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时间:2022-08-31 12:11:44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摘 要】 合作学习是我国数学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合作学习理念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但许多研究者从大量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有形式化、泛化倾向,文献表明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这种倾向比较明显。因此探讨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重要性 研究

在小学数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环境下对数学学习提出的要求。通过合作学习要能够营造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所有的学生的优势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小组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目标,要进行合理的分工,相互协助,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一、科学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成绩优良的学生也能更加得自信。我校有些教师为了辅导学困生的方便,按成绩好坏把优生编在一组,而把学困生单独集中编在一组,这样做非常不利于开展合作学习(违反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者、汇报者、操作者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明确小组内所有学生的学习任务,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确自己在小组内的角色和不同的任务是什么。小组要有组长,负责整个数学问题的讨论和分配任务,一定要责任到人,避免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都互相推诿。另外,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要注意相互转换。在一段时间之后,要轮换一次,这样为所有的学生都提供了均等的学习和施展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锻炼和数学知识的提高。

二、学生的需要是合作学习的动力

要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中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就必须引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需要。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怎样选择与把握合作的契机,把学生“逼”入合作的境地,使他们感觉有合作的必要。

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调控,在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数学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在整个课堂的巡视工作,一定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合作学习中的方向性要进行准确的把握,不能只设计问题,而不加强指导。这样即使设计的问题再好,但学生合作的结果并不理想,合作学习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精心选择合作内容

作为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学习,这的学习内容很多。如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各中平面立体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简单的统计等,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创设学生合作的机会,即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又要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全体学习的兴趣,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和余地。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了解学生,把握教材,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估计,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学生合作,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选择规律性比较强的问题做合作内容,效果会更好。比如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关系等,这些内容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才能发现其规律特征。如果单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须挖掘群体智慧,集思广益,方能到目标。另外在挖掘新知识时,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不同层次的知识点,通过交流合作,也可以使学生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火花。还有学生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可恰当安排合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解答这样的问题策略方法不唯一,答案多样,一个人的思维很难从多角度去考虑,群策群力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才能把各种解题策略和讨论结果展示出来。

四、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想法、都有话可说的前提下,再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才有可能使学生言之有物,甚至出现观点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的场景,有的学生即使不能做到这一点,他至少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熟悉需要讨论的问题,为后面的交流做好倾听与思考的准备;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这样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提高。

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学习方式,它的最大优势不但在教学中实现了参与对象的全面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合作能力。教师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生活背景,找到知识的切入点、生长点,并根据教学的重、难点的需要,靠近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设计思考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使学生能够达到、又不能轻易达到。学生独立探究后必定有所思、有所想,有急于想和别人合作交流、探讨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进行合作学习,学生能自觉地探讨、研究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克服思维训练的片面化和形式主义,追求学生发散思维的标新立异、进发创造,同时期盼聚合思维的有理有据、“举一反三”,两种思维的训练要平衡协调,绝不能顾此失彼,如此才能提高创新实效。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 下一篇:大数据的概念、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