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假期

时间:2022-08-30 01:25:08

蒲松龄的假期

摘要:蒲松龄一生中有近50年时间在外坐馆授徒,他一年中休假几次?每次休假情况如何?这个问题很少有人研究。本文通过研读《聊斋诗集》、《聊斋词集》中的有关诗词,结合聊斋学专家的释读,得知蒲松龄一年休假五次,分别是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十月初一、春节。

关键词:蒲松龄;私塾老师;假期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蒲箬在《柳泉公行述》中说,其父蒲松龄“岁岁游学,无暇治举子业”,此处所说的“游学”,并非砌磋时文,而是坐馆授徒之意。依据现有资料推断,蒲松龄的私塾生涯从20多岁便已开始,先后在淄川的苏李王家、窵桥王家、沈家河沈家、西铺毕家等处坐馆,教授学生,其中在西铺毕家设帐时间最长,长达30年。蒲松龄坐馆期间如何休假?作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的七律《九月晦日东归》有“五次休装岁已终”诗句,山东理工大学教授赵蔚芝先生注释:“旧时淄博塾师,一年有五次假期,即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十月初一、春节。作者(此指蒲松龄)一年能回家五次,故云‘五次休装’。” ① 至于每次假期时间及休假情况,赵蔚芝先生没有注明,笔者根据《聊斋诗集》、《聊斋词集》中的有关诗词,试图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并请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清明节

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已于2008年被定为国家的法定假日,体现了政府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其实,在封建社会,这几个节日也是大节,有的也曾经是国家认可的假日。

清明节前后正是外出踏青游玩的大好时节。康熙三十三年(1694)蒲松龄在家休假时,亲眼目睹了家乡的两项民俗活动,欣然命笔,写就了七律《清明》。一是回娘家。诗中写道:“家家儿女尽归宁,马上红妆照眼明。”出嫁的新婚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身着鲜艳的服装,骑着高头大马,回娘家探望父母。根据《蒲松龄年谱》推算,蒲松龄的女儿生于康熙元年至八年,此时当为30岁左右的,按照淄川当时的风俗,她也会精心打扮一番,回娘家探望父母,只是是否骑着马,就不知道了。二是荡秋千。诗中写道:“轧轧谁家庭院里,秋千遥送隔墙声?”老百姓在庭院中扎起秋千架,妇女儿童们轻快地荡起秋千,欢呼声伴随着秋千的轧轧声,在春风中回荡,一直传到院墙外。蒲松龄的长孙蒲立德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该年12岁,正是活泼好动的少年,看到别人家荡秋千,肯定要求爷爷蒲松龄为他扎秋千,而蒲松龄也会满足他的这个心愿,爷孙俩在笑声中荡着秋千。

康熙四十一年(1702)清明节时,蒲松龄写就七绝《清明日,绛桃、海棠并开,病中感赋》,诗云:“年年为客远离家,栽尔十年未见花。今值花开我又病,娇红空趁夕阳斜。”从诗文内容来看,这首诗作于家中。清明时节,蒲家栽种了10年的绛桃、海棠刚好开花,而蒲松龄却生病了,身体乏力、精神萎靡,无心欣赏这美丽的鲜花,于是大发感慨,作诗志之。蒲松龄长年在外,一年中难得几次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这次在家因为生病卧床,不能尽情欣赏亲手栽植的鲜花,实在让他郁闷。

作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五律《途中》,描写了作者在往返蒲家庄、西铺的旅途中,于雨后日落时欣赏到的艳丽春景,也描述了旅途奔波时人困马乏的感受。诗中写道:“烧余草初绿,道上柳如丝。细雨新寒后,空山落照时。途赊人欲惫,村近马频嘶。款段风尘里,吟思首低垂。”同样写旅途春景的诗篇还有康熙四十一年的七律《途中遥见山村红绿如画》、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七律《清明后微雨,马上作》、康熙四十八年(1709)的七绝《途次阴雨》。

端午节

康熙二十七年(1688)端午节期间,年近五旬的蒲松龄在其旧居东头独力建起第一座房屋,命名“绿屏斋”。虽然新房土墙茅项、四壁萧然,庭院狭窄、屋小如拳,但蒲松龄十分高兴,连续写了11首七律歌咏此事。建造这座房屋,对于蒲松龄来说,实属不易。蒲松龄在七律《荒园小构落成,有丛柏当门,颜曰绿屏斋》其一中云:“茅茨占有盈寻地,搜括艰于百尺楼。”建造的这座小屋虽然仅仅八尺宽,营造的艰难却甚于富人建筑百尺高楼。诗其二中云:“端阳已过麦连阡,院落初成小构竣。”“租吏不催粮未罄,三杯浊酒意醺然。”诗中明确写明房屋建成的日期是端午节后,此时即将成熟的小麦连绵成片,丰收在望,蒲松龄心情舒畅,三杯浊酒下肚,憧憬着自得其乐的闲适生活。诗其八中云:“世事依稀婆,元龙豪气半消磨。千间广厦拼如许,七尺匡床占几何?”蒲松龄在此感叹,世事无常,意气消磨,拼力求得高楼大厦有什么用?一张床又能占多大面积?这表明蒲松龄面对现实生活无可奈何,唯有发泄心中的不满。

七律《四月二十四日归里》写道:“东归时节近端阳,燕子飞飞上画梁。深夏病蚕初上簇,旱天薄麦早登场。万端入耳心情恶,百绪萦怀鬓发苍。枕上徘徊灯火暗,老病妇连床。”这首诗是康熙三十年(1691)蒲松龄端午节前夕由西铺返回蒲家庄后写作的,反映了蚕麦欠收、妻子卧病等诸事不顺带来的愁苦心情。这首诗诗题点明蒲松龄返家的时间是四月二十四日,接下来的七律《五月十二日,抱病归斋》,则写明返回西铺的时间是五月十二日,这样算来,蒲松龄在家中休假的时间是17天(按农历大历月计算,大尽月为三十日)。蒲松龄为什么在家待这么长时间?这是因为妻子刘氏生病,而且蒲松龄也忧伤成疾,所以耽搁了返程时间,这从第二首诗的诗题可以看出。蒲松龄为此感叹,在家期间真是“万端入耳心情恶,百绪萦怀鬓发苍。”两耳听到的都是坏消息,各种愁绪涌上心头,一时愁白了头。按说蒲松龄生病,应该在家多休养一段时间,但他怕耽误毕家学生的功课,因此,尽管病还没有好利索,尽管心情万端愁苦,还是抱病回到石隐园的效樊堂教授学生。这说明蒲松龄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

端午节一般在麦收期间。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拮据的蒲松龄,其心情总是随着夏收的丰歉而欢喜而悲伤。写于康熙四十六年的七律《麦秋旋里》中云:“迎门稚子绕征鞍,乐岁登堂笑语欢。”蒲松龄回家途中看到一派丰收景象,十分开心。回到家中,孙子们欢乐地围绕在身边又蹦又跳,他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堂屋里。本来全家人欢声笑语,蒲松龄本人心情舒畅,可当听到家人谈起今年雇工价钱上涨、皇粮折价征钱的消息,心情又转而忧愁。这就是诗中所说的“荒余逃散佣工贵,谷贱折征办税难”。皇粮折价征钱,是指官府将本来缴纳的实物——小麦改为折价征钱,丰年麦子价低,改缴银两实际上是多缴纳了麦子。成本增加了,多收了三五斗又有什么用?丰年如同俭年!这是官府剥削农民的一项苛政。这项弊政在紧接其后的七绝《口号》中说得再明白不过了:“青苗满野麦连阡,何事相逢尽黯然?路上行人多问讯,传言夏税要征钱。”

往来西铺、蒲家庄的路途上会遇到什么情况?七古《四月十八日与笏过奂山,风雹骤作》形象地描述了路途的艰辛。这首诗写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没有点明是回家还是归斋,但揣度诗意,应该是蒲松龄和其三子蒲笏在回家的路上遭遇到狂风冰雹。这是因为此时距端午节只有17天,按常理蒲松龄应该提前回家过节,而不会是返回西铺。这首诗写蒲氏父子经过奂山时突然天气骤变,巨雷、狂风、冰雹、暴雨同时袭来,蒲松龄父子在风雨中艰难挣扎,在泥路上踉跄前行。“霹雳震谷裂空山,碎雹弹射千冰丸。风吹冈平拔老树,横如百尺蛟龙蟠。马蹄斜窜频倾侧,几几下堕深崖间!左手抱鞍右提笠,一步一咫愁心颜。不暇回首计行止,惟恐力懈遭风抟。烈烈如刀寒粟起,鞯辔濡湿下汍澜。”蒲松龄羡慕高人此时在家闲住,风雨寒暑不出门,不用为了生活到处奔忙,比神仙还要悠闲自在。从这首诗看出,蒲松龄虽然年过花甲,体弱多病,为了生活,还是不惮劳苦,外出奔波。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个举家团圆的日子,不论离家多远的游子都要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蒲松龄也不例外。

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中秋节,蒲松龄没在家中度过。从春天开始,蒲松龄患足病,一直到秋天也没有痊愈,双脚又肿又疼,难以穿着鞋子,更不用说走动,当然也就不能回家过中秋节了,心情十分凄凉。这期间,他与协助毕际有校刻毕自严《石隐园集》的袁藩诗词唱和,聊慰烦恼。中秋节前夕,袁藩病重,准备返家,蒲松龄填词《临江仙·送宣四兄东归》为其送行。中秋节前连日阴雨,蒲松龄听说袁藩未走,风趣地填写了《钗头凤·中秋前雨阻,宣四兄不得归,戏作此将寄之,闻已冒雨行矣》。袁藩走后,蒲松龄中秋佳节怀念好友,又填写了《瑞鹧鸪·中秋怀宣四兄》,词下阕曰:“传言良夜曾无价,卖与离人不值钱。转忆此时旋里客,妻孥卧对亦堪怜。”蒲松龄虽处毕氏园亭,又当中秋之夜,理应吟诗赏月,但因好友离去,无心赏玩,从而寄寓了对袁藩的怀念之情。中秋节之后,蒲松龄再次填写了《蝶恋花·涉石隐园,怀宣四兄》,深切怀念好友袁藩,但此时袁藩已病入膏肓,不久就去世了。蒲松龄失去了一位知心朋友。

康熙四十一年是乡试年。时年63岁的蒲松龄最后一次到济南参加乡试,仍然没有考中,内心极其苦闷,连写了3首五绝《寄紫庭》,既安慰紫庭,也安慰自己。① 蒲松龄在济南期间,先后写作了《客邸》、《客秋》、《中秋早眠》3首诗,此外,他还在济南名士朱缃(字子青)宴席上结识了安丘名士张贞(字起元),为张贞的《远游图》题诗。乡试的日期,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顺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为乡试年,辰戌丑未年为会试年。乡试在八月进行,会试在二月进行,均初九日首场,十二日二场,十五日三场,每场时间为3天。蒲松龄乡试结束后,于第二天急切地赶回蒲家庄,路上听说好友王观正(号如水)再次生病,特意绕道去看望他。等到了他的家门,却听到了王观正已经去世的噩耗。蒲松龄放声痛哭,祭奠王观正。回家后,蒲松龄想写首挽诗悼念老友,却因为内心伤悲,无法成文。蒲松龄的五古《梦王如水,有小序》对王如水病逝表示了深切哀悼。从以上几首诗推知,为了参加这年的乡试,蒲松龄在考场中度过了中秋节;乡试一结束,蒲松龄就急切赶往家中。

康熙四十六年,蒲松龄感谢友人王德征赠送獾皮褥子治疗痔疮,写作了五古《八月十八日,王德征见赠獾褥,云可愈痔》。诗中写道,作者未曾恣意口腹之欲,不应该患痔疮;痔疮发作,难以行走,痛苦异常;獾褥是否治愈痔疮不可知,但友人的关怀之情却令人感动。诗中提到的王德征 ② ,是蒲松龄的馆东毕际有的表兄,可能住在西铺附近。这说明,蒲松龄在家过完中秋节后,马上就回到了西铺,十八日王德征到西铺探望毕际有,听说蒲松龄患痔疮,就将家中的獾皮褥子赠送蒲松龄治疗痔疮。由此推断,这年的中秋节,蒲松龄是在家中与亲人一起过的,但他在家时间不长。

十月初一

农历的十月初一日,人们要到先人坟前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衣物,称为送寒衣节。淄博一带的风俗是孝子贤孙到祖先坟墓前上供。蒲松龄每年九月底都要赶回家中,于十月初一日去墓园祭拜父母。

康熙三十六年九月的最后一天,蒲松龄穿着单薄的衣服,冒着冰凉的北风,赶往家中。七律《九月晦日东归》其一云:“年年此日到家中,投老情怀更不同。相对只应愁岁俭,暂归未忍课儿功。几回闻雁秋方尽,五次休装岁已终。雪刺可怜生鬓发,犹随马迹转秋蓬。”晦日,是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诗中写道,每年的这天都要赶回家中祭奠父母,但已步入老年的蒲松龄感觉与前大不相同。蒲松龄在家期间,听到妻子说起年成歉收,心情立刻转坏,甚至无心考查儿子们的功课。在外教书的蒲松龄,一般利用假日时间考查儿孙们的功课,讲授八股文的写作技巧,这已成了惯例,今年的十月初一却没了这份心情。蒲松龄想到过了十月初一这个节日,一年将要结束,自己鬓发斑白,老而无成,命运就像秋草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支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蒲松龄祭奠了父母,安排好家务,于十月初五起程返回西铺。扣除来回路上的时间,此次蒲松龄在家只住了4天,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蒲松龄为此自嘲“久以鹤梅当妻子,直将家舍作邮亭。中宵酒醒闻秋雁,枕上还疑客里听。”(《家居》)自己常年在外,虽有妻子如无,只能把梅树、仙鹤视作妻与子。家居时少,在外时多,错把家当成旅馆,以至于半夜酒醒,还以为仍然住在西铺书房。紧接这首诗,蒲松龄又写了七律《十月五日西行》,着重描写了返回西铺的过程。诗其一云:“西望红尘去路赊,寒风短晷苦离家。暮云遥接青山嘴,荒草歧分古道叉。月暗明河星琐碎,风摇岸柳树横斜。到来村舍仍灯火,驻马高门策乱挝。”诗中写道,初冬日短,作者紧走慢赶,还是日落西山、银河高悬,所幸到达西铺时毕家灯火明亮,于是赶快下马敲门。

康熙四十一年十月,蒲松龄在家祭拜父母后,于初七日下午骑马返回西铺。太阳将要落山,余辉照耀着山尖,山脚笼罩在雾霭中,蒲松龄的衣服也在晚霞的映衬下,变换着不同颜色。太阳落入地平线,黑云镶嵌在西天,霞光渐渐消失,星星开始布满天空。还有二三里就要到西铺了,蒲松龄坐在马上吟诵着诗篇,月光辉映着手中的马鞭。蒲松龄吟诵的这首诗应该就是《十月初七日途中日暮》,诗中透露出作者自在闲适的心情,看来情绪不错。

春 节

春节,古称元旦,俗称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民间风俗一般是腊月二十三日之前就放假,正月十五闹完元宵才算过完年,开始上工。

约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蒲松龄于腊月十九日回淄川老家过年,绕道看望老友王居正(字心逸),傍晚时分到达王居正居住的马家庄。此时王居正新盖了高楼大院,雇用了看门人。看门人不认识蒲松龄,不肯开门接纳,只是隔窗询问姓名,蒲松龄怒其无礼,通报姓名后愤然离去。“门下无人识二仲,留将名字待君闻。”从诗题得知,这年腊月十九日毕家私塾就放年假了,蒲松龄得以提前回家过年。

春节期间蒲松龄是怎么度过的?写于康熙四十六年的七绝《元旦口号》记述了蒲家过大年的热闹场景。诗云:“喔喔邻鸡唱晓风,楮钱烧罢火飞空。稚孙自炫新衣美,也学成人拜老翁。”诗中写道,凌晨邻居家的公鸡叫醒了全家人,大人们忙着祭祀各路神仙,焚烧钱粮(冥币),孩子们向同伴炫耀自己的新衣服,跟随自己的父辈向蒲松龄磕头行礼。从诗中看出,蒲氏全家人热热闹闹过大年,欢歌笑语庆新春。明清时,淄博一带有元宵节“走百病”的习俗。康熙四十五年元宵节这天,蒲松龄和他的本家兄弟蒲亮及他的儿孙蒲篪等人一起去黉山游玩。蒲松龄他们攀登的黉山位于淄川城东北5公里处,相传汉朝郑康成在此注释《诗》、《书》,蒲松龄住家就在此山附近。五绝《上元与族兄亮、侄淳及儿孙篪、笏、筠辈登黉山》,记述了他们一起登山游玩的情景。

康熙四十七年(1708)是蒲松龄撤帐归家的前一年,这年正月十四,蒲松龄在家休假,夜里梦见自己独自游览石隐园,当时新月初上,柳丝下垂,于桥上凭栏眺望,感觉露冷似秋,心中有所思,遂成诗句,这就是蒲松龄写就的七绝《志梦》。诗云:“银河高耿柳平桥,月色昏黄更寂寥。深院无人夜清冷,天风吹处暗香飘。”这首诗反映作者已经将毕家当作自己的家,对石隐园的喜爱已然深入骨髓,而住在自己家中却有一种客居的感觉。正月十六日,蒲松龄独自骑马返回西铺,此时淄川城中正在红红火火闹元宵。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一片热闹景象。看着欢乐的人群,听着欢快的歌声,想起在外奔波的艰辛,蒲松龄在诗中透露出了倦于奔波的情绪,“布袍萧索冲寒苦,游兴阑珊意久灰”。(《十六日途中,得灰字》诗其二)“此时家居对蓬户,乐似锦城我不去”,(《归途大风》)则明确地表现出厌倦旅途劳累,准备撤帐归家的想法。经过奂山时,蒲松龄感慨“十年驴背奂山道,不记经由第几回”,(《十六日途中,得灰字》诗其一)意思是说,这几十年来作者骑驴往返于奂山,已经记不清是多少回了,同样表达了这种情绪。果然就在第二年,即康熙四十八年下半年,蒲松龄辞别了毕家弟子,结束了近50年的私塾生活,回到家中安度晚年。①

上一篇:招牌再现,所以熟悉 下一篇:《十二生肖》回归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