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界教有疆

时间:2022-08-30 11:37:36

课改的东风吹遍,语文课堂也借东风之势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战斗在语文教育第一线的我们,怎样借助课改之势提高课堂效率,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之内,让学生能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同时发展智力,丰富情感,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贯穿高效理念,创设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放手发动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放飞的色彩各异、方向不同的风筝,并将风筝线放到足够长,给学生以足够的飞翔空间。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思路越广阔越好;对教师,语文课堂要能放能收,既要充分自由,又不可放任自流。正所谓,学无界,教有疆。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应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态度,努力丰富自己的学识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老语也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课堂上,教师睿智的语言,机智的引导,信手拈来的成语、典故,以及讲解问题时的旁征博引,都会让学生惊叹、佩服,进而模仿。久而久之,学生自会形成良好的习惯,课堂效率随之提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反之,如果一个老师知识贫瘠,语言匮乏,对知识只会现学现卖,鹦鹉学舌,肯定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更不用提佩服与崇拜了。这样教师的课堂必定单调、死板,课堂效率低下,就像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波澜。讲《智取生辰纲》一文前,对杨志这一形象的来龙去脉,教师侃侃而谈,见解独到,一下激起了学生对《智取生辰纲》、进而对《水浒传》的兴趣。这堂课学生自然是积极阐述自己的发现,表现得生龙活虎。这一切,谁又能不说是老师课前的铺垫太成功了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勤学善思、博学笃行之人,以期在成功放飞学生的同时,又能让手中的线不至崩断,在该收之时及时收回。

二、教师的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1.认真研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研读教材,不仅需要教辅资料,还需要教师本身的生活积累、人生感悟等。往往教师自身的生活体验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深刻。同样,研读教材也不只是研读课文,还包括研读课后习题,思考编者的设计意图,分析课文之间的联系,以及单元目标的设定等。备教材的过程中,只有真正做到“读你千遍不厌倦”,教学目标才会确立的更准确,我们手中的线也才会更坚韧。

2.备学生

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备学生也是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哪个学生理解力强,哪个学生需要特别点拨,哪个学生朗读水平高,哪个学生表达能力突出,什么层次的学生该回答什么层次的问题……一切,都需要教师心中有数。如果对学生情况一无所知,课堂提问胡乱点将、无的放矢,给学生怎么跳都够不着的苹果,必将造成时间上的无谓浪费,也就免谈提高课堂效率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因材施教,也更方便学生展示自身才华,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为打造高效课堂做好准备。

3.备教法

不同的文章适宜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问题适宜于不同的教学呈现形式。比如诗歌要重点采用朗读式教学,优美的散文可在学生赏析语言的基础上来段仿写,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适宜改编成剧本……可是孔老先生也说过“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我们还要从实际出发,

依据教材实际、教学实际、教师实际确定教学方法,不可盲目。

三、紧凑的教学环节,宽松的课堂环境,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简洁自然又富有吸引力的导语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像一首优雅的散文诗,导语则为点睛之笔,更应该构思巧妙,引人入胜。导语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导语能成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设计得自然巧妙,课堂效果自会提高。

2.难易适度又阶梯分明的问题设计

课堂问题的设计关系着一堂课的成败,彰显着教师的功力。这堂课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几个问题,问题的难度是否适宜,太难则必然陷入僵局,太易则毫无作用。这几个问题先后顺序如何,是否按照先易后难的次序编排了,前面的问题对后面的问题能不能起到引导作用,哪些问题该叫什么水平的学生回答,条理明晰的思路将为高效课堂推波助澜。

3.精结重点又意蕴无穷的结束语

课堂结语不仅仅是总结本课重点,帮学生疏导思路,更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对人生、对社会进行更深刻的思考,更深入的探讨,进而主动参与到课后的实践活动,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或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既能帮助学生回忆上节内容,又可引导迅速进入课堂情境。在教授《藤野先生》一文时,第一课时的结语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跟随鲁迅先生认识了他的老师――藤野先生,他关爱学生,要求严格,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给鲁迅先生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章中有很多与藤野先生无关的段落,这是语言大师的败笔,还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咱们且听下回分解。”第二课时,我只用了一句“咱们书接上回”,就有效地引起了学生对上节内容的回忆,并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最后,多媒体的适当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容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学习的教育。”多媒体教学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带给学生无限的新鲜感,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我提前播放了这首歌曲。看到屏幕上冉冉升起的月亮,听到王菲优美的歌声,教室里顿时洋溢着一片兴奋之情。我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唤起来了。他们先是小声跟着哼唱,后来索性自己唱。课前几分钟的时间,一首较长的词,全班已能成诵。趁热打铁,我适时地告诉他们这是一首宋词,“词”这一文体在古代就是用来演唱的,并给他们介绍了词的发展历史。那堂课,学生听得尤其认真,知识掌握得也格外扎实。课后,还有两名学生试着自己填了一首词――《浣溪沙》,虽有拼凑之嫌,但其学习热情还是值得嘉奖。看,兴趣得到激发,思维随之活跃,课堂容量也就增大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过程,是一个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过程。”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的时刻,也就是我们的风筝放飞的时刻。放飞赋予学生自由,宽松自由环境中的学生定能创造出令人新颖的、令人惊奇的成果。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打造出扎实高效的语文课堂也绝非一日之功。唯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无界限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师素养,课堂上“收”“放”自如。虽说知道“学无界”,也要做到“教有疆”,切实优化课堂结构,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走上高效之路,迎来遍地花开的春天!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阳县创新中学251400)

上一篇: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 下一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