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2-08-30 10:14:46

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讨论临床在治疗疝气时,采用横切口手术的疗效。

方法:选择自2011年5月-2012年5月间,在我院普外科就诊的小儿疝气患者3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5例采用横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15例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及复况。

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3±2.3min,切口长度平均为2.1±0.4cm,术中平均出血量35.5±5.6ml,住院时间平均为3.6±0.6d,无并发症,无复发,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6.7±8.3min,切口长度平均为4.1±0.5cm,术中平均出血量74.2±10.5ml,住院时间平均为7.8±0.5d,有3例并发症,1例出现复发,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P

结论:在治疗小儿疝气时,采用横切口手术,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切口小,缩短住院天数,而且术后无复发,无并发症,是效果明显的手术方式,值得学习推广。

关键词:横切口手术小儿疝气临床疗效传统手术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1-0085-02

小儿疝气又称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由于在母体内发育不完全,腹膜鞘状突关闭不全,阻断(或输卵管)降入阴囊,而进入鞘状突内,对孩子的吃、睡影响不大,但当小儿哭闹时,会发现腹股沟位置有柔软球状物突起,表现为腹部胀痛,便秘和疲劳时候较多[1],有部分小儿随年龄增大会自动痊愈,但大多数小儿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时,传统的方式是在腹股沟做斜切口,但切口大,出血量多,现在用横切口手术治疗,效果比较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自2011年5月-2012年5月间,在我院普外科就诊的小儿疝气患者30例,其中男童28例,女童2例;年龄最小的10个月,最大的12岁,平均年龄是7.2±2.1岁;单侧发病者21例,双侧发病者9例;病程最长为7年,最短是7个月,平均病程3.1±0.8年;在手术前,由主治医生与家属协商手术方式,根据结果分组,结果是采用横切口手术治疗的15例为观察组,其中男童13例,女童2例;年龄最小的10个月,最大的10岁,平均年龄是7.1±1.8岁;单侧发病者11例,双侧发病者4例;病程最长为7年,最短是8个月,平均病程3.4±0.2年;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的15例为对照组,男童15例;年龄最小的12个月,最大的12岁,平均年龄是7.5±2.4岁;单侧发病者10例,双侧发病者5例;病程最长为6年,最短是7个月,平均病程3.4±0.7年;两组小儿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两组均选用同种麻醉方式(氯胺酮),同种方式诱导,相同手法进行术前消毒、铺巾等准备,观察组选择将外环正中位置上方,与小腹部移行部位的腹横纹处皮肤,做2cm左右长度的横行切口,然后逐层切开皮肤和皮下各层组织,直至到达腹外斜肌腱膜、暴露提睾肌和精索,循精索走向仔细观察,找到前内侧疝囊钝性分离至疝囊颈部,术中注意保护输精管,以免损伤,然后用消毒丝线在疝囊颈部结扎,把多余疝囊切除,远端可不切除,在底部开窗,避免术后出现鞘膜积液,然后止血,吸出剥离部位和手术部位渗出的血液和组织液,然后把精索和恢复原位,缝合切口。对照组选择在腹股沟做斜切口,切口约4cm,找到精索前内侧疝囊,钝性分离至颈部,切除多余疝囊,止血,缝合切口[2]。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

1.3观察要点。记录两组手术时所需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观察有无复发。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X2显示,计量资料用(X±S)显示,组间差异用t比较,当P

2结果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平均、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复况比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小儿疝气是儿科常见疾病,一般男童比较多见,而且是右侧发病几率更大,有些人认为女童疾病无“疝气”之说,这是片面的。疝气发病机理是腹股沟内的腹膜鞘状突发育不完全,它的功能是对男童的或女童的子宫韧带、输卵管等部件有支持承托作用,但因为发育问题,支持作用受阻,甚至会带同、输卵管等进入鞘突内,在或腹股沟部位、阴囊或上方膨出,严重者出现嵌顿,引起肠梗阻、坏死,这种继发感染甚至危及生命[3],特别是当有情绪波动、哭闹、寒热失调时,会表现的膨满胀大,甚至光亮,按之柔软。发病初期一般不被注意,对正常生活无明显不良影响;但随着疾病加重,对幼儿生活有一定影响,因为其位置临近消化道的肠道、泌尿系统,所以对这两大系统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为,便秘,腹部胀痛,食欲不振,食后吸收差,对当小儿发育至成熟期,对性成熟和生育会有不同程度的阻碍,所以如果怀疑小儿有疝气,应及早确诊,并予以手术根治。

传统手术方式是在腹股沟部位做斜向切口,但如果是双侧病变,会需要两侧同时做切口,对患儿的伤害比较大,而且开口比较大,虽然开口大便于操作,但皮下组织被破坏的程度也比较大[4],对日后美观、愈合等都有影响。现在在外环正中上方的腹横纹移行处做小的横切口,此处正处于朗格氏皮肤纹理处,皮下组织比较薄,所以术中出血量少,而且切口平整,愈合好。通过随访,发现2-7岁的小儿手术效果更好,2岁以下不会配合,愈合过程中如果出现痒痛,会忍不住搔抓,或因为水、尿等处理不当,侵润切口,容易造成感染;7岁以上小儿运动量大,会牵扯切口部位皮下组织,容易撕裂,引起发炎感染,而且年龄越大,对预后越有影响。

术中难点是疝囊的寻找,所以,术者应先清楚解剖位置,对术区的皮下组织、肌肉分布、神经、血管有准确定位,特别是精索形态,弯曲纤细,避免术中损伤,应使用“顺藤摸瓜”方式,从处,沿精索摸循,当精索消失,就会找到外环口,把外环口处撑开,即是疝囊。或者将精索从体内提出,寻找会更容易。切除时应根据疝囊位置和大小,决定是否需横断切除,如果疝囊较大,术中出血量增加,术后容易并发血肿,要提早预防,术后要把精索和还原,避免扭转移动。术后应加强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止痛[5]。

所以,在治疗小儿疝气时,采用横切口手术,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切口小,缩短住院天数,而且术后无复发,无并发症,是效果明显的手术方式,值得学习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宝君.分析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0):125-127

[2]张韶峰.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J].医学信息,2010,5(2):251-252

[3]海联城.小儿疝气手术的治疗及技术难点分析[J].求医问药,2012,10(2):326-327

[4]黄绍生.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5):92-93

[5]唐龙军.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临床探究[J].健康必读,2012,11(4):303-304

上一篇:情到深处自然浓课到美处意隽永 下一篇:计算因高效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