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大类招生”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30 08:04:43

高等院校“大类招生”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按大类招生最早可追溯到2001年,当时北京大学在借鉴国外著名大学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进行本科生学习制度的根本变革,并于2001年秋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从此拉开了国内高校“大类招生”的序幕。2002年,清华大学紧跟其后。2003年,北师大等一批重点高校也逐渐试行了“按学院或学科大类招生”的模式,至2006年全国104所“211”高校中已有至少56所实施了“大类招生”,比例达到53.8%以上。此后,许多地方院校也开始实行“按大类招生”,如2010年山东省属或市属本科院校中至少有包括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鲁东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大学等44所,占全省本科院校的83%。因此,“大类招生”已成为高等院校的主要招生模式。

一、“大类招生”学生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通识教育阶段的学生管理

通识教育阶段是学生接触和了解大学生活的开始,同时也是建学风、树班风、打基础和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时期。此期间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大学四年的发展,因此是大学期间学生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阶段。目前,大多数院校并没有针对通识教育阶段的学生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而是挂靠在一个或几个具有优势学科或专业、优良硬件设施和雄厚师资队伍的学院。管理模式采取辅导员、班主任、学长三级管理。辅导员负责全院学生的日常管理;班主任负责所在班级的学习和生活管理;学长协助班主任的工作。负责通识教育阶段学生管理的学院在师资力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骤然增加了多个班的管理任务,管理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如下:

第一,管理质量与学生数量不协调。辅导员是学生管理的主力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学院一般配有3-5名辅导员,然而,辅导员工作的对象不仅是通识教育阶段的学生,还包括全院其他年级的在校生,现在并没有设置专门从事通识教育阶段学生管理的辅导员。因此,辅导员的精力不能完全集中在通识教育的学生身上,加之学生众多,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太大,管理质量难以保证。同时,由于对通识教育阶段学生管理的连续性差,故此阶段的班主任也多由辅导员兼任,出现一名辅导员担任多个班级班主任的情况,进一步降低了对通识教育学生的管理质量。

第二,管理的积极性与不连续性不协调。通识教育阶段学生在大二上学期将进行专业分流,所有的班级全部打乱,重新安排班主任,因此,班级的不连续,导致通识教育阶段班主任工作的连续性差,影响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学院的专业课老师担任通识教育阶段学生班主任的热情普遍不高,其结果是班主任由辅导员兼任,进一步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影响管理质量。

第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专业定位模糊不协调。由于通识教育后要进行专业分流,造成学生对未来专业及所属学院的不确定,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建成;这种不确定性同时还影响了班委同学对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优良班风的建设受到影响,进一步影响了学风建设,最终结果是通识教育阶段的学风和班风不良,具体表现在挂课率的提高。

(二)专业分流的现状与问题

通识教育后的专业选择关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毕业后的就业,可以说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视程度可想而之。各专业根据自身的硬件设施和师资情况确定适宜的招生人数,学生在其所属大类包括的专业中,采取自由申报的原则进行专业选择。大类范围内的专业招生总数与学生总数是一致的,但就某一具体的专业而言,其招生数与学生申报数往往不协调,而专业选择往往受就业形式的影响最大,由此导致学生在专业表现出爱好与就业趋势相左,造成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的不协调,具体表现在:就业相对容易的专业或学校的强势专业报名过热,形成所谓的热门专业或称“好专业”,相当一部分学生抛弃了自己的爱好、忽视了自身的条件,随波逐流涌入热门专业。受专业招生人数的限制,热门专业在选择学生时往往以分流考试成绩为参考,造成高分学生进入热门专业的比例增加,形成热门专业生源好,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相反,一般专业生源变差,综合素质降低,专业培养过程中出现挂课率升高等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

(三)专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专业分流后学生进入新专业所在学院,组建成新的班级,宿舍也进行相应的调整,重新安排辅导员、班主任、组建新班委等,开始进行专业教育。专业教育阶段与通识教育阶段具有连续性,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的学风、生活习惯等都会在专业教育阶段延续,势必会对专业教育阶段的学风、班风、集体责任感等方面产生影响,在学习和日常管理中表现出一些特点,具体包括:

第一,学习成绩。“好专业”由于录取了高分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并未暴露出不良问题,而一般专业则呈现出挂课率升高的趋势,如未实行“大类招生”以前第三学期学生的挂课率一般在2%左右,而“大类招生”后2008级和2009级第三学期的挂课率为16%左右,增加了3倍,同时挂科覆盖面增大,“大类招生”前挂科多集中于少数几个同学,“大类招生”后出现为多数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挂科,覆盖率大约由以前的7%上升为20%。再者,表现出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主动性不强、整体学风较差。

第二,班级管理。新班级必然要组建新的班委,新班委的评选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班级中往往有多位同学在通识教育阶段担任过班长或团支书等学生干部,加之还有其他同学通过通识教育阶段对大学生活的认识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进入班委,造成班委评选和竞争非常激烈,难免出现同学之间通过各种途径拉选票的事情发生。新班委成立后如何面对以前的竞争者,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将面临严格的挑战,班委二次竞争和班级帮派化的趋势加大,由此造成班级凝聚力差、集体责任感不强、同学问关系淡薄、纪律涣散等,进一步影响班级管理。

二、对“大类招生”学生管理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通识教育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班主任制度,进行准专业培训、学风培养及学生干部教育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是解决通识教育阶段学生管理现存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大一是学生从高中时代步入大学生活的最初阶段,在思想意识和情感上对班主任存在惯性信任和依赖,因此大一第一学期应加大班主任的工作力度,实行以班主任管理为主或班主任管理与辅导员管理并重的模式,在第二学期逐渐过渡到以辅导员管理为主,班主任为辅,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上来,实行管理模式的平稳有序过渡。这种管理方式有助于良好学风和班风的培养。

目前,通识教育阶段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渠道大多来自学长、与个别老师的交流、网络媒体、家人或社会的信息传递,这些信息具有不完整性和片面性,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最终影响其专业的选择。因此,定期进行专业方面的讲座、交流及培训等,使学生较早、较全面的了解各专业的特点、特色、

学习和研究内容,有助于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降低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学生的自我管理是大学与中学的最大区别之一。学生干部在学生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在学生管理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甚至是学生管理的主体力量。因此,加强学生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是提升其管理才能的关键。

(二)建立学生网络管理系统,跟踪学生成长历程,提高管理的连续性

为解决从通识教育阶段到专业知识教育阶段管理连续性差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创建网络管理平台,建立学生网络电子档案。自通识教育阶段起,班主任为每位同学建立网络电子档案,具有单独的用户名,属于独立空间。班主任可以以日记、随笔、博客等形式把学生的一切记录下来,分流后转交给新班主任,以便于新班主任更好地了解每一位同学,便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学生管理。同时,为保证学生的隐私权,网络电子档案同文本档案一样实行同样的管理制度,除班主任和其他档案管理人员外,他人不得查阅。

(三)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严格控制分流中的社会化问题,弹性制定招生计划控制分流

兴趣爱好和就业压力是影响学生专业选择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如何把握和平衡两者的关系将最终决定专业选择。可以考虑在通识教育阶段进行专业预选择,把握学生的专业兴趣,在分流阶段进行引导疏通;建立不局限于考试成绩的人才选择标准,使真正具有专业学习兴趣,自身条件较好的学生不因成绩不理想而丧失选择机会;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适当调整各专业的招生数量;再是杜绝托人、找关系等社会化现象影响专业分流。

(四)建立本科生导师责任制,加强专业培训,营造专业氛围,促进学风和班风建设

专业知识和专业氛围熏陶可快速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对所学专业具有浓厚兴趣后才能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风和班风的建设。本科生导师责任制是一种较好的模式。导师可以通过专业交流、科研协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传授专业知识;再是学院多组织专业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加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通过成立科研兴趣小组使学生进入专业研究,充分发掘专业兴趣,培养专业型人才。通过此类措施的实施可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并发掘自身专业潜力,以确定学生的人生之路。

总之,“大类招生”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颖的招生模式,代表着高等院校招生发展趋势,但其成长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只有及时发现并有效地解决才能使该模式不断完善,以适应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需要。本文所述学生管理问题仅是“大类招生”模式表现出的部分问题,希望通过本文引发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关注“大类招生”,并使其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88-89.

[2]吕慈仙.高等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现状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学版),2007,29(1):65-68.

上一篇: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 下一篇: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