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网络新闻的民间立场

时间:2022-08-30 12:07:37

透视网络新闻的民间立场

网络新闻是借助网络这一媒介的新闻,它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开放性等特征。但因新闻者良莠不齐,因此网络新闻中所体现出来的参差的质量亦备受批评,如认为其“成了色情散播的土壤”、“网络新闻中涉及色情和暴力的内容泛滥”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难看到,网络新闻的质量问题并非其与生俱来的性质,而是后天形成的,可通过诸如加强行政监管及引导、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等方法来加以解决。作为其本身固有的性质,不容忽视的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性。这些特性的客观存在也必然决定其具有鲜明的民间立场。民间立场,绝不是对世俗生活的浅薄赞美,而是包含着深厚的人文意蕴的。具体说来,网络新闻的民间立场体现于:

网络新闻中的底层形象

与报刊、电视等媒介不同,网络使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撰写者。事实亦是如此:对网络新闻中的底层形象进行塑造的往往是来自民间的老百姓。在他们的视野中,最为重要的也许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社会的“公平”,以及在“平凡”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毋庸置疑,随着当下社会贫富不均距离的逐步拉大,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情感都在接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作为占据人口大多数的底层民众,在挣扎奋斗的同时,自然热切地希望能有属于自己的“形象代言人”。而传统新闻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则多因作者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与隔阂而未必能恰如其分地捕捉民众内心的需求,也就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网络在此却有着相当的自由:民众可以在任何一段平凡生活中任意选择、塑造自己的形象代言人。“捐肝救子的母亲”、“犀利哥”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一跃而成为网络红人的。在对其进行推介、传播,并引起众多网民关注的同时,我们不难看到在这些底层形象背后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意蕴:

首先,可以看到民众对亲情的重视。母亲积极锻炼身体,而后捐肝救子,这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之事却足以体现出人间最伟大的母爱;“犀利哥”一路得到好心人的救助,直至其终于重返故土,与亲人团聚,这位被称为长得“很帅”、“很酷”的流浪汉背后,却也隐藏着一个个凄惨的故事。可以看到,当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论起这些平凡而又感人的人物之时,之所以能产生那么多的共鸣,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人生的向往。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大众的趣味往往是不佳的,似乎迎合大众趣味就是低级粗俗。然而,人间的真情往往便体现于最质朴的日常生活中。当网络新闻将以往英雄式的人物还原为充满人情味的凡人时,它其实正在走着一条“去伪存真”的道路。大众有大众的审美力与鉴别力,又怎能用一个粗俗来涵盖全部?

其次,可以看到民众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网络新闻所塑造的另一类底层形象,是因惊人言行而迅速走红的平民明星,如“芙蓉姐姐”、“凤姐”等,她们出格的言行更多地让人们看到了个人对自我的肯定。无论你是否同意她们对自己的评价,至少在对自我的描述上,她们勇敢的程度已经大大地突破了中国人的底线。即便是被很多人视为异类,她们的存在也让很多中国的网民逐渐懂得了人的多样性,学会了宽容地对待他人。心态的调整和审美趣味的提升,也同样不可用粗俗来概括。

网络新闻中这两大类底层形象无疑也揭示出人生极大的趣味性:说不定在哪一天,那个能走入公众视野的人,就出现在你身边,甚至就是你自己;另外,你可以对芸芸众生随意点评,你也有可能受到别人对你的品评。平凡的人生因此而充满不可预料的机遇。这便是网络新闻所带给受众的不可抗拒的诱惑,也正是其巨大的魅力之所在。

网络新闻中的百姓话语权

与传统的媒介不同,网络具有较大的开放性。面向所有的网民,任何人都有可能新闻,或有可能就新闻发表自己的见解。而网民在虚拟的世界中传播新闻、发表评论时,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区别的,也就是达到了虚拟的平等。这不能不使网络新闻的写作及其评论更能表现出人人拥有平等话语权的特色来。这种平等,尤其突出地表现于大众对生命等价的重视。正因为人生来平等,那么,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如特权阶层的存在、执法中的黑幕、特殊利益群体的欺诈等在网络中引起民众一次又一次的关注与热议。网络新闻的写作,由此也更多地脱离了官腔而逐渐凸显其关心民生、传达民声的优势来。

大众通过网络新闻,更有可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吐露自己的心声,从而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正在迅速转变为“老百姓自己讲述的故事”。人们抛开在传统新闻中“被言说”的困境之后,终于在网络新闻中找到了自己的话语权。而且,也正因为大众在网络新闻中所凝聚的力量足够强大,因此它甚至能在许多关键的时刻非常深刻地对社会现实起到某种规范与警示的作用。如最近几年在网络上被热传的新闻“邓玉娇事件”、“抽天价香烟、戴名表的局长下台事件”、“杭州飙车案”等,因其恰好切中了某些社会不公的现象,从一开始就引来了无数关注的目光,一时间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无数网民非常自觉地成为维护正义的卫士,当某些不当处理出现的时候,这股强大的民间力量则迅速地形成了强大的问责声音,敦促政府做出公平、公正的处理。不少百姓还亲自介入事件的处理,表现出其公民意识、社会正义感、道德感的不断加强。事实证明,在网络新闻中,公民获得了较多的话语权。通过网络,民声得以上传,而政府也有了更为直接地了解民意的渠道。这其实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网络新闻中的大众审美趣味

传统新闻的写作因为多由记者、编辑等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完成,因此在其文字、思想意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较为成熟,且合乎主流文化要求的成品。如果说这意味着传统新闻具有高雅特征的话,那么网络新闻则相对显得通俗化、大众化了。当然,在网络新闻的作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依然是“身兼两职”的:既是传统新闻的撰写者,也同时是网络新闻的创作者。但是无可非议的是,同一个人在为不同媒介撰写新闻的时候,必然会考虑到不同媒介的性质与特点。如网络新闻往往要在标题上首先吸引读者,在内容上更要突出事实最吸引大众的部分。而正如前文所述,网络新闻拥有强大的大众阅读群体,这就决定着其新闻内容要带有较多的世俗性、新鲜感。加之网络新闻的另一个巨大的撰写群体乃各方匆匆的“游客”,大家携带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街谈巷议进入这一新闻的阵地,在大量的信息散播中希望自己的独家报道能吸引更多的眼球。这一写作群体的参差不齐也就决定了网络新闻不可能向着高雅一路而去,它常常更注重刺激、新奇与宣泄,而忽略了深度、规范与客观。于是,一些过分追求感官刺激的网络新闻便引来了许多非议。在一些论者看来,俗的东西通常无法将人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新的高度,相反,它还多导致人的道德败坏甚至人性的沉沦。

然而,通俗并不等于低俗。不可否认,有些网络新闻热衷于传播暴力与黄色的信息,偏离了社会道德的准则,对于这一类新闻,有关主管部门的确应该加大管理力度。但也应当承认,对于相当多的网络新闻来说,通俗性仅仅体现于其看问题的民间视角以及叙事方式、文字的通俗性上,对于这一类新闻,似不应一概而论,施以过多的道德指责。要提高全民族判断及思考的能力,其关键不在于打压新闻的通俗性,而在于让所有人都能在正义与罪恶的强烈对比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网络新闻依然应该发挥其开放性、多角度、通俗的特点,让所有人在巨大的信息量及多维、易懂的批评角度中,学会怎样看待、评价这些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而不是只会从自我得失的角度很片面、肤浅地宣泄自己的不满。

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一些人认为网络新闻过多地迎合了大众猎奇的不良心理,这是必须得到修正的,这种看法,其实有失偏颇。何为新闻?有人曾形象地打比方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既然新闻如此强调其内容的新奇与新鲜,那么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去反对其猎奇的本质。其实,喜欢猎奇乃人之常情,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也必须符合新奇的特点。在这个具有分歧的问题上,关键还是提高网络新闻的素质,让大家明白,不是所有新奇的事物都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所谓的过分,则在于将包含有暴力、色情等因素的新奇事物也强加于新闻的范畴之内,而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树立社会的正面形象及价值观等。此外,网络新闻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不能仅仅罗列事实,还应表露出必要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引导受众如何去阅读、评价。总之,网络新闻虽然具有鲜明的通俗色彩,但其作者却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及反思能力。也就是说,作者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站在比受众更高的位置上,他除了陈述新奇的事物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评述、一定的引导,而不至于使人单纯地满足于“知道”某件新奇的事,还要进一步地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价值判断。

如2009年网络上对“杭州飙车案”的新闻报道可谓铺天盖地。而大多数的报道者是站在受害者一方的,对事件处理中某些细节的过分宣扬或缺乏事实根据的编造,使民众的愤怒情绪在一夜之间迅速爆发,事件的性质也很快由一桩交通事故转化为贫富阶层之间的尖锐矛盾,有论者尖锐地指出,“以偏赅全”、“以讹传讹”、“夸大其词”、“媒体审判”等偏激片面的问题相继浮现,“这也使飙车案产生‘焦点飘移’现象,没有把社会舆论引向对产生飙车悲剧的深层次原因的及时全面剖析与探究,而是引到对‘有钱有权者受袒护’的猜测上”;一些报道“更在内容上脱离了基本的新闻事实”,如“称‘当天晚上,杭城近万人自发站在事发现场街道两侧开始了无声的烛光悼念’,另外一些媒体则称‘上千人参与’。‘近万’与‘上千’,数字相差之大,着实令人目瞪口呆”。可见,网络新闻虽然着眼于大众的审美趣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只需停留在目前大众欣赏的层次上,而是有责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前瞻性、指引性的作用,也才能使大众的审美趣味得到不断的提升。

综上所述,正因为网络新闻所具备的鲜明的民间立场,因此,常会出现民间与庙堂之间的对立,有时矛盾甚至非常突出。如“广州垃圾焚烧场选址事件”曾表现为政府压倒一切的权威意见,即在某地建垃圾焚烧场是不容置疑的决定。但随着网络新闻贴近民意的表达,民声的不断上传,政府开始反省自身的做法,逐渐展开了与百姓代表的磋商,并最终以对选址问题重新加以论证的做法表现出对民意极大的尊重;而百姓也在与政府的对话中体会到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开始认真地执行垃圾分类处理政策,表现出对政府工作极大的支持。在这一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与事态发展同步进行的网络新闻传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的确,在两种立场处于矛盾的时候,彼此之间必然需要磋商,摆证据,讲道理,把谈判的场所从网络搬到现实世界中,通过正规途径解决问题,最终使不同的意见得以调整,并最大限度地适应彼此的需要。这无疑也是一个消除异见,臻于协调的过程,是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

显然,网络新闻的民间立场是值得肯定的。它并不意味着粗鄙低下,而更多的是带来了社会的公平,以及大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与思考能力的提高。因此,网络新闻理应有更美好的前途。但提高其作者的法律水平、道德水平、思辨能力等各种素质,还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韩婧:《对网络传播低俗化的思考》,《新闻传播》,2009(7)。

2.陈亮:《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宿州学院学报》,2009(5)。

3.一冰:《从“杭州飙车案”报道看网络条件下的舆论监督》,

(作者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高校网页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城乡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