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学探讨

时间:2022-08-30 05:05:22

“同课异构”教学探讨

摘要:一年来,“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开始在我县城乡中小学校全面铺开。同课异构是教学型教研的一种模式。它以课例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以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本文作者现就这一教研模式和教学实践研究活动与各位同行交流自己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学;模式;开展;反思

1“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们开展的模式:

1.1县城的老师和乡镇中学的老师,进行同一教学内容的备课、上课、讨论小结。上课地点在乡镇,教学内容由乡镇教师确定。

1.2乡镇之间的中小学的老师进行同一课内容的备课、上课地点由乡镇确定,我们教研室参与。

1.3本校老师以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同课内容的备课上课,并且进行教学反思。

1.4校与校之间,乡与乡之间的同科老师进行同课内容的备课、上课,并且进行比较性教学反思。

2什么是“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教学组织:一种是在上一级教研机构的指导下,年级组集体研讨。上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确定该单元中“同课异构”的具体篇目。各个参与成员在各学科组长的引领下进行集体研讨活动,大家一起研读教学点,谈自己对该教学的理解和感悟,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共同讨论出可以抓住的知识训练总结和语言训练空白,交流自己初步构思,交换可以利用的资源。一种是,个体备课,通过集体研讨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对教材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个案。包括预设情景,问题设置,重点突出,难点分解,句型掌握,练习设计等。

面对同一教材单元课时内容,不同教师进行不同设计构想,然后各自施教,在评课专家的引领下,让老师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杨长避短,共同提高。在该项的实践教学研讨中,其流程一般为:定课―研究教材―学生情况及资源分析―撰写教案―组内研讨教案―上课―比较性反思。

3 “同课异构”的开展

在实施中,新老教师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或领域,进行创新和改善,产生新点子提出新办法,从而有效地优势互补。

对每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开展,我们都是客观公证地对上课老师进行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我们认识到“同课异构”是集体备课下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的有效形式,是同一个教学内容下的不同教学理念,教学风格的多样展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任课教师王老师对教材组织把握得非常到位,教态自然,语言富有激情,大胆创新,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又如冉老师,他的引语自然、顺畅、语言简练、亲切。教学理念新颖,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得淋漓尽致,板书清晰。

通过多次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我们的老师已能熟练进行课件制作,运用多媒体教学。

“同课异构”这种集思广益的教学探讨形式,它让我们围绕一个特定的课题进行教学设计上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尤其对年青教师教学的成长影响颇深,意义很大。

“同课异构”活动对提高教学效益也有很大帮助,它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老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实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效益及公开课研讨活动的实效性,从而构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同一课题便于教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同课异构的对比研究,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从而促进了我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我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给我县教师“个人自备、分头施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和学习范本。

4开展“同课异构”的反思与总结

4.1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通过多次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也发现有不少方面值得我们反思,例如:

4.1.1时间的分配上,如何更科学,更合理?

4.1.2习题的设置上,如何更能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4.1.3学语言如何锻炼得更精练,更生动?

4.1.4如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4.1.5老师在把握学生、老师和多媒体“三位一体”具体操作或运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2通过多次活动,我们进行了认真研讨与总结,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达成了如下共识。

4.2.1会疑:学生不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因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在这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得到了掌握,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体验。

4.2.2会说:不仅要说思路,说方法,更要说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

4.2.3会议:要有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合作、探究精神,集中集体智慧,协同解决问题,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结束语: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实践中,我们进行了科学、细致和深入的探讨研究和比较性反思,我们提炼出符合课改和我县教育实际的教学理念,并将之返回到教学实践中,通过我们广大的教师不断努力,相信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将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许应花. 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2] 王敏勤.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例谈[J]. 中国教育学刊, 2008,(06) .

[3] 肖若茂. “同课异构”――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05) .

上一篇:用爱呵护学生稚嫩心灵 下一篇: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考试方法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