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来了,职业教育如何应对?

时间:2022-08-31 02:14:54

“机器人”来了,职业教育如何应对?

“机器人来了”与“狼来了”的故事不同,但给人的启示不谋而合。第一次说“机器人来了”,可能觉得过于科幻离奇;第二次说“机器人来了”,可能觉得过于危言耸听;第三次说“机器人来了”,可能没有什么感觉,却被机器人“替”掉了。作为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当面临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挑战,如何避免被“替”掉的命运,还需要未雨绸缪。

两年前,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公开表示:目前富士康已经拥有1万台机器人,未来三年内将启用100万台机器人。富士康百万“机器人大军”计划公布后引起外界瞩目,有人担忧如此大规模的机器人投入生产一线后,将会对企业用工造成冲击。

时至今日,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的端倪逐渐显现出来。据媒体报道,在深圳,一家原本3000人的工厂,一年半的时间里,竟减少了2000个工作岗位,机器人代替了人力。在重庆的国家电网,能够智能行走、智能抓取、检测电表的机器人,取代了不少工作岗位。在福建,一些卫浴企业也开始使用机器人加工、抛光水龙头,生产卫浴产品的零部件。机器人来势之猛令人出乎意料。相关人士透露,未来在某些车间,机器人将扮演生产的“主角”。

“机器人”渐行渐近

提起机器人,人们往往会想到科幻影片中的“机械战警”“钢铁巨人”“安德鲁・马丁”。而事实上,机器人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谢刚介绍说,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自主完成规定动作或操作的机械设备都可称为“机器人”,因此“机器人”可呈现履带、机械手臂、抑或人形等多种外观。

机器人早已进入生产领域并发挥着“人力”作用。从汽车流水线上的精准焊接,到有毒化学环境下的操作,甚至深海、太空探测,都有着机器人的影子。

而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也可能并不遥远。随着微电子、新型材料、控制、传感交互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软件优化,机器人的智能程度正不断提高,机器人的功能更加强大。英国经济学家保罗・麦基里认为,以互联网、新材料和新能源为基础,数字化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来到,而数字化智能制造的主体就是工业机器人。

人们幻想机器人可能带给人类的种种便利,当技能还是人们谋生工具的时候,机器人的出现却并非如许多人所愿。机器人自诞生那天起,就与技能工人产生了事实上的冲突。在现代职业教育尚未成熟阶段,这种冲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难以解决。

工业机器人最初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流水加工线上,导致一部分工人失去了原有的工作,“机器人上岗人下岗”成为广大工人的忧虑。事实上也确实出现了机器人替代工人、部分工人失业的现象,机器人在为人类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崭新的社会问题。因此,机器人从诞生那天起就颇受社会争议,而且延续至今。

业内专家预言,大批机器人上岗后,短期内挤占真人岗位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谢刚坦言道:“假如说,一条装配线上原来需要10位工人,换成使用机器人后,就意味着这10位工人将失去工作。”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温兆麟,拥有12项与机器人有关的发明及实用新型国家专利。在他看来,目前的中国,很难做到大规模使用工业机器人,但同时他也相信,“机器人替代工人是一个大趋势”。被誉为“仿人机器人之父”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加藤一郎则坦言:“在大量使用机器人的工厂里,工人的数目将大大减少。”

“机器人代替人工”已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或者专家学者的推断,它正被企业不断证实或将要证实。

在2012年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深圳某科技公司销售负责人陈生向他们的客户介绍说:“预计从明年开始,这些自动化无人搬运车就会大批进入工厂生产车间,替代一线工人的直接操作。”

青岛泰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玉良表示,泰发公司人最多的时候达到1万人,但是这几年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出现了较明显的招工难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泰发公司引进了30台焊接机械手。薛玉良做了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之前公司一个焊接车间需要60名工人,现在只需要20名工人就可以了。”

除了有效缓解不断增长的用工成本压力,机器人本身也有着独特的优势。最显著的一点就是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比如产品通过机器人抛光,成品率可从87%提高到93%。而且机器人不存在人工因身心压力而导致恶性事件发生,从而让企业少了许多“麻烦”,管理成本也会下降。这些都是企业管理者所乐意看到的,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显然,随着机器人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人被机器人夺去饭碗,这对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而言,挑战已经开始。

在深圳某公司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技工说,以前这里有很多人,基本上都是接受过职业教育的,自从上了机器人,现在减少了很多,有的是被调到其他生产线,有的干脆就没了工作,“有时候就问自己:先前接受的职业教育是不是变得一文不值了。”

在深圳某上市公司生产无线鼠标接收器的生产区,2名机器人与30多名工人同在生产线上工作。有工人表示,不久后我们30多个人的工作都会被抢走,因为另外3名机器人即将上岗。该企业的多数工作人员认为,机器人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多地替代人工。

2013年广东省的一次大学生招聘会上,广州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小杨已经转了一整天,却仍然一职难求。据了解,参加今年这次招聘会的企业数量及招聘岗位的种类与去年比都有所减少。针对此现象,有关人员介绍说,经济低迷是主要原因,但是,机器人的介入导致某些企业用工数量有所减少,也是不可排除的原因之一。

像小杨这样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有很多,可是他们并不完全清楚自己找不到工作除了专业、薪酬等因素之外,其中还有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带来的深层原因。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生产管理的效能,开始看重机器人的优势:减少人工、降低成本、扩大产能、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等。

对于富士康的机器人计划,专家认为符合机器替代人工的大趋势。从全球来看,家电生产、汽车制造中已经基本实现机器人作业。而在石油勘探、化工制造以及核电站等一些危险环境下,则更需要机器人的尽快投入使用。机器人走上工作岗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机器人大军的扩充、壮大,越来越多的工作将会由机器人代替真人完成。这是科学技术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结果,而且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能否冲击职业教育?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11年全球机器人市场销售达16.5万台,同比增长40%,而在中国,2011年销售机器人2.25万台,同比增长51%,机器人新安装量达到2.3万台。该联合会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销量量为3.5万台。

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年末,我国大陆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老年人口比重继续攀升。

相关研究人员认为,随着人口红利逐渐衰减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迎来勃勃生机的景象。诸如机器人与真人抢饭碗的话题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而职业教育要关注的焦点则是:机器人会不会影响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给职业教育造成巨大冲击。

面对机器人市场的日益扩大,业内人士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随着机器人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机器人时代就要来临,机器人将大面积、大范围代替人工;另一种声音认为,虽然机器人应用呈不可逆向前发展的趋势,但机器人只是一种机器,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工,还远远达不到机器人抢真人饭碗的程度。

以往提到“机器人”,大家都认为是幻想,即使是20世纪中后期人类已经研制出机器人,但它在普通人的心目中仍然是神话。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毕亚雷说,如今,机器人正在走下神坛,这个量的变化是几何倍数的。言外之意,机器人正在深入“千家万户”。

持相同观点的是中国最大的机器人企业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作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在应用领域的教父级人物,同时兼任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曲道奎,相信中国的机器人市场“井喷”马上就要来临。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曲道奎有三个依据:第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市场对机器人存在巨大需求;第二,中国劳动力价格快速上升,企业为降低成本,不得不使用机器人;第三,中国机器人几乎是零起步,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显然,曲道奎的推断是建立在事实依据和理论基础之上的,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数据及其他相关调查数据也是吻合的。如果这个推断成立,一些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工人,尤其是那些专业技能不足的工人,将最先受到机器人冲击。他们会在机器人的强势逼迫下,或者选择接受培训、重新学习,然后在新岗位上就业;或者无所作为,直接被机器人淘汰。

持相反观点的人士则认为,机器人时代远未到来,工业机器人冲击职业教育还有限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劳动力市场研究室主任张丽宾指出,类似富士康科技集团使用机器人的情况,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复杂的、综合的,短期来看未必会形成突出的替代效应。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劳动力市场研究所所长黄任民也表达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所谓以机器人代替工人,就目前阶段的中国来说还不现实。

产生这种声音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成本分析。实事求是地讲,工业机器人目前在中国还不具备广泛的成本优势。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就成本来看,使用机器比较昂贵。目前全国范围内加工型企业的利润空间比较小,很难做到大规模使用工业机器人。即便一些高危环境需要用机器人代替人类操作,但目前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使用机器人成本更高,而且相关程序开发也并不容易,只有像富士康这样生产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才有能力尝试使用机器人。

机器视觉制造商美国康耐视有关负责人指出,从理论上讲,目前中国大陆电子制造业50%的工序都可以用机器人代替,但实际上大规模投入机器人的资金需要5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因此,即使对于成熟的电子制造企业,用机器人代替工人,也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负责销售某国外品牌机器手的尹海兵坦言,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市场还没有完全开发,“机器人的市场应用方面还处于投入多回报少的阶段,企业需要长期的经营战略计划,才会选择将工业机器人投入生产装配线”。尹海兵分析的这种情况在相当一部分企业里存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机器人在企业中的快速应用。

二是竞争力评估。企业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实力的竞争,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机器人市场。从事自动化管理行业工作的工程师张超峰认为,工业机器人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才可能选择进行机器人项目的应用试点,资金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还无法把工业机器人直接应用于生产制造。

尹海兵则是用一组数据来说明企业实力对机器人应用的影响:假如一家企业一个工人的年工资是4万元,加上其他成本,一年下来成本不足10万元,而替代一个工人的机械手及后续专用产品的总费用至少在10万元,如果计入机械手的后续研发应用费用,配置一台机械手的成本可能会高达上百万元。“尽管机器人的装配速度比人类的速度高出几倍,但不少小型企业仍然难以承担高昂的智能装配投入。”

即便实力雄厚、能够自主研发机器人的富士康,在阐释机器人计划时,郭台铭也坦言:机器人将用于“协助”而非“替代”人类。多数机器人适用于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岗位,其智能还将不断提升。

对此,有学者认为,只要统筹安排社会劳动力,就不会出现因机器人而引起失业的问题。这个观点有其合理性,但它能否站住脚还有待事实的进一步验证。

成立于2002年的山西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最近的8年时间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基本稳定在93%~96%,然而截至今年5月底,2013年应届毕业生签约率将将达到87%,学生就业难度明显高于往年。有人推测,这与富士康机器人战略存有一定关系。同样是机器人应用水平较高的山东省,从2012年开始,多数职业院校遇到了订单培养人数下降的问题。校方认为,机器人上岗数量增加了,企业自然减少了订单数量,此消彼长的趋势渐渐明显。

无论是职业教育就业的角度,还是订单培养的角度,都反映出职业教育在机器人面前遇到了挑战。因此,面对面对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必须要思考究竟该如何面对。

危机下的契机

不管机器人时代是“已经到来”“将要到来”,还是“暂未到来”,人们已经看到机器人的影子,听到机器人的声音,甚至与机器人比肩而居。

有学者认为,机器人确实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危机,从眼下看,这个危机还是隐性的,呈局部分布状态,似乎机器人还不足以与接受过正规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力全面抗衡,但从长远看,如果职业教育不采取相应策略和措施,就有可能形成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被机器人挤压的尴尬局面,职业教育就会面临严峻的危机考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善学曾提出一个观点,“没有职业需求就没有职业教育”,他认为,“职业需求包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和满足社会成员终身职业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智能化时代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稳固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也需在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等几个层面有所作为。

加强机器人技能教育 新需求催生新岗位,机器人尽管在一些岗位上能够替代人,但终究需要人的操作。随着大量机器人“上岗”,也会催生许多新的人力需求岗位,包括机器人的研发、操控和维修等。因此职业教育应在需求驱动下,抓住机遇,积极促进职业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适应社会形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机器人教育。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彭绍东对机器人学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他概括总结出开展机器人教育的7个必要性,笔者认为其中至少有3个方面适于职业教育。一是普及机器人知识的需要;二是提高机器人应用水平的需要;三是迎接机器人时代的需要。彭绍东认为:“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机器人的制造与销售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展机器人教育,有助于使我们不至于在机器人时代落伍。”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剑平指出:“机器人教育的开展应结合社会的需要,各学科的需要,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把机器人教学具体落实到职业教育中,笔者认为有两种方式最能推动机器人知识普及,最能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对机器人的认识程度和应用水平。

第一种方式是“单独设课”。在这方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走在了前面。该院于1996年开始引进日本的机器人教育经验,结合国情,在“电类”专业中设置了“小型机器人设计与制作”职业技能课程。通过此项课程,学生们学习到了机器人结构设计、制作、调试及模块编程等内容。

麻省理工学院在机器人技术领域成果颇丰,该院提供的机器人课程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在整个学期中开设,例如认知机器人学、机器人学导论;第二类是在该院的“独立活动”期间开设,例如自控机器人设计竞赛、机器人编程竞赛。麻省理工学院虽非职业院校,但第二类课程的开设对我国职业教育有极大启发性。

第二种方式是“反工具化”。学者们普遍认为,机器人技术既可单独设课,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也可作为学习其他课程或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工具,学生使用这些技术工具来强化学习,锻炼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此可视为“工具化”。另一方面,就传播机器人知识角度来看,机器人在提供工具或者平台的同时,也达到了增进学生对机器人的认知水平的目的,这可称之为“反工具化”。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仲照东认为,“机器人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学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以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为教学平台,以创新训练为主线,利用乐高教育机器人(包含机械构件、多种传感器、微型电机、气动元件、电脑接口及控制软件等)实现各种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控制等,把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利用机器人作能力培养的工具的过程中,也一直被机器人“反利用”,就像蜜蜂采集花粉是把花朵当成了工具,而花朵又借助蜜蜂采集花粉的行动散播了花粉,完成了授粉,反过来蜜蜂又成了工具。

高职教育的机器人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侧重于机器人及相关自动化生产线产品的实际操作、维护、维修及技术改造等,围绕这些方向培养出的高技能型人才,定能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开展机器人教育已经具有十分明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我国职业教育中设置机器人技术专业和课程的院校还比较少,只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院校涉足了机器人教育。

搭建机器人竞技开放平台 受限于技术门槛等条件的限制,目前开设机器人技能教育的职业院校还十分有限,甚至对大多数院校及其师生而言,机器人依然停留在科幻电影印象中,丝毫意识不到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时代对职业教育所提出的挑战。

要打破这样的局面,需要搭建有效的宣传平台,让机器人教育为更多人所了解。从操作层面看,目前开展的机器人技能竞赛是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影响力巨大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高职组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格外引人注目,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机器人教育的魅力。而国内外机器人制造公司的机器人系列展示活动,也扩大了机器人教育的影响力。

在技能大赛引领下,有些省市或高校则直接举办各种“机器人大赛”。连续多年的机器人大赛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参加比赛不只是争取名次那么简单、直接,重要的是通过机器人大赛,能让更多的学生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及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状况有所了解,对个人职业生涯中可能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机器人,以及对自己未来所处的职业位置有个预知,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职业准备,避免在机器人时代到来时束手无策。

实践证明,一方面,比赛可以促进学生多专业能力提升。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于钧说:“机器人技术涉及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动化、智能产品开发、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多个专业,具有十分明显的跨学科、交叉性特点。因此,机器人大赛能够调动学生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应用,发挥专业教学平台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比赛可以促进职业教育随时关注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此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性。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李召旭经过研究与实践发现,“技能大赛中,职业学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可以知道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而通过机器人比赛,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只有既具备专业能力又具备职业综合能力的人才,才是企业最需要的。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开展机器人技能教育和举办机器人大赛,并不能完全、彻底地解决技术工人下岗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缓解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20世纪初期,美国尚处于以农村为主的状态,全美大约有40%的劳动力人口从事农业,2200余万头动物协助农场工作。而100年后的今天,美国只有不足2%的工人受雇于农场,500万部机械取代了务农的牲畜。这种转变是技术革命的结果,农民并未因机器的出现而丧失工作,反倒是被吸引到拥有更多就业机会的城镇,由农民转变为工人,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变得更有效率,只需更少的劳动力就可生产出同样数量甚至更多的农作物。过去70年间,美国制造业已经经历了类似的转变,但并未因这个转变而使更多的美国人失业,因为“转变”发生后,劳动力也随之发生转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美国失业率不到4%,创4年来的新低。

20世纪60年代,工资上升迫使日本企业增加技术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日本的机器人使用率也从那时开始逐步上升,目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在日本,这种机器人替代人工迄今为止也仅限于部分工种。伴随产业升级,劳动力也发生转移,逐渐由工业转向服务业。

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看,产业升级和转型,带来的是由农业转向工业、工业转向服务业的劳动力“迁徙”。目前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转变阶段,制造业庞大,用工集中,而服务业发展滞后,却鲜有人关注。

一些科技公司为制造企业寻找到了“智能化解决方案”,职业教育面对智能化,又该怎样做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项光勤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的矛盾。他具体指出:“一方面,存在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大学生供给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对大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技能的不能适应,出现大量岗位空缺,产生结构性失业。”因此,职业教育除了要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相应地培养机器人应用人才之外,更要放宽视野,着眼未来,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对人才培养结构作出科学的调整,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从而让更多的职业院校学生有适合的专业可学,有稳定的工作可做。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品研究所研究员鹿立在研究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时发现,仓储运输餐饮等服务行业人才吸纳程度明显高于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这个发现意义重大,对职业教育的启示就是,随着市场人才需求重心向服务业的偏移,职业教育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根据服务业的需要对专业和课程作出相应的调整,为社会大量培养和输送方方面面的服务业人才,这样做的结果是,能够保障职业教育的持续性发展,同时培养了“适销对路”的职业技术人才,最大限度地减轻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西北大学惠泱河指出,“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我国一个实际国情”,这个国情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因此,笔者认为,要想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还要重点考虑人才需求的地区差异问题,必须结合地域特点、地区经济发展形势,作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使现实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现实的产业人才需求进行比对和匹配。

开辟职教培训新“疆土” 凡事往往都有两个方面,机器人为技能工人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势在必行,由劳动力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方式,必然推动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需求的增长。在这种形势下,职业教育必须主动进行调整,把职业培训提到重要位置上来。

正如中南工业大学教授蔡自兴所说:“当一种工业、技术或经济发生重大变化时,总是要求科学和教育系统发生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和发展。”要清楚地看到,现有产业工人要想适应企业转型的需要,保住自己的岗位,就必须通过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恰好能够满足职业培训的需求,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

作为智能机器人广泛应用的先行者,就面临着员工“升级”的新需求。业内人士指出:“一旦机器人大规模投入生产线,富士康则要想办法对被替换下来的员工进行再培训,这将成为富士康面临的又一场考验。”按照富士康的设想,随着机器人的投产使用,人力将被转移到更高的附加值上。

“富士康的年轻人将重新学习操控机器人软件、应用和维修,变为机器人的应用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通过操作机器人的手和关节来完成生产。”郭台铭说,“把单调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这是中国制造业向世界发出的一个信号。”

作为承担社会培训职能的职业教育而言,无疑是不竭的“源水”,因为产业的升级将是持续的,技能培训也将是持久的。但也应该意识到,智能化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培训应该更有针对性、目标性。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行业界限进行培训。中国矿业大学教育培训处的张双认为,“职业教育培训的需要和高校自身的教育教学特点,决定了高校成为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最理想的机构”,职业院校则更应当仁不让。因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而有一部分传统行业的劳动者可能会失去岗位,职业教育理应对这些人进行跨行业技术再教育,扩展他们的技能范围,提高他们的岗位迁移能力,并把他们转到新兴行业中。

其次,围绕机器人技术,培训现有劳动者掌握机器人使用、维护和维修的技能。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王全福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机器人技术水平的高低反映了这个国家综合技术实力的高低。”也正因为如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才明确把智能机器人列为我国大力发展的四大先进技术之一。

可以预见,未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会呈现迅猛势头。在这种背景下,职业教育应随时关注行业在机器人技术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为已经使用或有意引入工业机器人的企业,针对现有劳动者,展开机器人设备安装、调试、维护、使用等方面技术、技能的培训。职业教育为企业培训劳动者,看起来是企业受益,实际上,职业教育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开疆辟土,寻求发展之路,同样是受益者。

显然,机器人的脚步无法阻挡,挑战无法避免。但从本质上讲,机器人与职业教育并非对立关系,做好职业教育工作有利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及机器人的应用;机器人的应用能够倒推职业教育更加完善与进步。危机下的契机,对职业教育而言,重要的还是如何应对,当然,这一应对除了职业教育自身做出调整,也需要产业企业的对接和国家政策规划的到位。

上一篇:戏剧性地相识,汤唯热恋“胡须男” 下一篇:祝我们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