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进行倾听训练

时间:2022-08-30 05:45:00

小学低年级进行倾听训练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在这四种能力当中,“听”是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中的首要能力。也是作为人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它与思维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但他们不喜欢听别人说话,在别人刚讲话的时候,他们就喜欢近不急待的插嘴进来。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来看,6-8周岁正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期,如果从学生一入学,就及早对学生进行规范性倾听能力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就会过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了听力的训练的要求,就是要训练听话的注意力、听话的记忆力、听话的思维力、听话的想象力。教学大纲所指的听力训练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听懂别人说的普通话;二是听别人说话,能理解内容,抓住主要意思;三是培养良好的听话习惯。

我们在低年级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强调通过听力训练促进学生语文及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为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这种方式不能靠硬性灌输,应在和谐的气氛中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听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听懂别人的意思。通过“听”促进学生读、写、说等其他三种能力的同步发展;通过“听”的训练增强学生参与实践、大胆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明确“听”的训练点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掌握基本的发音知识,学写规范字是基本的语文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听力训练中掌握基础的语音辨别能力 由于“听”对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影响很大,所以我们要在具体实践中明确“听”的训练点(听记、听辨、听解、听评)。语文听力教学有效地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因为,听力教学是一种交际性、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这种测试学习能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都十分感兴趣。这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让其在声情并茂、发音标准、成熟而略带磁性的声音里恣意想象,他们在崇拜朗诵者的同时,也激发了其表现欲,激发了学习普通话和诗歌朗诵的兴趣和信心。

二、发掘“听力训练”与读、写、说训练的关系

“听”之所以位居“听、说、读、写”之首,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听”,速度最快,信息量最大,“说”“读”“写”都无法比拟。一个会“听话”的人能在瞬间捕捉、筛选信息,并随即展开联想、想象,形成个人评价。这一系列的心智活动都在瞬间完成,这种能力是必须经过训练的。现代社会对倾听能力的要求是:听得准、理解快,记得清,具有较强的倾听品评力和倾听组合力。因为,听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集中的注重力,灵敏的思维力、联想力和记忆力。某学生如在极短时间内抓住教师讲解的主要内容,这表明他的思维水平、记忆水平较好。反之,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其听力往往较差。所以,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听力练习还可以促进其他能力的发展。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互相补充又相互促进。

三、探求“听”的训练中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听的训练,关键还要教给学生什么是正确的“听”,要求学生在听别人的发言中,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假如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可以抱以体贴入微笑、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若不一样,那么要等同学说完后继续举手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改自己的观点,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也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

“听”的训练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同时重视40分钟以外的训练。要对听力训练资源和内容、形式进行开发。“听”的训练本身就是一种人格教育,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听人说话的习惯,培养听人说话时应有的表情、姿势和礼貌,明确听话表现的人格意义的外延。

四、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听力训练是一个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己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进行之前,学生一定会先进行有效的预习,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利用口、耳、眼、脑等身体各个器官,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听力训练的全过程之中。听力训练应该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听的环节。

教师从让学生从辨音开始,通过辨别多种声音,鉴别语言正误,矫正方言、语病等,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具体做法,要结合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听辨音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新教材各册《练习》里,都安排了有关的练习项目。内容大体可分为声母听辨、韵母分辨和声调分辨这三部分。形式区别近音字、比较多音字、听读绕口令等。教学时,可通过教师读声母、韵母、音节,让学生模拟发音练习,尔后或通过找卡片或做游戏等,以培养学生的听辨音的能力。

辨音之后,让学生所谓辨意,就是让学生对语言信息的正误进行鉴别,练习学生分析、判定能力,提高听的敏感性。如在上听说练习课时,可在句、段中夹杂一些错词、病句让学生听后作出判定,指出错误,予以矫正。除此之外,也可以在讲评写话时进行辨意练习,还可以在朗读指导时,运用辨意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把握重音、停顿、语调等朗读技巧。

小学生听人讲话,一句两句容易弄明白,但是假如故事较长,就经常听不全,漏掉一些内容。因此,教学中要指导孩子一边专心听,一边在脑子里默默地记忆。记忆的方法很多,主要是在听的时候让学生抓主要内容,抓住要害的词语,抓中心句,只有这样才记得快,记得准。教师可以给一则故事、一段新闻,听前提出问题,听后让学生回答,提高听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边听边记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听别人说话,必须边听边记,听到后面的还要记住前面的,这样才能留下完整的记忆表象,大脑言语听觉区才能展开分析、判定、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听懂”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边听边记的能力,我们可以经常让学生进行“听后说”练习。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边听边记的能力。对人家讲的话,首先要听清词句,并默默地记下来,这是前提,还要想一想,他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自己听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不论是在平时,还是在上课听讲,都要专心思考,只听不想,听的内容是记不住的。要指导学生善于抓住重点,善于抓住别人讲话的思路,做到老师(教者)、课文(作者)、自己(听者)三者思路的统一,把握听讲的要领。

“听”是将音转化成语义的过程,只有提高听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口语交际的水平。通过听力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边听边记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又进行了书面语言的练习,增强记忆。通过多听、多读、多讲,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东西,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朗读水平,培养了朗读能力和初步的欣赏能力。

上一篇:试析构建高效英语课堂的有益探索 下一篇:给学生足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