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案”之于教学魅力的“活性因子”

时间:2022-08-30 09:44:15

“隐性教案”之于教学魅力的“活性因子”

摘要:教案由“显性教案”和“隐性教案”组成。教师自己个性魅力的“隐性教案”是注入教学魅力的“活性因子”,是让“死案”变“活案”、是“科学”课堂亦“艺术”的魅力因子。“显性教案”中寻索“隐性教案”,从课堂物质环境和教师自身各方面寻索,两者交织的魅力因子无处不在。教师可利用教学手记,让“隐性教案”成为“显性教案”跃然纸上,源源不断地成为教学魅力的“活性因子”。

关键词:显性教案;隐性教案;教学魅力

【中图分类号】 G424.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01-02

作为教师,大家都非常熟知教案,它是教师经过备课带进课堂的具体教学方案,由“显性教案”和“隐性教案”组成。其中,教师自己个性魅力的“隐性教案”是注入教学魅力的“活性因子”。

一 “隐性教案”之于“显性教案”——让“死案”变“活案”之魅力因子

通常情况下,教案内容显在的以纸质或电子文本形式呈现显性课程即教材中的知识点,可以让人明确地感知和评判的涵盖教学目的、内容、过程、方法、手段等各种教学要素的组合设计,我们称之为“显性教案”。这是教师提前预设好的“死”的授课框架,如果“照本宣科”,完成事无巨细的“知识传授”这一设计好的固定流程,学生在课堂上是要打瞌睡的,这就会演变成一堂“死案”教学,毫无生气,毫无魅力。反衬之,蕴涵在教师知识、思想、价值观、言行举止和情感深处,没有白纸黑字地书写出来的那种也应该称之为教案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们给它一个含而不露但也非常响亮的名字——“隐性教案”。它是完完全全的“活案”,其补显性之“死案”,更符合本应是动态生成性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创造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

曾经一位学生述及其师上课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其师没有“显性教案”的“隐性教案”。这位老师不像其他老师那样上课带必备的“显性教案”,只是从衣袋里抽出一片纸,那是他备课的证明——一堂课的设计框架。没有“显性教案”,但老师满腹“隐性教案”——胸有成竹,将课堂教育目标完成得很好。一堂课里有“显性知识”的传授,更有“隐性知识”的传递——老师隐含的大家风范、个性魅力--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广博的胸怀、求实的作风、务真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的经历……无不激励着学生,感动着学生,奋发着学生,一堂课让人余味无穷,直到多年后,仍然“活”在学生的心中。

这是典型的一堂让“死案”变“活案”的例子。相反,有的老师终日拿着发黄的“显性教案”,“照本宣科”的课堂,至今可让人回忆起的只有课堂里的“死寂”与“瞌睡虫”。

二 “隐性教案”之于“显性教案”——“科学”课堂亦“艺术”之魅力因子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备课的教案中既要体现科学又要表现艺术,“显性教案”要求你的备课是科学的化身,“隐性教案”使你的课堂成为艺术的殿堂。两者相结合让课堂充满科学的力量、艺术的空间,艺术地让学生接受科学知识,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达到人格的提升、涵养的修炼、价值取向的完美等,最终成其为人——一个于社会有益的人。这是一堂教学成功的课,是一次魅力无比的教学。

只要教师认真地细细思量一番,决定自己多年以来魅力课堂的关键是什么?一堂教学成功的课自己付出了什么?一堂满意(让学生满意也令自己满意)的课究竟要靠什么?仅仅靠书写出来的“显性教案”吗?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吗?仅仅有“科学”的授课方案就行了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贯穿于“显性教案”(显性知识点传授)整堂课的“隐性教案”,才是真正让一名教师区别于另一名教师的“活案”,让教师取得一堂课教学成功的砝码,让教师和学生都发自内心地笑出声来的魅力教学。

现在每位任教相同学科的教师手里拿着的一般都是copy的一模一样的“显性教案”,同样内容的一堂课,同样的科学殿堂,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和反映,会有不同的艺术之花盛开,自然是“隐性教案”功不可没。那么,“隐性教案”究竟隐藏着“显性教案”里缺少的什么呢?“隐性教案”怎么会让一堂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地成功呢?怎么会让“显性教案”发散光芒四射的艺术效果呢?怎么会让一名教师独具个性魅力呢?

三 “显性教案”之中寻索“隐性教案”——无处不在的交织魅力因子

1. 课堂物质环境可以充当“显性教案”隐性的魅力因子。教室中的空气(包括师生和生生间是否愉悦的气氛)、温度(冷了给学生关一扇窗,不经意间都能体现教师的细心关爱)、光线(放录像时营造柔和的光线是必要的)、声音(包括教师讲课声音是否悦耳和学生的动静等)、颜色(包括教师衣服搭调配色等)、气味(包括教师的香水味和体臭味)等隐含内容都影响着学生接受“显性教案”的效果。

笔者曾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上大学英语,展示过一部全英文电影《死亡诗社》,主人公是一位新来的个性教师基丁先生和几个有思想有朝气的高中学生。本来在死气沉沉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们压抑着、苦闷着,似乎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兴趣,但基丁先生的“个性魅力”教学给整个课堂乃至整个学校注入了生命气息。学生在这个活的“魅力因子”下,自由地思想着,享受着“显性教案”与“隐性教案”交织的活力与激情。

第一堂课基丁先生是吹着口哨进的教室。哄闹的课堂立刻静下来,除了他的口哨声外,静的怕是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学生们张着嘴看着他,惊讶地看着他吹着口哨两手插在裤口袋里悠然地从学生中间穿过去,自教室后门踱出去了。学生莫名其妙地转头转身继而拿起书,一个个犹疑地跟了出去。基丁先生把学生带到了挂满历史照片的壁廊处,开始了激励学生的第一堂课。他还根据所教内容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分别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大树下,在“隐性教案”中,学生体悟了“显性教案”。

教室里课桌椅的排列也影响着教学效果。例如,“秧田”式的座位排列是课堂教学的传统座位排列模式,这种座位排列是封闭性的,学生与学生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一致面向教师和黑板,它适合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1]。目前,国内课堂多采用这种坐法,同时学生离讲台的远近也反映了学生与教师的亲近程度。要打破这种封闭性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只有“隐性教案”能派上用场。基丁先生“显性教案”里并没有写上让学生站着听课甚或他跳到讲台上讲课。但他为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居然跳到了讲台上,学生愕然地仰了脖,随后也起立学着老师的样子,满教室的学生在讲台上跳来跳去,理解着角度不同思考问题不同的道理,深深地明白了并且是永远记下了“显性教案”要传达的意蕴。

2. 教师的人格、教育理念、言行举止、知识水平、表达能力、教态教法、情感、机智、激情、爱心等无不隐含着“隐性教案”,是“显性教案”淋漓尽致超常发挥的魅力因子。教师的人格主要通过人生观、教育理念、言传身教、方法手段等呈现在学生面前,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作风、言谈举止、情感、教态等对学生的心理也有较大的影响。大量事实表明:具有指示、命令或持否定态度行为特征的教师,易于引起学生的敌视、畏缩、冷淡和抵触厌恶行为;具有接纳、肯定、赞扬等行为特征的教师,则易于使学生减轻焦虑惧怕,更易于并乐于接受知识的传授。

大学英语里一篇课文“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讲述了作者学习外语的经历,在初中老师慈祥耐心积极鼓励与教育下,其成绩名列前茅,对外语学习的兴趣空前高涨。高中遇上了严厉的手持教棍爱惩罚学生的老师,在她“No!No!No!”的呵斥声中,作者完全丧失了信心,对外语到了恐惧的地步。这篇课文是大一新生必学的英语单元,同时也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必修的人格借鉴实例。爱育化课堂是“隐性教案”助“显性教案”发散魅力的因子。

上一篇:新教改的反思 下一篇:浅析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