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基础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30 03:25:43

我院基础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不同科室护理质量的调查,分析我院基础护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其改善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的210例住院患者,进行护理质量评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随机将其分为改革护理前组和改革护理后组,各105例,比较护理改革后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合格率。结果 改革前后护理满意度和合格率有明显改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基础护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80-03

在市场经济发展下,护理质量成为医院竞争的核心,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护理模式必须由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作为护理工作中主要组成部分的基础护理,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康复,也是护理满意度、护理合格率的关键所在,甚者可以在医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对护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基础护理在发展中容易暴露多种不足。本文主要通过调查分析我院基础护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其问题原因,并探讨相关改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的210例住院患者,其中男118例,女92例,平均41.5岁,其中消化内科54例,普外科51例,儿科50例,妇产科55例,住院时间均在1周以上。

1.2 我院基础设施情况

我院共有病床510张,监护病床42 张,护理单元13个,护理人员216 名,护理人员年龄平均29 岁,学历中专26.4%,大专44.9%、本科28.2%、研究生0.46%。职称分布:护士42.6% 护师31.5% 主管护师13.9% 副主任护师3.2% ,床位和护士的比例,1:0.27。

1.3 调查方法

主要调查项目由护理满意度(服务态度、及时度、操作、专业知识、沟通能力等)和护理合格率(参考《基础护理学》高等专科教材[1]及分级护理制度设计的基础护理评分标准,对患者分布的科室进行护理评价)。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和不满意,护理合格率在90%以上为合格。

2 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四个科室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合格率均比较低,具体分布如表1。

表1 调查结果(例,%)

注:各科室比较,P>0.05

3 问题分析

3.1 护理意识薄弱 一些护士存在对护理职能认识的偏向,比如错误的认为护士的职责只是掌握好相关技术操作,按时完成医嘱,将基础护理简单的认为是喂食、口腔清洁等,而对无医嘱的卧床、排泄、心理疏通等护理全交给了家属。导致护士对患者病情了解不透彻、服务不周到、沟通不主动、无法预见潜在的问题等,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理解不透彻,无法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优质服务,因此护理满意度低。

3.2 人员配置不足 在工作中时常会听到护士抱怨工作繁杂,工作量多,精力透支等怨声。我院目前床位和护士的比例为1:0.27,虽然在近几年不断引进人才,但仍无法满足需求。加上目前护理工作多偏向于降低医疗风险和医疗责任来进行分级护理,导致本来就不足的护士整天忙于治疗性操作,同时为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护士常常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完成护理文书,让护士从事基础护理的时间和精力削减。

3.3 激励机制的缺乏 “人才是鼓励出来的”,这句话道出了如何使用人才的真谛,之所以护士流动性大,出现医护比例失衡,特别是在对护士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里,护士自动离职率更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平均每年约有4%~5%的护士自动离职[2]。主要原因在于用人机制的人性化,没有通过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比如护士的待遇、福利、晋升等,没能为护士提供“绿色通道”,没能让其看到工作的前景和神圣。

3.4 护士职业道德偏低 护士是基础护理的实际操作者,其质量的高低与其职业道德密不可分[3],但在实际工作中,我院存在某些护士对基础护理职能认识不到位,在护理中未完全履行职责,特别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敷衍、马虎现象突出,护士对护理细节的注重,未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的重要性。

4 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改善对策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基础护理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在人们健康意识提高和现代护理观念的推广,更需要医院提高基础护理治疗,让患者在获得高质量治疗的同时,心理和精神同样得到满足。在对我院基础护理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笔者提出以下改善对策。

4.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置入“以病人为中心”意识 2010年我国全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其中“以病人为中心”是活动的宗旨。虽然此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的,但多数护理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对此,我院特举办知识讲座,让护理人员改变思想,更新观念,对护理工作和内涵有个新的认识,并将“以病人为中心”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比如要求打造优质服务链,做到心中、目中、耳中、手中、身边有病人,且将服务延伸到患者家中,让护患关系得到质的升华。

4.2 优化工作制度 由于医院工作的特殊性,工作量多、休息时间少是医务人员常需面对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超负荷、过长时间的工作与工作效率成反比,而合理的安排工作时间不仅能够让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能力,充分利用护理资源、而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及护理合格率。改革排班方式,实行APN排班及弹性排班,比如某一科室安排2名护士,其中一名工作时间7:00-10:00和12:00-17:00,另外一名工作时间9:00-12:00和17:00-21:00。如此岔开的工作时间能够让护士有充分的工作精力,又能满足中午和夜间人力的需求。

4.3 引进人才,充分满足临床所需 有部电影中说道:“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又一核心力量,也是医院发展的推动力[4]。对于目前医护比例的失衡,我院广开源路,通过多渠道向社会引进人才。比如网络招聘、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且严格对新引进的护士进行职业培训,在其合格后方可安排其上岗,有效降低了护理纠纷和医疗事故。

4.4 强化护士长的管理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护士在既是护理工作的履行者,又是护理中的管理者,她们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要监督其他护理,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如“三基三严”,要坚持经常的、严格的考核,比如平时考核与月终考核相结合、日查与夜查相结合,做到每月有考核汇总和讲评,并将考核信息反馈,及时克服薄弱环节,同时将考核成绩与绩效挂钩,提高护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高度责任感,让其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成长。

4.5 深化基础护理内涵,创建优质护理服务 以往的护理工作每个程序由不同的护士协同完成,往往导致患者刚适应该护士的护理又面临更好,总是处于适应与不适应中,无法满足病人的基础生活需要,更无法有效的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整,没有了这些基础就无法取得家人、社会的支持,也无从谈起提高护理满意度,以上与近段时间来提倡的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相违背。为此,我院从病人入院到出院均由同一位高年资的护理人员完成,全面、全程负责,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病情评估、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

4.6 改革后结果 通过针对问题进行改革后,我院基础护理有了明显改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表2改革护理前组和改革护理后组比较(例,%)

注:*与改革前比较,P

5 小结

我院基础护理常由于人员不足、护士职业道德偏低、相关制度缺陷等使护理满意度和护理合格率偏低,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从护士意识和思想的改变、工作时间的调整、工作制度的完善和人才的引进着手,为临床提供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护理模式,将“利他”和“助人”的护理理念贯穿于护理工作中,让患者感受优质的护理服务,才能推动医院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殷磊.护理学基础,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2-244.

[2] 余为新基层医院基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10,8(5):88

[3] 王卉琴 影响基层医院基础护理质量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17(8):285

[4] 刘淑君.基础护理――护士的专业内涵.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43.

上一篇:浅析电子信息化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下一篇:急救模型在急救技能普及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