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矛盾思想浅析

时间:2022-08-30 10:03:47

《水调歌头》矛盾思想浅析

宋朝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有“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赞誉。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政治上很不得志,他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不容于当权者,因此数年间由京师(今河南开封)而杭州,由杭州而密州(今山东诸城),越走越远,越走越偏。加上与亲人(其弟苏辙)五年之久不能相聚,旷达的诗人抹不去心中的愁绪,故在中秋之夜,大醉后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排空而上,直指苍穹。心怀苦闷,无处言诉的诗人形象迎面而来。虽苦闷却不作任何小儿女情态,表现出诗人旷达和开阔的胸襟。李白《把酒问月》诗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之句,苏轼此句是从李白的诗句化出。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间天上,天上人间,酒后的诗人试图完全超越世俗,渴望登上仙界与仙人们交流,“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李白与苏轼同为天纵之才,李白号为谪仙,苏轼也以谪仙人自比,故把登天称为归去。酒后飘飘然的诗人欲乘风而去,可又害怕天上的宫殿里因高而生寒,难以忍受。这实则是诗人不满人世生活却又有所留恋的矛盾心理的反映,耐不住的并非是天上的寒冷,而是天上的孤独与寂寞,诗人并不愿做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超然之仙。在这种矛盾心理的困扰中,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月光下手执酒杯踉跄起舞,思绪时而仙界,时而人间,恍惚中竟不知身在何处了。这真是仙人语!出语自然,感人至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是写月光。月光似有意,似无意,若有情,若无情,在楼阁窗户间流转游移,始终不离开无眠的诗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何总是在人们别离时变圆呢?旷达的诗人竟责备起空中明月来了。很快,睿智而豪迈洒脱的诗人又释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天上人间相对照,自然之事也如同世间人事一般,没有十全十美的。这是一种清醒而理智的态度,也是人生的一种永恒的哀愁。但转而诗人又恢复了洒脱的本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自己同亲人都能生活得平平安安,大家虽不能相聚,可还能共同拥有一轮明月。这不仅仅是诗人自己的愿望,也传达出了千万离人的共同心声。南朝谢庄《月赋》中有“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子,苏轼的这两句由此化出,更为简练含蓄,因而成为千古绝唱。

词中上片写词人酒后在天上人间选择中的矛盾心情,下片写对亲人的情思以及由此而来的更广阔的对人生、对时空的超越意识。苏轼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即便面对人生的种种失意,始终不失其幽默、睿智之风。他的思想中既有儒家士大夫的入世传统,又有佛、道两家的出世思想。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使他不能摆脱仕途失意的愁闷,政治理想的难以实现使他感到悲哀、伤感;而佛、道两家的出世思想又使他能对现实有一定程度的超越。他的这种各种思想杂陈的特点反映在这首词中,表现为词作豪放中散着哀伤,愁闷中又透出豁达、大度。

(请作者见报后速与本报联系)

上一篇:生命的味道 下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