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彩棉服装产业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8-30 12:51:26

对彩棉服装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 天然彩棉作为绿色环保的高科技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农业、服装、环保等行业的广泛关注。彩棉纺织品不仅成为国际纺织品竞争的新热点,也成为21世纪纺织服装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文章通过分析彩棉服装产业近年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对彩棉服装未来发展提出参考意见。

[关键词] 彩棉 服装 产业

彩色棉是一种棉纤维本身具有色彩的棉花,彩棉产品实现了从种植、生产到成衣全过程的无害化,特别是避免了传统服饰需要印染成色过程,彻底达到了“绿色产品”的标准。随着市场推广的深度发展,彩棉产品将成为环保服饰的代表,必将成为服装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对彩棉服装产业环境的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1)政策环境分析。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把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各项政策为发展环保的彩棉服装业创造有利条件。

(2)经济环境分析。中国人口十四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彩棉消费市场;国家统计局报道,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飞升,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服装类消费将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跃进,其对反映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的服饰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

(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天然彩棉纺织品穿着柔软,舒适,色彩淡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符合人类和社会对环保、健康的“绿色”消费需求,更符合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要求。

(4)技术环境分析。目前中国彩棉科研的技术取得突破:彩棉纤维已培育出的棕长绒彩棉品系列,品质得到逐步改善;通过杂交性基因辅导,已成功获得抗棉铃虫、抗棉蚜的抗虫彩棉品系和抗黄萎兼抗枯萎病的品系,解决了彩棉抗虫性、抗病性差的问题,可避免产量因病虫危害而减产。

2.微观环境分析。微观环境竞争主要体现在:同行业竞争者, 替代品生产, 潜在的进入者, 下游购买者, 上游供应商这五种竞争力量。

(1)行业竞争者。在彩棉服装产业中,彩棉服装主要集中在童装,家居女装,内衣和家居用品。这些市场产业利润相对较高,吸引了众多的厂商,竞争已达白热化,导致市场供应过剩,利润不断下降。

(2)替代品生产商。彩棉吸引消费者目光的是新概念和新材料的运用,突出了“天然、环保、自然、健康”的主要诉求。有相同诉求的相关产品都有可能成为替代品。目前市场上出现了竹纤维系列、大豆蛋白纤维、玉米纤维、牛奶纤维等类似产品,呈现了多元化系列产品的趋势,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对彩棉制品形成有力竞争。

(3)潜在的进入者。虽然服装行业进入壁垒不高,并且现有的其他服装厂商容易转化到彩棉服装产业,但近两年激烈的竞争迫使原有厂商将竞争延伸到了原材料基地的竞争,许多有实力的彩棉品牌涉足发展彩棉种植基地,希冀通过垄断彩棉原材料掌控市场话语权。这无形中加高了彩棉服装产业的进入门槛,降低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力。

(4)下游购买者。彩棉产品的下游购买者主要为各地经销商和广大消费者。经销商合同一年一签,常同时几个品牌,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购买决策也随之变化;大多数消费者对彩棉品牌认知度差,对价格较敏感。购买者的客户忠诚度整体较低。因此,彩棉市场上购买者拥有较大的谈判优势,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竞争力量。

(5)上游供应商。彩棉产业的供应商主要是彩棉原料及彩棉棉纱等生产资料的提供者。上游棉花价格此起彼伏对彩棉服装产业是一个严峻考验;同时,激烈的竞争迫使厂商将竞争延伸到了原材料基地的竞争,上游供应商具有强势竞争力。

总的说来,彩棉服装产业中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力量较弱,替代品生产商、行业竞争者、供应商、购买者的竞争力量较强,四种较强的竞争力量导致竞争环境异常紧张,未来的彩棉服装产业仍然是一个激烈竞争的产业。

二、对彩棉产业发展的建议

在宏观环境相对优良的情况下,彩棉服装产业的发展重点应放在提升微观环境中处于弱势的竞争力上,加强对替代品生产商、行业竞争者、上游供应商、购买者的竞争力,促进彩棉服装产业健康和谐发展。

1.技术开发为主

首先材料上的创新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选择。

从育种到种植,从面料研发到款式开发,在这个完整产业链里不断探索,通过技术和原料的创新,做到产品高质量、高品位、高档次、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

2.渠道突围

销售渠道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流向,渠道模式必须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在传统的渠道上考虑更加规范的运作或者再拓展新的销售渠道,例如开发广大的农村内衣市场等。或者通过更细致的产品细分,把渠道做得更精更强,开发高端市场。

3.联手培育市场

彩棉市场是最需要引导和培育的市场,单靠个别厂家的引导很难打开市场。如果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各级职能部门和国内规范的大型彩棉企业联合起来,统一进行彩棉文化的推广传播,提高消费者对彩棉服装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彩棉产业才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余青宏宋瑞卿:企业环境论[J].经济师,2002(7):26~27

[2]吴维:彩棉产业发展趋势及市场热点[N].中国纺织报,2005-10-12

上一篇: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的结症与出路 下一篇:中国3G产业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