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多媒体教学的价值

时间:2022-08-30 03:38:05

浅议多媒体教学的价值

摘 要 通过与众多学科的对比,分析小学计算机课堂的特殊性,从而探究在小学计算机课堂中,计算机多媒体能在何种方式下获得最为有效的应用。

关键词 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45-04

1 前言

教育技术相关理论认为,要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开发和利用新的教学辅助资源。近年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获得快速发展,由于它具有教学内容多媒体化与网络化、教材组织超文本化、教学过程个别化和具有交互性等优势,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计算机多媒体在各科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价值就体现在效率的提高上。在众多的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课堂(即计算机课堂)中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又具有其特殊的一面:同时体现了计算机教学应用价值和学生学习价值。教师应如何抓住这一双重价值,使计算机多媒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现效益的最大化?

本文主要探究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通过与众多学科的对比,分析小学计算机课堂的特殊性,从而探究在小学计算机课堂中,计算机多媒体能在何种方式下获得最为有效的应用。

2 计算机课堂上计算机多媒体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由表1调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频率十分高,甚至在绝大多数课堂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操作手段,对知识的传授、方法的指引、学生学习的评价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无论是从多媒体的使用几率还是方式上,都远远高于其他科目。可以说,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是贯穿整个信息技术课堂的。

可见,计算机多媒体在小学计算机课堂的教学价值体现程度,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课程任务目标的实现程度。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辅助应用的实际教学价值体现了为教学服务的便利性、促进性和协,而应用的方式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种应用误区

1)以辅代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为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2)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泛滥,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3)以模拟操作代替实际操作。如果热衷于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势必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模拟实验不是真实的实验,使得它的可信度不高,如果长期要学生接受他们怀疑的信息,那么必然会使他们丧失质疑、创新的欲望和能力,重新回到机械接受和机械记忆的老路上,与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4)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注意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必须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5)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对话。教学活动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如果盲目地依赖于计算机,只注重人机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那么就会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无法摆脱“满堂灌”的模式。

6)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功能降低难度、突破难点,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再现出来,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正确的应用方式:适当合理,用得恰到好处 要想使得计算机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中的使用体现为教学服务的便利性、促进性和协,要注意三点。

1)直接性。教师的计算机教学演示应该是对教学任务目标最直接的反映,应该避免拐弯抹角的简单知识复杂化。现代的技术应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结合,演示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

2)实效性。保证学生有效的操作时间和效率,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互动交流要确保实效性。

3)合作性。计算机课堂中对知识的探索和运用体现在合作上,合作学习模式建立在机器与人员之间合理组合与协调的基础上。

3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价值的体现

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教学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这一介质体现的是工具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是在一般教学基础上的又一特殊体现。在中小学计算机课堂中,这一特殊教学o助手段本身又是一种知识性的内容,具有重要价值。

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在课堂上恰当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作为整节课的辅助,就能够使得课堂教学获得成功,而这只是片面的。作为一节信息技术课,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计算机某一功能的使用。这使得计算机多媒体在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同时还扮演着知识性任务的角色。一节优质的课堂需要结合这种特殊的双重价值,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使用价值。如何利用好这种特殊价值资源?下面将结合“网上搜索”这节课进行探讨。

“网上搜索”是深圳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的目标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因特网的基础上学习如何进行网上搜索。

知识性价值即教学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常用的搜索引擎,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及关键字的搜索,经历网上搜索的过程。

结合这节课的知识性价值,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体现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价值,采取如下做法。

思路:创设奥运主题情境,以“奥运相关信息的搜索”为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图1所示主线下经历4个环节,而在各个环节中设计多媒体辅助。各环节中,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说明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整节课通过设计现实主题与互动交流的环节,计算机多媒体作为贯穿课堂的辅助线,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其中学生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多媒体辅助之上的,计算机多媒体的介入是作为一种工具,学生利用这种工具的便利,学习这种工具的使用便利。教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是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来诱发学生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计算机多媒体的几次出现,都有效地围绕这一问题情境。而不同的富有变化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形式都是从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结构出发,促使他们在设定的方式下乐于尝试、乐于体验、乐于创造,给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因此,可以认为计算机多媒体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所体现的价值应概括为图2所示。

如何采取更有效和直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价值体现在“能用电脑为我们服务”?需要一个正确的教学应用导向和明确有效的任务驱动,这体现在课堂教学的使用价值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可以对比一下英国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是指有效地分析、处理与呈现信息和模拟、检测与控制事件,包括:使用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解决问题;使用信息资源与信息工具支持各种背景下的学习;理解信息技术对工作、生活和社会的影响[3]。

《英国中小学通信技术教育》指出,在信息通信技术课程中,学习者获取和应用如下的知识与技能:

1)信息的质量(quality)和可信度(reliability),并且怎么样获取和综合正在大量繁殖的信息;

2)使用一系列信息通信技术的趋于复杂的任务;

3)信息通信技术怎么样能够在其他学科帮助学习者,提高他们判断什么时候和怎么样应用信息通信技术的能力,并且清楚信息通信技术的局限性;

4)在外部世界,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

可以看出,在如今的计算机课堂上,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有一个需要体现的是让学生感悟到“电脑的便利性”,以及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信息搜索和处理繁杂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也能够有一套有效的评价方式去检验这样的情感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

以计算机多媒体为辅助的教学导向使学生在有效的任务驱动下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究,并培养计算机学科的人文素养。从学生能力的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把握的“度”:

1)处理问题、正确运用服务资源的能力――简单的课件制作演示;

2)合作、探究的能力――适时的演示操作,小组合作模式,还学生自主的探究空间;

3)经历成功的过程――及时的评价和学生成果的展示,以及分享成功经历;

4)感受与信息任务相关的生活情节――从生活入手,在生活情境中提炼最直接的多媒体辅助途径。

计算机评价系统的采用可以很好地实现有效的评价。有效的评价是检验学生掌握情况的关键。同样以“网上搜索”这节课为例,本节课引入电脑系统填写“小组汇报记录单”,真正反映学生实际情况,做到师―生互相评价、沟通。

小学计算机课堂评价――课题:网上搜索

1.本节课,计算机为你提供了哪些服务?

A.网上搜索 B.邮件发送 C.网上下载 D.网页浏览

2.小林想在网上搜索中国的民族歌曲,可是找到的却是中国的民族图片,问题出在哪里?

……

10.在小组合作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环节?你的合作感言是什么?

而对于该门课程而言,作为一门学科系统知识,也有一套综合的目标水平评价:不同等级中都划定了难度渐增的结果目标。这些均包含了信息技术技能所应达到的5个基本方面的要求: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并使之实现;交换与分享信息;在工作进程中不断地对内容进行回顾、修改和评价;扩展学习宽度的能力。这样的计算机评价系统的设计为信息技术课堂的实际效果提供了参考依据,可以说是课堂的延伸。

4 结语

综合以上的探索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学计算机课堂中,计算机多媒体能在正确合理的价值导向下,通过多样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最为有效的应用,给信息技术课堂以最高效益的支持。这些课堂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面向任务的课程设计――多媒体辅助任务的完成。给出一定的任务,由学生自己探索或通过与他人协作等手段来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主或协作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学有所用。

2)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形式和方式多样化的多媒体辅助。注重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例如:精神发展是通过帮助学生讨论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局限性(如计算机能否创造),使学生更加人文化;道德发展是通过收集信息,思考一些道德主题(如获取个人信息问题),认识到在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方面需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必要性等。

3)注重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探究精神的培养――还学生自主空间,保证人―机交流的时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信息化社会,信息大量存在,真实信息与劣质信息同时并存,因此,要分辨信息的真伪,就迫切需要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了解和分辨真实和劣质的信息,理解劣质信息可能带来的后果。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要求,提出主动学习的教学目标。

4)小组协作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的培养,也注重学生协作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培养。对一些设备和信息资源的使用,强调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最后,值得提出的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其他科目和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应用来支持他们在其他科目的学习。如在设计课程中,学生既可以手工绘制图纸、手工制作实物模型,也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来帮助设计,利用计算机模拟来完成作品O计。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在广阔的网络世界寻找资料,通过数据处理功能和多媒体功能进行英语、艺术、音乐等科目的学习。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其他科目中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笔者相信,这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是以学生利用为主导的又一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EB/OL].http://www.dfes.gov.uk.

[2]British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gency[EB/OL].uk.

[3]刘琳,张海,王以宁.英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3(11):54-56.

上一篇:在电力拖动课程中构建破冰式教学法 下一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评价指标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