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研究

时间:2022-08-30 02:13:24

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研究

甘肃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提出了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要求。推动甘肃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从量的方面说,就是经济增长速度至少要达到12%以上;从质的方面说,就是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跨越一些重要门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工业是甘肃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群众就业的主要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实现这样一个总目标,只有充分发挥工业主力军作用,率先推进工业跨越发展,才能为实现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工业跨越发展对甘肃发展的意义

工业跨越发展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内外实践证明,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速度的快慢、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业经济的发展。甘肃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应当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目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到40%;工业实现的税收占到财政收入的65%;工业领域的从业人数占到城镇在岗人数的50%左右。这样的地位,决定了工业在实现跨越发展中,肩负重大历史使命 [2]。

工业跨越发展是提升甘肃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十一五”期间,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其他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工业实力较小、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发展水平较低。要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调整工业结构,推进工业跨越发展。

工业跨越发展是发挥甘肃资源优势的现实选择。甘肃既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等矿产资源优势,又有优越的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资源优势,还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同时,通过多年发展,甘肃工业已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特别是2009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为甘肃工业加快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只有通过实施工业跨越发展,才能有效调动和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内涵及目标界定

(一)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就是在正确把握省情的基础上,立足现有产业体系和比较优势,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科技创新为支撑,节能减排为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为动力,壮大工业实力和提高竞争力为基本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努力构建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工业体系,全面增强工业整体实力。

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按照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目标和要求,既要瞄准发展高精尖的产业,也要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做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富民产业铺天盖地。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在产业发展路径上,要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在产业发展载体上,重点培育好开发园区这个平台,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更多的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同时也要推进现有的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提高园区的吸引力、承载力和整体投资强度。不断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着力推进有色、石化、冶金、煤炭、装备制造、建材等支柱产业。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着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确保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年度任务。

推进甘肃工业跨越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为理论前提,跨越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能违背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这些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改善产业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工业跨越式发展不单纯是个发展工业经济的问题,同时也伴随着与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工业部门转移相适应的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在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尤其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因为在一个农业停滞的二元经济中,农业的剩余劳动是不可能完全转移到现代非农业部门的。要顺利实现二元经济转换,实现工业化,必须保持农业生产率和工业生产率同步增长 。

(二)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工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规模、速度、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800亿元,年均增长16%;固定资产累计超过10000亿元,年均增长20%。加快开发推广高效节能、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技术装备及产品,在重点、关键领域率先实现突破。按照横向重组、纵向延伸的思路,集中优势力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推进现有装备制造企业兼并重组,突出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建设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及大型设备维修基地。到2015年,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建成陇东、河西两大现代高载能产业基地。发挥资源开发转化对工业发展的龙头作用,借助大企业特别是央企力量,大规模开展资源整装勘查,高水平实施开发转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十二五”新增金属采选生产能力1521万吨,非金属矿产生产能力2305万吨;矿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6.1%。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确保在2015年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三、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制约因素

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大幅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建筑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得到加强,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得到了发展。201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8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5.20%,比上年回落1.10个百分点。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24.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9%;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558.74亿元,增长15.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2%。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08.33亿元,增长2.25倍。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9.35,比上年提高53.40点。石化、有色、电力、冶金、食品、煤炭和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6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3.42%;实现利润211.90亿元,增长10.3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7.84%。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4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实现利润36.44亿元,比上年下降53.94%。

表1 工业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甘肃省统计局网站。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效明显。石化、有色、冶金、电力、食品五大传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企业改制和兼并重组取得重要进展,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的144户企业基本完成破产重组任务,省属国有工业企业初步实现产权多元化,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普遍增强。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户数和实现利税分别增长14.66%和1.68倍,私营企业数量增长近九成。

技术进步明显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产学研结合成效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明显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检测手段显著提升。有色、钢铁、电解铝、石化、建材等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跃居国内先进行列,电解铝基本实现预焙化、大型化,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重达到70%。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已达113户,完成省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开发550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7项,国际先进水平的87项国内领先水平的259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22项。风电设备、节能换热设备、农副产品、塑料建材、包装产品等5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全部开工建设[5]。

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明显成效。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逐年大幅减少,废弃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十一五”期间全省以年均6%的能耗增速支持了11%的经济增长。与2005年相比,万元GDP能耗下降2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连续五年降幅保持在7%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9.13%。

信息化取得明显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光缆总长度达到20.96万公里,宽带网络覆盖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和99%的乡镇,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91.6 万门,宽带交换机端口容量达到136万个,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800多万门。全省重点企业90%建立了内部网,80%实现了办公自动化,50%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上的应用日益普及。

工业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一方面,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工业同农业的联系更加密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广泛运用到农业领域,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工业发展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围绕工业的发展,研发、设计、营销、金融等生产业随之兴起,大大拓宽了服务业发展的领域。工业化促进了城镇化。近几年,甘肃城镇化水平每年都提高一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拉动下,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转移就业的趋势,非农产业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过多年的发展,甘肃工业已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甘肃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等矿产资源优势,有优越的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资源优势,还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同时,国家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制定出台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了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涵盖甘肃工业产业的各个方面。国家还出台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在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甘肃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具有比较优势[8]。2009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国务院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家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以及藏区、革命老区等加快发展。2011年2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支持甘肃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这些政策措施为甘肃工业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支持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通过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和“十一五”的发展,甘肃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工业结构仍不合理。尽管甘肃在调整优化结构上取得较大进展,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甘肃传统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新兴消费品、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国有工业比重较大,民营工业比重较小初级、低端产品比重较大,技术含量高、具有竞争力产品比重较小。这样的工业结构,不仅严重影响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而且严重损害企业活力和发展后劲。 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已成为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因素。此外,由于轻工业和重工业内部加工工业发展水平低、工艺技术水平落后,造成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的技术断层,以及原材料产品结构和加工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结构之间的严重错位。一方面,大部分原材料输往区外另一方面,加工工业所需的大部分原材料一又从区外输人,无法通过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外溢机制来促进区内产业关联群的形成与发展。

表2 轻、重工业增加值

数据来源:甘肃省统计局网站。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甘肃企业管理基础较差,管理水平提高较慢,管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目前,只有少数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多数企业管理基础仍很薄弱。相当部分企业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手段落后,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效率不高。许多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缺乏,不少企业仍然沿用“经验管理”方式[9]。

产业集聚水平低。甘肃工业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和交通沿线,辐射能力差,不利于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甘肃工业基木上是靠国家投资、依赖区外要素推动形成的,而不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产物,产业区内企业之间既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基干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相互认同和协同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效应,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

资金供给紧缺。近年来,虽然投资市场需求驱动增强,但投资结构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投资效果系数持续下降,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主导力量偏移,就业压力矛盾仍较突出,致使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从投资结构来看,一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监管的强化,银行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增强,放贷行为变的更加谨慎二是在现有的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新的增长点又没有形成,企业普遍感到难以找到较好收益的投资项目,投资信心不足。

四、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措施

(一)加快工业发展所需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努力造就一批善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企业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业联盟,通过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培养引进具有创新能力、能够破解技术难题、突破发展瓶颈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变户籍管理为身份管理,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针对甘肃工业跨越发展的重点产业调整省内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加快培养所需人才。重视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技术工人和高级技工,以适应工业跨越发展的需要。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培育多元投资主体,拓宽工业跨越发展的融资渠道

对甘肃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解决项目和资金的问题,必须顺应资本流动的大趋势,最大限度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和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利用甘肃独特的资源优势、技术和市场优势、国有资产比重大的优势、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优势,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努力引进更多的投资主体,扩大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兼并和联合重组,采取股权转让、产权置换、增资扩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吸引全国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在甘肃投资。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继续推进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引导优势企业、优良资产、优秀人才向上市企业集中,把上市公司培育成为吸纳资金的重要平台。着力寻找差异化道路,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服务,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推出革新措施,有效弥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足,建立促进甘肃工业跨越发展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集中国家各类资金和各级政府的有限资金,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和实施工业重大项目和工程。

(三)加强科技对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支撑

科技创新是甘肃工业跨越发展的中心环节,是调整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突出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优势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从甘肃工业经济发展需求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十二五”时期,甘肃科技工作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使科技创新在调整工业结构、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

(四)提高工业跨越发展的组织管理水平

组织管理是从操作层面而言,推动甘肃工业跨越发展的具体手段和措施。切实解放思想,革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府各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协调、统筹管理是促进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发展的重要保障。省工业强省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承担起推进工业跨越发展职能,认真抓好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和考核奖惩等工作要全面分析面临形势,适时出台重大政策措施,及时解决重大问题要建立健全责任落实、监督考核、统计报告、联系协调等制度,逐步实现推进工业跨越发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省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及相应的重大建设项目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

(五)不断深化工业经济领域内的改革与扩大开放

改革开放是推进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建立有利于甘肃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省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健全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指导地方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遗留的社会保障问题。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培育和发展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发展开放型经济,创新外经外贸工作。加强与传统贸易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调整出口结构,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鼓励和规范企业在境外建立和扩大能源、矿产原料初加工和供应基地。

(六)构建工业经济运行预警体系

构建甘肃工业经济运行预警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有效运行。工业经济周期波动对区域经济周期波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经济周期的具体阶段,“经济过热”首先是工业经济的过热,“经济收缩”也首先是工业经济的收缩,工业经济的发展状态直接左右了经济发展的整体状态。因此,必须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状态的动态了解和实时监测,构建工业经济运行预警体系,防止由于工业的大起大落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冲击,以利于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

上一篇:蔬菜价格大起大落的症结所在:供给的不确定性 下一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对耳鼻咽喉科培养要求(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