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绵故事 第4期

时间:2022-08-30 10:44:34

福绵故事 第4期

每天,大量的搬运工都会搬着成捆成捆的裤子在灰尘飞舞的街道上穿梭,从一栋房子跑到另一栋房子。大量等待装卸的裤子就堆在破烂的人行道上。一辆辆的大卡车拉来了成包成包的原料,随后它们便被装卸工搬到了屋内。

几乎小镇的每户人家里都有一台老式缝纫机。一个典型的从事服装加工的家庭就是,根据镇上某,―家大生产商的任务分配,由家中的一位老年妇女负责缝制裤袋,她的儿子或邻居则负责卷边。就这样,整个小镇的居民都被整合到了一条巨大而非正规的生产线上。

这便是2004年12月底法国《解放报》记者皮埃尔。阿斯基笔下的广西福绵,在文章中,他还赋予了福绵一个称号――“世界裤子之都”。据说,这个称号让福绵人兴奋了好久。

2005年春,在一个阳光温暖的日子,笔者也来到了这里。

叹为观止的“服装王国”

福绵只是一个是只有几万人的小镇,是1997年玉林市新设的县级区,舒缓的南流江从小镇东边流过。

但这个小镇同时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服装王国”,每年制造出1.2亿件服装和12.75亿元的产值。

据当地人介绍,福绵的服装业可谓历史悠久。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已有少量家庭专门从事服装生产。到了上世纪70年代,福绵真正进人成衣加工阶段。进入上世纪80年代,福绵的服装业开始有了长足进展,福绵、福东、福西3个村的村民开始专职办服装厂,尽管设备简陋,但数量和规模同 10年前相比,已有成倍增长,一些大胆的厂商开始向广州、深圳寻找销售点。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福绵服装业已经崛起,先进设备、技术的大量引进,大大提高了服装质量,国内外的大品牌服装厂也经常来福绵下订单加工服装。那时的福绵,一天之内就有10辆大卡车专门将布料运人镇内加工,再把加工好的服装运出销售。当时广州沙河服装市场有近2/3的摊位都是福绵老板租用的。

作为广西最大服装生产加工基,地,福绵在内地早已经被誉为“服装卫国”。在中国生产的100条裤子中,就有3条是福绵产的。在一个小镇里,由私营企业主组织众多农民式的工人,每天生产50多万条裤子并成功外销,这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村干部庸文林向笔者讲述了他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从广州进布料,在福绵制成成衣后再运到广州的地摊上卖出去。“那个时候,我们从服装专卖店里买几件流行的衣服回来,依样裁出一批布料,交给村里人缝纫。衣服缝好后,我们再拿到广州去卖。”唐文林说。

接下来他在广州德东路市场里租了摊位,从此有了固定的销售场所。 1986年,他转到了刚建成的沙河市场,那个时候已经有76个福绵人在沙河租摊位。

1990年,唐文林跨出了刘福绵服装业来说具有革命意义的一步――他把分散的服装加下-者集小到自己的家中统一工作,将手工作坊升格为工厂。“生意做大了,自然要集中管理。”唐文林解释道。

就这样,唐文林们实力一天天强大。1995年前后,福绵服装开始走向云贵、两湖、江浙甚至东北三省。1997年,福绵人拿到了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订单,并开始有了来自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的贴牌订单。

越来越多的福绵人将生产定位于西裤、牛仔裤、休闲裤三大系列服装,在国内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并以其适中的价格、大众化的口味在广东、东北等地有很高知名度。“新勇”、“宏达”等品牌的牛仔裤以及“帝皇”等品牌的西裤在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地深受顾客的青睐。

他们依靠速度抢占了市场,义依靠诚信,赢得了信誉。现在,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往往只要一个电话就能完成,双方从没发生过经济纠纷,也从没有顾客因信誉问题投诉过。诚信帮助福绵服装业成就品牌,开拓并占领了市场。

在福绵,熟练的制衣工人月收入一般在800~1000元。而玉林市公务员的工资一般也只有1000元左右。这个工资水准足以说明福绵服装业的发达。

在福绵,仪服装营销队伍就有3000多人,活跃在国内各大服装市场,仅在广州沙河服装城就有1000多个批发摊位。服装业不仅是该区的主导产业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解决了4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该区有80%的人口从事与服装业相关的工作。服装产值已占福绵生产总值的95%以上。

如今的福绵,已拥有大大小小服装厂 690多家,一天能生产出50多万条裤子,仅裤子的款式就有200多款,西裤、牛仔裤、休闲裤三大系列服装在国内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产品销往东南亚、澳大利亚、欧洲、非洲及中东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2003年底,福绵的服装企业中,有16家企业的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年销售额在 500~1000万元的企业也有136家。目前该地服装产业的民间资本已达10亿元之多。

遭遇危机的“王国”

尽管福绵裤子的生产量惊人,却一度遭遇危机。法国《解放报》记者皮埃尔.阿斯基也提到,福绵生产的是“全世界最便宜的裤子”,但“质量一般”。福绵的服装加工广大部分是传统的家庭作坊,企业规模小,产品主要以中、低档裤子为主,缺乏多样化、个性化、流行化、环保化及高档化,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福绵服装产品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问题的积累,在 2004年上半年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从2004年3月份开始,福绵服装销量锐减,上亿元服装被积压。成本21元的一条裤子,甚至3元就批发出去,卖衣服像卖青菜一样的价钱。

近年来,广西规模以下服装制造业从业人员和产值均居广西规模以下工业行业前列,生产经营也红红火火。但到2004年上半年,广西规模以下服装制造业经营效益开始下滑,据广西企业调查队对全区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表明:2004年1~5月,广西规模以下服装制造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不到90%,整个行业处于亏损状态,个体服装制造业销售也不景气。

这一危机到当年的8月还没有解除。当时在福绵布料一条街上,由于没有生意,还没到中午,大部分老板都闲得打盹。

当时一家仍在开工的厂家负责人何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压货?当然压住了,我自己都弄不清楚有多少货被压了,至少也有2万条。广州的档口正亏着摊租、人工费。以前正常的时候,一个月还能批出一两万条的裤子,现在一个月也批不出100条,亏死了。没有活干,工人跑了,有活干人手又不够。就这样也亏了10多万元。2004年这一亏把我们前几年辛苦赚下的钱都亏掉了。我们的货都是销往广州,广州档口一年都要10多万元的摊租费,还有人工费没有算,这一年是亏得一塌糊涂。

福绵管理区工委书记刘子福直言其实。福绵服装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福绵服装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发展的空间布局受限。椭绵服装产业的发展缺乏一定的规划性、前瞻性、持续性和协调性,服装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生产随意性大,整合优化资源难度也较大。二是福绵服装企业的设备大多非常陈旧,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不高。大部分企业以加工型、,作坊型、型为主,企业管理以家庭化的管理模式为主。第三点就是服装产品的档次不高;附加值低。

突破人才与品牌的瓶颈

2003年,笔者曾到过一次玉林。在和众多服装加工厂的老板接触时,清晰地发现,在生产经营中人力,资源的匮乏是老板们最紧张的事。

虽然福绵经过20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但却几乎没有对熟练工人进行专业培训。工人多是半路出家:的打工仔,所掌握的服装加工术仅是粗糙的手艺。

当然,人才的匮乏与广西当地的大环境亦不无关系。广西纺织学校的叶校长也曾感慨道:“其实广西每年培养出服装技术人才不少于千人,但是真正留在广西的少之又少。服装业要兴旺发达,人才是关键,但广西的条件留不住人。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亲自来要人的都是广州、深圳、浙江一带有名气的服装企业,待遇好,工作条件舒服,生产量大,学生当然选择这些薪水高的企业,又怎么会选择留在本地的服装加工厂呢?”

此外,没有自己的品牌,是福绵产品缺乏市场适应能力的致命一杯。

如果你在福绵去问那些生产厂家:你们厂经营加重哪个品牌?但没有哪一家服装厂的老板能给出一个明确答复。不管是较大规模的服装加工基地,还是前店后厂武的家庭作坊,他们加工的服装都是订单式的加工,品牌不一。较大规模的加工厂,可能会在一个时期内贴统一的牌子,但能统一的牌子并不多;规模较小的厂家多是贴着杂牌出售。长此以往福绵的企业完全无法自己把握命运。

为了能把福绵裤子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福绵人开始大胆着手自身服装业的突破。

他们首先进行品牌的突破。1999年以前,福绵加工的裤子基本都是别人的牌子,平均一条裤子只能赚到0.5元到1元。现在,区政府也开始引导福绵的企业家创建自己的牌子。几年的宣传鼓励,福绵已拥有“帝皇”、“新勇”、“智利来”、“圣健华世家”等20多个服装品牌,大部分商标还同时在香港注册。福西村私营业主唐继忠投资兴建的富利服装有限公司,申报商标“圣健华世家”后,每年接受国外订单达60多万件(套),公司年产值1200多万元,创税40多万元。

其次他们着手发展平台的突破。以前福绵服装厂的分布很零散,没有一个吸引外资的集中平台。福绵区政府于2003年开始修建一条福绵大道,作为服装工业基地,在大道两旁兴建厂房。预计大道两旁将有15家服装企业,主要由民营和外商企业投资,包括南海、汕头、顺德、佛山、温州的企业家都人股其中,总投资8500多万元,建,成后年产值可达2.6亿元,年创税近1000万元。

福绵同时大力发展上下游的产业链,涵盖服装制造、水洗、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从布料、拉链、纽扣、商标、成品包装袋等配套产品一应俱全,一条裤子的生产过程完全不用离开福绵。产业链的延伸增加了产值,派生出许多新企业。福绵现有服装水洗企业]7家,电脑绣花厂35家,服装辅料厂 9家,布匹批发、服装机械、辅料销售等经销商53家,物流企业3家。

一个在广州沙河看摊位的小伙子告诉笔者:“早晨五六点,从福绵发过来的服装就到了,每天至少有五六卡车。八九点钟后,海南、武汉、四川、云南、贵州还有东南亚的客商,都会到我们这里来进货。”

现在,福绵的服装工厂里又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005年1月,福绵还成功举办了“2005年福绵服装展销会”,来自区内外的近200家企业参展,签下1830万条裤子的订单,金额5,3亿元,现场成交额2100万元。一位从菲律宾专程赶来的客商当场签下1万条裤子的订单。

正如法国《解放报》记者所说,在福绵,全世界最便宜的裤子就从这个庞大而灵活的生产系统蜂拥而出。在这个系统中既有农村的手工业者,又有小型的工业。这一切都通过一个分支庞大的系统和国外市场相连。它正在让中国的服装工业成为让所有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胆寒的对手。

上一篇:环保机械需求趋旺等11则 下一篇:用简单思维面对复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