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根”的本质初探

时间:2022-08-30 01:36:17

摘要 舌苔诊察是中医诊断的基本特色,舌苔形成的原理、舌苔“根”的本质以及舌苔指标的量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从舌的基本结构、历代医学对舌苔有根无根的阐释、现代对舌苔及舌上皮细胞的研究,根据舌苔上皮细胞层结构与功能的退化导致舌苔剥落与镜面舌的根本原理,提出舌苔“根”的本质应从舌粘膜上皮细胞层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入手。同时,对舌苔“根”的本质的进一步研究以及现代科学方法的切入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舌诊 苔根 舌苔本质 舌粘膜上皮细胞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中舌苔的“有根”与“无根”对疾病的性质、进程与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拟对中医舌诊中舌苔“根”的本质进行初步的探讨。

1 舌的基本结构

舌是由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由粘膜、固有层和舌肌组成。粘膜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底部粘膜光滑,背部粘膜粗糙,隆起部形成许多舌;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分布有舌腺;舌肌为纵行、横行及垂直走向排列。舌表面的粘膜层上有三种舌,即丝状、菌状、叶状与轮廓。丝状呈毛绒状,遍布于舌尖和舌背,数量最多,表层细胞角化与唾液、实物层扎共同构成舌苔;菌状呈蘑菇状,多散在分布于舌尖、舌缘,较少;叶状呈叶片状,由多个横行的叶片状粘膜褶构成,位于舌后部两侧,体积较大;轮廓位于舌背后部两侧,周围上皮内陷形成舌沟。味蕾为卵圆形小体,顶部有味孔,主要分布于菌状和轮廓,是味觉感受器。局部组织解剖表明舌苔主要由丝状角化树和舌上皮细胞脱落、细菌、食物碎屑和白细胞等组成,对于健康人来说,舌上皮细胞维持正常的细胞分化、凋亡、脱落速度,保持舌苔的正常厚度。

2 中医对舌苔“根”的认识

《伤寒论本旨》首先对舌苔阐述了有根、无根之说,但只是把有根之苔从厚薄、实松几个方面来分析邪气之深浅。中医在论述舌苔的根的存在时,是从舌苔原理上进行论述。如《察舌辨症新法舌苔原理》云:“夫舌之表面,乃多数极小铺合而成。此极小微点,其不易见时,非显微镜不能窥见;易见时,形如芒刺,摸之棘手。或隐或见,或大或小,或平滑,或高起。随时随症,变易不定。苔即胃中食物腐化之浊气,堆于之上,此舌苔所由生也。”故曰:“常人一日三餐,故苔亦日有三变,谓之活苔,无病之象也。”所以可谓舌苔的根,是生长于舌质之上,其所以能生长者,必以有其基本,亦就是“地”也。如《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有所谓舌苔当分有地、无地者,地即苔之里层,不可刮去者也,亦无与于舌之质也。”对于舌苔的有根、无根的具体表现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至于苔之有根者,其薄苔必均匀铺开,紧贴舌面之上,其厚苔必四围有薄苔辅之,亦紧贴舌上,似从舌里生出,方为有根。若厚苔一片,四围洁净如截,颇似别以一物涂在舌上,不是舌上所自生者,是无根也。此必久病,先有胃气而生苔,继乃胃气告匮,不能接生新苔,而旧苔仅浮于舌面,不能与舌中之气相通,即胃肾之气不能上潮以通于舌也。”从此中的描述可知,所谓的“地”是苔之里一层,根是舌质与舌苔之交际,这也指明了判断舌苔有根、无根的关键所在。

苔之有根、无根的区别也就形成了真苔、假苔之分。《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六章・察舌色》:“凡舌有质地,而坚敛苍老,不拘苔色白黄灰黑,由舌中延及舌边,揩之不去,刮之不净,底仍粗涩粘腻,不见鲜红者,是为有根之真苔,中必多滞;舌无质地,而浮胖娇嫩,不拘苔色白黄灰黑,满布舌中,不及舌边,揩之即去,刮之即净,底亦淡红润泽,不见垢腻者,是为无根之假苔,里必大虚。”从中亦可知,真假苔辨别的关键点仍是苔之质地,底粗涩者为有根,故又言:“故苔有质地与无质地……,此为察色辨苔,当分真假之要诀。”若是假苔之苔脱落之后,就构成了中医舌诊中所谓的镜面舌,在某种意义上说镜面舌应是无根且无苔之象,如《厘正按摩要术・验舌苔》:“舌上无苔,如去油猪腰,为亡液,名镜面舌。”又如《六因条辨・伤暑条辨第十五》:“舌干赤而光洁无苔者,此名镜面舌。”此处所言光洁、如去油猪腰就表明舌表面已失去了富含微小之里层,也就是说镜面舌因无根而无以促发舌苔的形成。北京中医学院1960年版《中医舌诊・舌苔的诊察》指出:苔的易刮、不易刮,不能完全说明有根、无根问题,易刮去者,固属假苔,但不一定无根,若旋刮旋生,舌面并不光洁,仍属有根。这是对舌苔有根、无根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舌苔根的有无,在于舌表面之粗糙里层存在与否。

3 舌苔本质的现代研究

对于舌苔的形成机制,从其形态学、生物化学、表皮生长与凋亡等方面进行了现代医学手段的研究,表明舌象形成与血液循环系统机能状态、神经-体液调节系统机能状态、舌粘膜上皮与舌变化、口腔腺体分泌状态以及口腔微生态等均具有密切的关系

4 对舌苔“根”本质的设想与其研究方向

我们对在体的舌苔进行在体纵向光学层析成像检测,结果表明舌上表面从外向内有三层结构,分别为舌苔层、舌苔舌体连接层与舌体层。通过与病理检测结果比较,分别符合于舌上外表层的舌苔层:主要以分泌物如聚糖等为主要支架;舌苔下为舌上皮细胞层:主要为鳞状上细胞,附有一个个突起结构;再下层是舌的主要结构:由大量的肌细胞、血管等组成

舌苔“根”的本质表现为舌上皮细胞层结构与其功能状态,只是我们初步的设想,为进一步对其进行论证,还待深一步的研究:①无苔动物模型的复制,这是研究的基本关键点之一,通过对无苔动物模型舌表面上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特点可以进一步阐明舌苔“根”的本质;②辨证与舌诊的结合性研究:临床表明舌苔脱落或是无根苔多表现为阴虚之证,通过临床中对舌表面浅表层次的纵向深度的光学成像检测,结合辨证与舌像在体的显微与量化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③证与舌象关系研究:舌象代表证的特点,证的形成也往往可以反映于舌象,然而两者之间不是对等关系,如舌苔的剥脱代表着阴虚,但是阴虚又并不一定都出现剥脱舌或镜面舌。我们在实验研究中通过目前常用的阴虚动物模型的复制(大黄、甲状腺素、甲氨蝶呤等方法),部分动物于实验中可以出现胃、肠等上皮组织的退化,而舌上皮组织的退化表现不明显,也进一步说明,中医舌苔剥落是一个阴虚证的积累的结果,也符合于中医临床急性伤阴只见舌燥而难出现舌苔剥落的特点;④在体舌苔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检测:在体的舌苔组织结构功能的检测以及舌苔某些指标的量化,才能与临床的症状进行对比性分析,对于说明舌苔“根”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光学方法对脾胃湿热证模型进行在体显微与定量检测,对舌苔各位点的厚度、湿润度进行量化,说明了脾胃湿热证舌诊的特征性改变

5 参考文献

[1]陈群,徐志伟,武哲丽,等.舌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4,26(6):326-329,376.

[2]吴正治,李明.舌苔原理现代研究进展[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4):270-272.

[3]陈泽霖.舌诊研究的近况[J].新医药学杂志,1978(7):52.

[4]陈泽霖.舌诊研究的近况(续)[J].新医药学杂志,1978(8):56.

[5]吴正治,李明,张咏梅,等.常见舌苔舌上皮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2):98-100.

[6]李新华,吴正治,李明,等.细胞凋亡及bax基因表达与舌苔变化关系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24(1):57-59.

[7]詹臻,汪红,王瑞平,等.舌苔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关系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1):14-17.

[8]刘耿,戴豪良.国外关于舌苔丝状的形态学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23(2):71-74.

[9]张斌,高金亮,张伯礼.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舌象及舌苔脱落细胞检测结果分析[J].天津中医,1993,5:38.

[10]申勇,段和平.萎缩性胃炎症状舌象与病理相关性观察[J].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4(11):656-657.

[11]曾常春,钟会清,刘汉平,等.应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对大鼠舌的在体显微检测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8):532-534.

[12]曾常春,董海新,郭周义,等.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舌诊的光学层析成像与量化分析研究[C].稿件编号:200700133,第三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2007,9 中国 广州.

[13]Huiqing Zhong, Changchun Zeng, Zhouyi Guo, et al.The early study on the inspection of tongu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J].Proc of SPIE, 2007, 6534: 1V1-1V 5.

[14]Haixing Dong, Zhouyi Guo, Changchun Zeng, 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ongueinspec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J].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2007(Accepted).

收稿日期 2007-11-12

上一篇: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疗效观察 下一篇:气机升降运动在复方配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