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例头孢匹胺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30 09:01:30

150例头孢匹胺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365-01

【摘要】目的:探讨头孢匹胺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5月我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采用头孢匹胺(2.0g+0.9%NaCl 250ml,给予静脉滴注,Bid)和头孢曲松钠(1.0g+0.9%NaCl 250ml,给予静脉滴注,Bid),两组患者均为7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头孢匹胺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菌株控制率方面明显高于头孢曲松钠组,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头孢曲松钠相比,头孢匹胺在对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临床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头孢匹胺;头孢曲松;呼吸道感染;抗菌药

头孢菌素于上世纪中叶,由意大利科学家所提炼发现。头孢菌素中主要作用基团与青霉素的有效作用基团相似,故其与青霉素的杀菌原理相似。两者主要破坏革兰氏阳性菌菌壁上糖类化合形成的关键酶—青霉素结合蛋白酶[1].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8: 3.]。头孢菌素常常会引发一定的副作用,据统计在头孢菌素使用者中,约有5%~12%的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头孢匹胺为第三代头孢,具有广泛的杀菌力[2]. J Infect Chemother, 2000, 6(2): 81-85.],使用于多种细菌所引起的机体感染,成人头孢匹胺的使用量每天一般不超过2g,对于一些严重感染,可以适当的增加试剂剂量。有关数据显示,头孢匹胺不良反应约为5%,症状一般不明显,其中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常表现为腹泻、恶心等症状。2010年4月~2011年5月我科分别采用分别采用头孢匹胺和头孢曲松抗生素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和对照分析,比较出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5月我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50例。150例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72例,年龄20~65(46±3.2)岁。150例患者经血常规检查,胸片照射检查,临床症状分析等确诊为下呼吸道感染,其中因慢性阻塞性肺病所引起的肺部感染15例,慢性支气管炎发生急性病变引起的肺部感染35例,单纯的急性支气管炎症40例,由支气管扩张所继发的肺部感染25例,异物吸入引起的肺部感染25例,由肺部癌症伴发肺部感染10例。经细菌培养,发现有致病菌株者141例,阳性率为94%。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75例。各患者机体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均可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实验组(头孢匹胺组): 头孢匹胺2.0g+0.9%NaCl(250ml),静脉滴注,Bid,疗程:根据患者病情7~12天。

1.2.2 对照组(头孢曲松组): 头孢曲松1.0g+0.9%NaCl(250ml),静脉滴注,Bid,疗程:根据患者病情7~12天。

1.3 疗效评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1.3.1 观察指标: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温、血压、症状),各项化验指标(血常规、尿常规),以及接受药物治疗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

1.3.2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标准:依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4],将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预后请况分为:痊愈、显效、进步、无效。细菌学标准:根据治疗前后,细菌培养菌株情况(清除、部分清除、替换、再感染、未清除)确定转阴菌株。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资料计量,采用χ2检验进行资料计数,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头孢匹胺组与头孢曲松组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疗效情况的对比结果

按照卫生部颁布的评定标准,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疗效评定,统计不同治疗程度患者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上一篇:阿托品与安定在产程活跃期的联合应用优于单用... 下一篇:多塞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6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