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中一段经典对白的语用分析

时间:2022-08-31 01:50:00

《大话西游》中一段经典对白的语用分析

摘 要: 本文分别运用J.奥斯汀和H.P.Grice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合作原则对《大话西游》中的一段经典对白进行语用分析。不仅对两大原则在实际对话中的运用和表现做了进一步了解,而且从不同角度对经典对白做了重新欣赏。

关键词: 《大话西游》 经典对白 言语行为理论 合作原则

引言

J.奥斯汀在1962年阐述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说话人所说出的每句话,字面上都具有一定的语义规则。H.P.Grice认为如果说话人想让交流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他的意图可以被听话人理解,因此说话人必须遵守合作原则。可以说言语行为和合作原则存在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出的每一句话。《大话西游》这部电影创造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对白,本文尝试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和合作原则从不同角度对《大话西游》中的一段经典对白进行语用分析,让大家更加了解言语行为和合作原则在实际对话中的运用和表现。

接下来请先欣赏《大话西游》中的这段经典对白。

悟空:既然躲不了那老孙就跟你决一死战!(悟空将月光宝盒随手一抛,正好砸在唐僧头上。)

唐僧:又干什么?(俩人正要动手,突然……)

唐僧:哎哎哎!大家不要生气,生气会犯了嗔戒的!悟空你也太调皮啦,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乱扔东西这么做……你看我还没说完你又把棍子给扔掉了!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唉,要是砸到小朋友那怎么办?就算没有砸到小朋友砸到那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呀!(悟空一把抓住唐僧手中的月光宝盒)

唐僧:干什么?

悟空:放手!

唐僧:你想要啊?悟空,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悟空:我Kao!(悟空一拳将唐僧打倒在地)

悟空:所以呢我就抓住苍蝇挤破它的肚皮把它的肠子扯出来再用它的肠子勒住他的脖子用力一拉,呵!整条舌头都伸出来啦!我再手起刀落哗!整个世界清净了。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我要杀他!

这段对白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下面笔者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和合作原则分别分析《大话西游》中经典对白的语用功能。

1.《大话西游》中的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J.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1.1言内行为的应用

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的后半部分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什么事就是在做事。在他看来,有三种行为可以理解为说出了某些话就是要做某些事。第一种行为称之为言内行为,它是人们利用发声器官,产生大量声音,以一定的方式组织并具有一定意义完成的行为。在对白中,唐三藏用他的发音器官说出词、短语和分句,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表达字面意义的言内行为。

1.2言外行为的应用

奥斯汀表明,在言内行为中还有另一种行为。“在执行言内行为的同时也要进行这样的行为:提问或回答问题,提供一些信息,说出句子,使之识别或给予描述,等(1962:98-99)”。换句话说,人们在说话时,不仅要产生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且要明确使之产生的目的,人们希望它们被理解,或者具有一定的效力。在这些对话中,唐三藏作出命令试图说服孙悟空不扔东西。这是表达说话者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这就是第二种行为即言外行为。奥斯汀认为在广义上说力可以看做是意义的一部分。所以在第一个对话,我们也可以说唐三藏在发号一个命令。在第二个主要的对话中,他在提供一个建议。但奥斯汀认为最好把力与意义分辨开来,因为后者是在狭义上使用,或者我们称之为更稳定的内在含义。因此,可以解释为力,或施为用意,可以说是相当于说话人的本意,语境意义,或附加意义。

1.3言后行为的应用

第三种以言行事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是关于说话人在说出某些话以后随之对听话人造成的一系列影响。通过告诉某人某事,说话人可能会改变听话人的意见,或误导他,或让他感到惊讶,或诱使他做些什么,等等。不管这些影响是否是说话者的本意,它们都可以被看做是指说话人进行言语行为的一部分,这种行为称之为言后行为。在唐三藏执行完言语行为以后,可能会有两种言后行为的发生:(1)孙悟空不再乱扔东西;(2)孙悟空继续乱扔东西。从唐三藏的言语行为可以看出,他所实施的言外行为和他想要的言后行为效果是孙悟空不再乱扔东西或者是把月光宝盒给自己。但从孙悟空的反应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唐三藏所期望的情况并未发生(悟空一拳将唐僧打倒在地)。如果说话人的意图不被听话人所理解(不进行言外行为),听话人没有根据说话者的意图发生动作行为,则二者沟通失败。所以在此可以认为,唐三藏和孙悟空之间的沟通失败。

笔者认为唐三藏和孙悟空之间的沟通失败的原因如下:说话人每说出一句话,字面上都具有一定的语义规则,并传递语用用意或施为用意(塞尔,1974:29)。在对话中,唐三藏的言内行为是决定整个言语行为失败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他的冗长,使听者(孙悟空)没有耐心听他说话,更不用说明白他的意图,从而导致唐三藏和孙悟空之间的沟通失败。

塞尔认为完成一定言语行为所发出的声音或画出的符号必须具有一定意义,不具有任何意义的声音或符号是不能完成任何言语行为的。从另一角度说,通过说出一个语句完成一种言语行为,一般说来就是这个语句的意义功能得以实现。借鉴唐三藏话语的,关于如何产生言外行为,促使言后行为实现,从而使交流顺利进行下去,在此总结了几点:(1)表达清楚;(2)表达完整;(3)表达精确;(4)表达连贯;(5)表达正确;(6)礼貌表达。

2.《大话西游》中的会话原则

第二个主要的理论是语用学的会话含义理论,是由另一个牛津的哲学家赫伯特・保罗・格莱斯提出的。有证据表明,在20世纪50年代格莱斯开始制定这一理论思想,但是通过1967威廉杰姆斯在哈佛大学的讲座公开发表了这个理论。

2.1合作原则的应用

格莱斯注意到,在日常交流中人们通常不会直接说出某些东西。格赖斯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某一原则,以求有效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因此,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格莱斯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即:

(1)量的准则:a.所说的话应该满际所需的信息量;b.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2)质的准则: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确保说的话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了。a.要避免晦涩;b.要避免歧义;c.简练;d.井井有条。

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中的四个范畴及次准则使人们误认为合作原则带有强制性:告诉说话人必须怎样做。事实上,CP是用来描述在谈话中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一般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有诸如CP这样的准则在下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都努力使自己说出的话清楚,真实,相关,有用,而听话人则努力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在此对白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分别是唐三藏和孙悟空。会话是由孙悟空扔掉月光宝盒以后唐三藏发起的。孙悟空的动作产生了会话语境。前提是他们两人有一定关系,熟悉对方或其他。这是发起对话的前提,它要求双方遵守CP。所以在对话中,唐三藏和孙悟空必须遵守CP准则。

2.2违反原则的应用

人们在实际言语交际中,并非总是遵守“合作原则”的,出于需要,人们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格赖斯把这种通过表面上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称为“特殊会话含义”。“特殊会话含义”解释了听话人是如何透过说话人话语的表面含义而理解其言外之意的,由此表达另外一种意思,幽默时常在这时产生。

在对话中,唐三藏违反了某些准则。从CP原则看,是数量准则、关系准则之间的一些重叠。在这里,我们将同时讨论这两个原则。唐三藏的两个长对话都是在孙悟空扔掉月光宝盒他给出建议后产生的会话语境。有关量的准则,姑且不说他说的话是否适合会话语境,只看他的表达。他的话语听起来既冗长又唆。他的意图是禁止孙悟空扔东西,可能只用一个字就可以让他的意图明了。然而,他用了太多无用的句子表达。或许对他来说更多的词语和句子可能会让他的意图更周到,更加强调,但忽略了听话人(孙悟空)的可接受性。因为这部电影本身是喜剧,量的准则的违背使其达到了预期目的,使幽默得以产生,从而使观众发笑。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也用这样的话语,就会显得太长、太无聊。然而,它又不同于下一个对话中的孙悟空的表达。虽然他也违反量的准则,但给了听者不同的感受和效果。只用两段话就让听者对其唐三藏的冗长的话语的厌恶之情感同身受。他的话语也让听者对唐三藏这一人物性格和特征有了很直观的认识。

在对话中可以看出,唐三藏同时违反了方式准则。在CP原则中,方式原则的第三点就是简练准则。第二个对话显然违背了这一点。尽管他试图从不同角度发问和改变自己的话语却还是在问同样的问题。他的唆正是孙悟空会话的动机。

结语

言语行为是语用行为的一部分,其理解需要依靠语境条件和交际目的。因而,语用行为是受语境条件制约的,是顺应。语境包含了社会习俗、文化、社会结构或者合适条件。本文通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和合作原则对《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对白进行语用分析,不仅对两大原则在实际对话中的运用和表现做了进一步了解,而且从不同角度对经典对白做了重新欣赏。

参考文献:

[1]Austin,J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62:101-109.

[2]Searle,J.Speech Ac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57.

[3]胡壮麟.Linguistics.A Course Book(secondedi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上一篇: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研究在传统经济学考试中的应... 下一篇:简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