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中的雅器――砚滴

时间:2022-08-31 01:29:55

书房中的雅器――砚滴

文房用具是中国古代文人在书房中必备的实用器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书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房中富有书香墨趣的雅具,除了传统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还包括一些辅助的器具,砚滴就是其中一雅。

砚滴为滴水入砚的文房用具,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砚滴的历史悠远,居文房用具第七位。它的出现与书画密切相关,宋代赵希鹄的《洞天清录》记载:“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这段文字即描述了砚滴出现的渊源,又介绍了砚滴的作用,古人研墨写诗作画,墨干了需要加水继续研磨,这就出现了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台里倒水时,水流往往不好控制,时多时少,于是便出现了这种便于控制水量的文房小器――砚滴。往砚中注水的各种造型的文房小器物中,有单独的进水孔和出水孔,且水流细缓者谓之砚滴。

无论何种形状的砚滴按构造分为器身、进水孔和出水孔三部分,使用时先将器身注水,用手指按住一孔,在砚台上一松,器身里的水便会由出水孔流出,控制研墨时水流量的大小极为方便。

砚滴作为文房用品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砚滴的出现不晚于汉代。有关砚滴的最早记录,见于西汉刘歆编著的《西京杂记》,此时的砚滴被称作书滴。《西京杂记》卷六载:“晋灵公冢甚瑰壮,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为书滴。”书滴,字面意思似可直接理解为书写时所用之液体,而且这个过程恐怕只有研磨时才会用到。所以,书滴又当为汉时研磨用液体之名称,且多以酒为之。由此可知:“书滴”本身有两种含义。其一,即为砚滴;其二,则是研墨用的液体。砚滴以书滴名之,在清时仍见。砚滴的做工都比较精美,在造型设计上,也是穷其工巧,堪与后世出现的紫砂壶艺术相媲美。材质也随历史的发展颇具时代特征,最早为铜制,后逐渐改为陶、瓷、玉、石等质地。其样式不定,历代均有创新。

汉代砚滴多为龟、蛇、熊之形,古朴浑厚;魏晋时除流行汉时熊形砚滴外,蛙、龟等青瓷砚滴也较为流行。元及以前多为比较单纯的兽形,除了蟾蜍与玄武外,大部分是珍禽瑞兽,如,辟邪、麒麟、鹿、天禄等。这一时期的砚滴,不单单是一种文房用具,还是一种代表祥瑞气氛的物品。应该是主人多将其作为一种驱邪避害的神物,所以才会以这些珍禽瑞兽作为模本制作砚滴,而不拘泥于取形与水有关的动物形象。

自元代以后,一些现实生活题材和传说故事题材被应用于砚滴的制作之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一物两用的砚滴,如,笔插、笔架形砚滴,愈来愈贴近人的生活,注重实用性,还常常作为文房装饰用品。经过历朝历代文人的追崇,这类文房用具的文化品位越来越浓,成为文人墨客把玩的心仪之物。明代瓷业高度发达,砚滴自是争奇斗妍,历代均有砚滴传世,尤以宣德时器物别有风韵。

清代砚滴以象生形居多,其材质繁多,形制各异。其中,陶瓷砚滴极其工巧,造型别致,寓意生动。其中一件青花釉里红荷叶形砚滴,是河北省民俗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清乾隆时期的象生形砚滴,此器长12厘米,宽9厘米,高5厘米,以其精巧、别致的造型和富于变化的色彩取胜。砚滴塑作一捧卷起的荷叶之形,叶身翻卷自然,叶脉清晰,中空可盛水。器身轻薄,通体施豆青釉,釉色淡雅柔和,色若青绿湖水。内堆塑一螃蟹,富有天然的意境韵味。右为莲蓬,莲蓬尖点缀釉里红,水盂内有孔与右边莲蓬相通,莲蓬有出水孔,可以做砚滴。整件器物合水盂、水滴两件文房用具为一体,构思巧妙,造型新颖,形态逼真,为书斋案头平增些许情趣。此类器皿种被称为象生瓷,是乾隆朝创制,多以花果、昆虫、小动物为题材,观之栩栩如生,常作为御用陈设或赏玩之用。

这件青花釉里红砚滴最大的特点是釉色,青花釉里红是将青花、釉里红两色施于一器,由于青料与铜红料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而红、蓝呈色要恰到好处,因此两者施于一器,并非易事。青花釉里红始于元代,而真正的成功之作要到雍正时期。此器釉色淡雅尤显生动,是陶瓷砚滴中难得的佳品。

曾作为文人墨客案头必备的书写绘画辅助工具的砚滴,如今虽然只有少数人使用,但其正以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如果说笔、墨、纸、砚是文人书房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四宝,那么砚滴的实用功能则要小得多,而相应的清赏把玩价值却要大得多。自古书斋雅具就与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既滋养着文人贤哲的儒雅情怀,又彰显着文人墨客风流儒雅的文化修养。

随着历史的变迁,文房用具在变化中传承。不只是形式,其文化意义变得更加深厚,不但承载着古代文人墨客赋予的种种理念、志趣和文化内涵,也见证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由于砚滴形制小巧,不易保存,各地博物馆收藏也不存系列。如果有系列的收藏,将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

上一篇:中法友谊情愫笃厚“永不忘记朋友” 下一篇:用漫画增强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