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异彩纷呈的音乐会

时间:2022-08-30 08:25:21

一场异彩纷呈的音乐会

《绿色蝈蝈》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18课,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运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其中对叫声的描写,更是精彩,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文中,作者是这样描写蝈蝈的叫声的:“……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尽管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这个音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十分不起眼的。虽然在我的耳边,就有十来个蝈蝈在演唱,可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并不都能捕捉到这微弱的声音。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

《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蝈蝈的声音是“窃窃私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声音“喑哑”“尖锐”“短促”“清脆”。当四周的蛙声和其他虫鸣沉寂时,蝈蝈的声音则是显得“非常柔和”。由此可见,《教学参考书》中是认为蝈蝈的叫声的特点是“喑哑”“尖锐”“短促”“清脆”“柔和”的。但这当中,我们不免有所疑问,因为“尖锐”与“柔和”是矛盾的。笔者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分析并不完全正确。

在文中,有这样一句:“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在这里,“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指的应是“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其余的则是伴唱”则是指“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所以,“尖锐”“短促”“清脆”并不是蝈蝈的叫声。“喑哑”以及下文中的“柔和”则应是蝈蝈叫声的特点。

在课文的前面一段中,“它白天唱了一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扰乱。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鸣似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通过这里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尖锐”“短促”应是蝉被“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

那“清脆”又是谁发出的声音呢?通过所在句子,“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我们不免会有疑问,是谁和谁碰撞?联系前文,不难看出,是蝈蝈和蝉碰撞,所以,“清脆”应是绿色蝈蝈在捕蝉时和蝉身体接触所发出的碰撞声。

因此,在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叫声,这叫声不仅仅是绿色蝈蝈那柔和而又喑哑的叫声,还有蝉被捕时发出的非常尖锐而急促的绝望的哀号声以及绿色蝈蝈捕蝉时和蝉身体接触所发出的清脆的碰撞声。这不是单重奏,而是多重奏,甚至是交响乐!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新前中学)

上一篇:《第三课Logo命令训练营(二)》教学设计 下一篇:小学科学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