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高职院校公开课的误区

时间:2022-08-29 10:38:05

略谈高职院校公开课的误区

内容摘要:高职院校公开课的开展要避免某些误区,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采用不同方式方法,才会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开课 误区

“公开”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诠释是,不加隐蔽,面对大家,使秘密的成为公开的。而根据《辞海》中的诠释是“公开教学:即观摩教学”。“观摩教学”见《教育大辞典》:教师间有目的地互相听课的活动,用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作出评定;对某一教学专题开展研讨;或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可通过日常听课、示范课、教学专题研究课等形式进行。观摩一词,源出《礼记·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汉郑玄注:“摩,相切搓也。”由此可见,公开课是相对“常规课”,与日常教学相比,是一个教学“特例”,是与师生熟悉的“常规课”完全不同的“非常规课”,是一种有开课目的、有研讨过程等的“观摩”活动。更通俗地讲,公开课是对他人公开的课,“常规课”是专对学生的,公开课则有了本班师生以外的人介入,使得教师不仅把课上给自己的学生,还把课上给这些学生之外的听课者,或主要是把课上给这些听课者。这些外人包括同事、本系统专家、领导以及外校和外地的同行、研究者、行政管理者等。在公开课上,这些人主要是充当评价者,监督者或观摩者、取经者。

纵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每年都会照例举行各种名目的公开课,笔者仅就高职院校的公开课,谈谈其普遍存在的某些误区。

误区一:任务式。现在社会上不少人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非常轻松,没有来自学生家长的压力、没有升学率的压力等等,岂不知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面临着更为繁重的学生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课题、招生就业、社会服务等任务。而一堂公开课会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准备,因此,举行公开课任务通常都是由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强行分配的,各教学单位(二级学院、系、专业、课程教研室)每学年轮流举办,主讲教师以及听课教师当然也只能采取同样的方式来安排了。在这样的任务式背景下,公开课效果会大打折扣的;而高职院校专业众多,隔行如隔山,听课教师也会如坠五里云山。试想一下,如果是某教学单位、某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改革、设想、体会而主动申请地公开课,听课人为同行,它的研究价值、作用一定会远远超过任务式的。

误区二:功利性。当然,公开课对高职院校的有些老师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诱惑力的。特别是各级各类的“公开课”比赛及展示活动,常常成了学校及某些老师竞相追逐的热门。有些学校领导和老师为此应付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全心研究这一堂课;甚至不惜巨资、动用各种关系来打造这一堂课;因为它不仅仅是老师证明、展示自己实力的舞台,也是评先评优的条件;而学校方面更是对校外参赛的公开课不遗余力、倾力支持,因为这是打造名师,扩大宣传,提升学校影响力、广吸生源的一条捷径。这些功利思想显然与公开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误区三:表演式。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开课已经成了某些老师表演、作秀的演艺场。现在有不少人把课堂上的情境表演如何、师生配合好坏作为评价是否是一节好课的主要尺度,全然不顾一节课、一段时间内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能力有无提高。这是令人深思的。教师或学生表演、师生相互配合的课岂不成了一堂表演课?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应该是根据学情去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教案不应是课堂做秀的“剧本”,而应像谈话类节目的策划提纲。所以有学者认为,公开课不拒绝漂亮,但不刻意追求漂亮;公开课应该拒绝“完美”,拒绝“作秀”,“完美”、“作秀”的课总是掩藏不住假的,因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永远会有遗憾。总之,高职院校的公开课应该拒绝虚假的“完美”,应该回归真实自然的“常态化”,还其教学研究的本来面目。

当然,如果单纯从教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层面上分析,“公开课”不失为一种极好的交流方式。但需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的公开课,首先要避免以上的几个误区,它不一定非得要形成一定的模式、套路、然后像模型一样,再大量地复制、克隆。这样死板教条的公式化操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都说教无定法,这样的做法是会极大地抹杀教师个性的。高职院校的每堂课,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采用不同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才会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

上一篇:陶艺石榴纹的空间组合探析 下一篇:论施蛰存的焦虑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