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城市》与拼贴意向

时间:2022-08-31 12:53:08

【摘要】拼贴城市理论 在《拼贴城市》这本书中,作者站在哲学的层面上对那些一味追求完整统一的乌托邦式传统设计进行了指责与批判。作者认为那些西方城市是由小规模设计现实化和许多目标未...

《拼贴城市》与拼贴意向

摘要:

拼贴城市”不仅是城市设计的一种技巧,更是对待城市设计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在阅读了《拼贴城市》,并听取了王群在关于“拼贴城市”讲座上的分析讲解之后,针对“拼贴城市”是城市设计的“思维方式”的部分做了深入研究,阐述了拼贴城市理论对当代建筑和规划学者思想和工作的影响,从而揭示出《拼贴城市》对于当代城市建设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拼贴;思维方式;拼贴意向;拼贴匠

中图分类号:B80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的意象是“断续的结构、多样的时起时伏的激情、一系列周游列国的回忆”;“城市的发展就是不同经济发展及社会背景作用下的建筑物的拼贴过程。”这些总结性的言论让我们想起了《拼贴城市》这本书。柯林・罗与佛瑞德・科特在本世纪七十年代所著的《拼贴城市》(college city)一书提出了拼贴城市的概念,将“college”一词用于了城市与建筑设计领域,这在国际城市设计与规划理论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

拼贴城市理论

在《拼贴城市》这本书中,作者站在哲学的层面上对那些一味追求完整统一的乌托邦式传统设计进行了指责与批判。作者认为那些西方城市是由小规模设计现实化和许多目标未完成化所组成的。那里所呈现的状态是许多建筑团块进行自我完善进而形成较小规模的和谐环境,但是纵观全局却出现不同建筑风格与意向互相抵触,互相不融的画面。作者所强调的是一种“以小为美”的城市设计原则和居民们的意象拼贴决定论。他们坚持认为,只有按照上述的观点所设计出的城市才具有活力,并且城市规划的目标才便于兑现并便于调整。

什么是“拼贴”?美国传统词典中的解释是:“拼贴”一词较早出现于艺术领域,是指用多种材料或物件残片拼贴于画面,形成新的图案或抽象表现的绘画形式,是后现代波普艺术的一种。城市的拼贴,相对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和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来说,是个巨大的超越,而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对思想和文化的研究,是这种超越的根源所在。但是,正如柯林・罗随后所说,更重要的是象法国所拥有的“产生自由与秩序的特定条件”适于拼贴的环境、制度保证是最先决的条件。如果我们把这些刺激物视为拼贴匠“手头现成工具和材料”的话,那么作为一位规划师的任务就是发现和运用这些拼贴物。

柯林・罗在《拼贴城市》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提出“拼贴城市与时间的再征服”,其中对书中的核心思想进行了概括与总结:“作为镜像或者片断来处理,而不必对之全部接受。换言之,拼贴的特点就在于其反讽方法,它的技巧是胡萝卜和大棒兼而有之,正因为如此,它就有可能将乌托邦邦作为镜像或者片段来处理而不必对之全部接受”。由上述的观点看来,拼贴有时候堪称为是一种城市规划设计的策略,它在坚定支持永恒和终极的乌托邦幻想的同时,又可以激发由变化、运动、行为和历史构成的现实。

拼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在《拼贴城市》一书中,第四章为“城市冲突与拼贴术”,作者所阐述的是在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科学思维的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核心是:“只要能够解决问题,用什么方法途径都可以”。他们提出来,如果我们承认逻辑思维等同于类比思维,那么直觉与思维对未来的作用也是对等的。而事实上,作者真正希望表达的,在城市设计中,经常会有新与旧,现代与传统、地方与国家、私密与公众等方面的冲突,所以我们的思维应该具有包容性。作者以罗马城市建筑之间的冲突为例来证明,城市拼贴与建筑形式冲突并不是不可行的。罗马是拼贴起来的城市的典范,城市中看似许多不相容的东西存在,实质上这些不相容在这个帝国城市中拼贴起来,比经典的巴洛克城市中的冲突还要多出许多。

把“拼贴城市”置入社会背景中去,它更多的是一种世界观,作者以大量的篇幅,诙谐而又严谨的文笔,对这个社会纷繁复杂的表征进行剖析,“拼贴经常是一种注意世界残余的方法,给它们以尊严,结合事实与理智、习惯与反习惯,往往是出人意外地表现。一种概括的方法,不和谐的凑合,不相似形象的综合,或明显不同的东西之间的默契。”重新读一遍这段话,它有着更深层的涵义。拼贴实质上表达的是对存在的尊重,对自然界的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对不同人与政见等的尊重。

当代城市中的拼贴意向

柯林・罗受赛亚书・柏林《刺猬和狐狸》一书的影响,将人们的思想状态分为两种明显不同的思考方式:中心视域和离心视域。唯一的、普遍的组织原则与连贯的、甚至是矛盾的目标,导致出离心的生活、行为和娱乐思想。“狐狸知道很多事情,而刺猬只知道一件重大事情。”对文学、哲学、绘画领域、古典建筑中的大师,用这句格言府分类是很容易的,伟大人物是均匀的,但对现代城市领域而言,“唯一中心思想”正在流行着。

城市规划者对整个城市风貌影响的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城市并非是规划师个人的,而是由居住其中的人们相互间的交往、碰撞、影响而产生的,任何个人的影响对整个城市都是零星的、片段的,整个城市是由无数个局部进行拼贴而形成的最终成果。这些都是相对表层的物化角度来看城市,有时候我们需要更加深入体会 “拼贴城市”的内涵。

上海新天地,这个位于卢湾区太平桥地段的历史片区,通过旧区保护与工程改造策略来完成历史面貌的复原。复原工作将外部原有的砖墙、瓦片、石库门等历史元素进行保留,从而唤醒当代人对上海半殖民时期上海石库门的历史记忆;而内部进行商业化的改造,契合上海时尚魔都的文化底蕴。内部的时尚感与外部的古朴气息相对比,这新旧的结合,两者相得益彰。这种经典的组合和时空错乱感引起人们有意向的矛盾与混乱,让游览者不仅感受到国际大都市的时尚风范,又对旧日城市历史的记忆进行了延续,这种对已逝事物的分离并存的规划设计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所以,城市不应以一成不变的面貌来展现在大家面前,有时候拼贴冲突感的出现会,已形成一种“片段的统一”的城市设计方法。于是,以“拼贴城市”的主张来消解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主义城市的建构理想,不仅是必要的,同样也是必然的。

建筑师与拼贴匠

在《拼贴城市》的第四章,柯林・罗还提出建筑师作为“拼贴匠”的设想,即从传统城市形态中学习有益的经验,从城市的文脉诱发和产生拼贴的对象和方法,用一种所谓“有机拼贴”的方式去建设城市。“拼贴匠”运用的材料是以意向为参照的,既包括回忆,又包括憧憬,既是现世的,又是未世的。构成展品或展台的拼贴物的原则,就是所有蕴涵着精神因素的实体和空间,都可以为我所用,从这个意义上,拼贴物的范围是及其广泛的,而它在城市和建筑中所能应用到的领域也是应该没有限制的,标志、街区、城市圈、林荫道、城市肌理、建筑语言等。

“拼贴匠”适于去做一大堆不同的工作,但是与工程师不同,他不会局限于为了工程目标而去获取原始材料和工具。他常用的工具是手边的,而且他的游戏规则总是采用“随手的东西”,也就是说采用一系列总是有限的并且是多样的工具和材料。“拼贴匠”无需具备所有职业的装备和知识,却足以使它们不只是具有某种明确或限定的职业,他们体现了一系列的实际和可能的关系,他们就像“操作员”,可以用来进行相同形式的任何形式的操作。

在《拼贴城市》一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提出了将拼贴的概念应用于城市中,城市问题不是规划师所能解决的,应留有居民意向发挥的余地:城市规划是解决问题的,而非做主观臆测,这是一个有生气的城市的前提。在城市问题日益复杂,研究日益多学科化的今天,拼贴理论将我们的视点从建筑美学上的风格流派,个人审美差异之争,转向更深层次上的空间、时间、人与物,研究美学中更贴近人的意向的城市、建筑肌理。拼贴理论体现了规划师或建筑师的定位,他更应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思想的启蒙者,而不单单是一名建筑工匠。它在空间上融合了人、建筑与自然,在时间上融合了现代与传统,在意识上融合了不同的人与政见。

参考文献:

1.COLIN ROWE&FRED KOETTER. COLLAGE CITY.The 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s,and London[M], England. 1978

2.[美] 柯林・罗,弗瑞德・科特. 拼贴城市[M]. 童明译,李德华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王群.柯林・罗与拼贴城市理论. 时代建筑[J]. 2005,(1)

4.郭雁飞.东南大学硕士论文.拼贴城市与城市中的拼贴[C].2001

5.刘晖,冯江.拼贴的乌托邦.新建筑[J].2005,(3)

上一篇: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 下一篇:一种电梯启动过程中的运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