由肖邦和好朋友、大提琴家弗朗肖姆(Auguste Franchomme)合作完成,肖邦将歌剧主题自由构造,他当时受到的巴黎歌剧的影响也反应在这首作品中,例如整曲中运用于钢琴部分的各类华美绮丽的创作手法。此曲华丽的开头有将近三十个小节的钢琴独白,音域跨度超过五个八度,也许会让听者恍惚觉得是一首带有明显肖邦华丽风格的钢琴独奏作品。大提琴仅有非常短暂的露面,在经历了两次试探性的小短句后,与钢琴运用长颤音、跳音式的音阶你来我往,结束了“引子”进入到E大调的主题。主题过后钢琴和大提琴的部分在音型乐句上有多次的呼应。音乐进行到六分钟左右、两件乐器轮番强调主音E的时候,拍号从3/4换到了6/8,速度从行板过渡到了小快板。第七分四十秒左右调性转到了B小调,速度也缓了下来,聆听时能明显感受到来自歌剧的不同主题以及很多其他元素。奢华的法国歌剧《恶魔罗勃特》在梅耶贝尔去世后名声一落千丈,而此张附片中的这部作品是肖邦和弗朗肖姆友谊的见证,也能让听众通过此曲对当年的沙龙音乐有所感知。

附片中的最后四首大提琴和钢琴的作品都是从肖邦的钢琴曲改编而来的。《升C小调夜曲》(B.I. 49)写于1830年,在肖邦去世后才出版,是钢琴音乐会中常见的返场曲目。在附片中我们听到的版本是由伟大的大提琴家格奥尔格・皮亚蒂戈尔斯基(Gregor Piatigorsky)改编的。此曲保留了原曲的调性,开头的四个小节只在重升F时拖长了时值,之后主题由大提琴拉出,曲中大提琴和原钢琴旋律相比有一些类似华彩的加花演奏。《E小调练习曲》(作品25之7)是格拉祖诺夫改编自肖邦著名的《升C小调练习曲》(作品25之7),此曲是肖邦练习曲中为数不多的慢板,格拉祖诺夫将原曲的升C小调移到了E小调,这样原本在低声部的旋律就更适合大提琴演奏,大提琴的歌唱曲调和钢琴的高声部旋律构成了清晰的对话模式。《A小调圆舞曲》(作品34之2)是肖邦1831年的作品,由俄罗斯大提琴家列夫・金兹伯格(Lev Ginzburg)改编,简单优雅的乐句透出淡淡的忧伤。整张CD的最后一首是《降E小调练习曲》(作品10之6),此曲的创作大概可以追溯到1830年,肖邦在华沙的最后一个夏天,是肖邦所有练习曲中唯一的一首行板。这首也是由格拉祖诺夫改编的,他将原调改为了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两件乐器在句子衔接、和声转换、调性游移时合作密切,表现出微妙细腻的内在变化。

附片中最后四首由钢琴原曲改编过来的大提琴作品虽然每首篇幅不长,但都很有意思。钢琴演奏者都知道在钢琴上弹出连奏的声音很难,让钢琴歌唱起来不易,而这两点在大提琴上相对容易做到,因此这些乐曲旋律基本上都交给了大提琴来演奏,钢琴负责增加和声厚度。大提琴演奏转音游刃有余,钢琴在多个声区的呼应让效果更加丰富。整张附片既有肖邦早期的作品,也有晚期的作品,能让读者领略到肖邦不同时期的不同音乐风格。

演奏家介绍

玛丽亚・克利格尔

1952年生于德国的女大提琴家,跟随亚诺什・斯塔克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学习,并成为他的助手。于1981年赢得第二届罗斯特罗波维奇国际大提琴比赛大奖,罗斯特罗波维奇后来成为她最重要的导师之一。1990年录制了俄罗斯作曲家施尼特凯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受到了作曲家本人极高的赞赏。克里格尔于拿索斯的合作始于1991年,所录制的曲目涵盖大提琴独奏作品、室内乐和协奏曲。

莫舍・汉默尔

1962年生于德国,是吉赛金的再传弟子,不少于十七次国际比赛的获奖者,1989年成为最年轻的德国音乐学院钢琴教授。1992年获得安多尔・弗尔代斯奖,于1993年获得欧洲钢琴家奖,以广博的曲目闻名当今德国乐坛。各位读者已经在2013年音乐爱好者的附片中,欣赏过他的独奏曲目以及钢琴协奏曲了,这次他以重奏者的身份出现在CD中,可以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位德国钢琴家。

上一篇:浅析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善策略 下一篇:自由式摔跤之连贯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