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相对,传递温暖

时间:2022-08-30 09:10:18

《跟踪孔令学》就像康桥上空那一片白云,轻轻的来也极可能轻轻地走掉,虽然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貌似非常火暴,但太低调登场恐怕也没太多人捧场;《跟踪孔令学》虽然是部不错的片子,但它的票房实在堪忧,拍一部电影不容易,为什么不再使点劲宣传一下呢?马都买了还差一鞍子?

没看之前,我就对这部电影有好感,原因是它改编自一部中篇小说,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由一部优秀小说改编的电影一般都不错,至少有一个很稳健的故事基础。这部中篇小说我2008年就看过了,印象非常深刻,它刊登在《中篇小说选刊》2008年第四期上,原名《大风起兮》,作者胡学文。不晓得什么原因,改编成电影后男主人公的名字由吴卫改成了孔令学。

本片由小说变成电影的改编力度很大,小说中这位老实巴交的老师有着更为郁闷更为尴尬的经历,女生刘萌并非只是电影中描述的“少家教”这么简单,矛盾的起因也不是拉扯中右手甩到了孔老师的颧骨,而是结结实实的一个耳光!接下来孔老师遇到了更为严重的黑社会成员一次胜一次的金钱讹诈,大概电影想要处理得温馨一些,于是回避了更敏感的社会问题。当然,仅仅是校园里问题少男少女带给我们的震撼就已经足够支撑一部电影了,令人遗憾的是,影片把这个本来应该很叫人窝心的故事给简单化了,其实今天中国校园里面发生的故事远没有那么喜剧那么温暖那么轻松。

今天的中国校园究竟什么样呢?风气优良、书声朗朗、尊师重道应该是主流;但必须强调的是,殴打侮辱老师、学生拉帮结伙酗酒打架、早恋现象普遍、男女生关系混乱等非主流事件也绝不是偶然现象。要知道,占多数的风气良好校园因为本来就应如此,所以不会惹人注目,而问题校园问题学生虽然数量不多(这是善良估计,其实也不少),但影响恶劣,需要正视它的存在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可悲的是我们早已经习惯了视而不见,习惯了粉饰太平。

影片《跟踪孔令学》难得地涉及了这些问题,但只是浅尝辄止并未触及到问题的最深处,这是影片令人遗憾的地方。小说中并没有孔老师为躲陈祥冲进洗浴中心一段,这应该是编剧为增加影片可看度的一次激情发挥,这场戏很符合范伟身上喜剧特长的展现,但在我看来,对影片整体素质的提升帮助不大,因为它把社会的残酷性做了肤浅的喜剧化处理,首先这不真实,其次这显得很没勇气,当然,我们无权报怨编导,在目前的体制环境下,他们的无奈也是可以理解的。

影片把孔老师与杨秋月(马伊俐)之间描述成了隐约的暧昧关系,小说中恰恰相反,因杨老师为赚补课费从而把精力从课堂的正课转移到了自家的补习班上,孔老师其实是非常瞧不起她的。这样的改编应该也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和可看性,但远不如小说更有力量。

电影结尾,孔老师重回讲坛,继续深情朗读朱自清的散文《春》(奇怪,这是一篇总也讲不完的课文),这时引发一系列矛盾的刘萌同桌男生睡觉,孔老师不再重复之前在刘萌身上犯过的错误,他不仅制止了叫醒男生的举动,而且脱下外衣盖在男生身上……孔老师选择了改变和妥协,这算喜剧式结尾吗?我怎么觉得这是个令所有老师愤怒的结尾呢?

“教育不是万能的。”这句话以往被认为是一种推脱之辞,认为是教育工作者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而说的,其实不然。这恰恰是对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的一种科学态度,一种说实话的态度。

圣人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夸美纽斯也说过类似的话。但是往往很多的教育问题都存在于不同的“类”之间,像影片中叫刘萌的女孩子,还有那个被迫吃了1000元菜撑得要死,连屁都不敢放的阿祥,还有大街上起哄的孩子们。这些人都是需要教育的。可见,教育还是要分“类”,不但学生要分,对应的教育单位也要搞搞清楚。素质教育到目前都流于形式,其出发点和结局成了一个个对立的怪胎教育。主要的是在这当中,中华道统的缺失、学生价值观的扭曲成了要命的问题。再次重申,低调的《跟踪孔令学》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我给它打7分。不过,恕我直言,电影真的没有小说精彩。我认为,读一篇精彩的小说获得的享受和满足,绝不是看一部低劣的影视剧或泡论坛发微博所能相提并论的。

上一篇:半个童话 第1期 下一篇:从梦中跳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