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画书营造悬念的特有手段

时间:2022-10-03 03:12:39

论图画书营造悬念的特有手段

内容摘要:通过营造故事的悬念来增强翻页的动力是图画书最常采用的策略。较之纯文字文本,图画书具有营造悬念的特殊手段。根据营造悬念手法的不同,图画书悬念可分为页面遮蔽式悬念和图画叙事模糊式悬念两种类型。

关键词:图画书 悬念 页面遮蔽式悬念 图画叙事模糊式悬念

悬念在《辞海》中的定义是:“叙述类文艺作品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欣赏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和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待。”可见,制造悬念需有两个要素:首先是“激发欣赏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和细节”,即要有吊起读者胃口的手法;其次,“将详情留在后面交待”,即应有含藏,谜底需待吊足了胃口再揭开。而图画书在悬念制造的第二个要素——含藏故事上有着特有的便利性,所以,图画书也就有了营造悬念的特有手段。具体来说,利用页面遮蔽特性和图画叙事的模糊性来含藏故事从而营造悬念,这是图画书营造悬念的两种手段。

一.页面遮蔽式悬念

所谓页面遮蔽式悬念,即指图画书用上一页面对下一页面的内容形成遮蔽——含藏,从而营造出悬念。

在传统纯文字文本的线性叙事中,页面并非一个完整的叙事单元,页面的遮蔽不能形成叙事的含藏。而图画书的每一页面都是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每一页面对下一页面的遮蔽也就意味着对下一叙事段落的含藏,所以,页面遮蔽是图画书特有的营造悬念手段。在图画书中,只需在上一页面设置“激发欣赏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和细节”,而将详情留在下一页面交待,因为上一页面自然地对下一页面形成遮蔽含藏,悬念就诞生了。

在页面遮蔽式悬念中,按照其在上一页面设置“激发欣赏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和细节”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文字方式,二是以图画方式。

以文字来设置“激发欣赏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和细节”的页面遮蔽式悬念是最常见的图画书悬念类型。在这一类型悬念中,其文字总是呈现出一种不完整状态:或提出问题,却不作解答;或故意拆分语句,只在页面上出现语句的部分内容……这种文字的不完整,就形成了一种“激发欣赏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和细节”。例如,安东尼·布朗的《魔术师威利》,其第26页的文字是:“现在,只剩下门将了。守门员又高又壮,球门显得又窄又小。威利能行吗?”这段文字的最后是一个问题——“威利能行吗?”作者有意将文字至此戛然而止,不对问题作出解答,文字呈现出一种不完整状态。这样,一个能激发欣赏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就被设置了。而展现答案的页面正被当前页面严严实实地遮蔽——含藏着,于是,悬念也就诞生了。而菲比·吉尔曼的《爷爷一定有办法》则采用拆分语句的手法。每当约瑟恳求爷爷想办法,将他的旧事物改造成新事物,此时,文字总是“‘嗯……’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这段文字中最后爷爷所说的话“这块料子还够做……”是一个不完整的语句。这种不完整是作者有意对语句进行拆分,其目的就在于使读者对这旧料子变出的新事物充满好奇,也即设置了“未知数”,从而营造出悬念。

在图画书中,还存在另一种拆分语句的情况,但其目的并非是为了营造悬念,而是为了拉近页面联系,加快叙述节奏。例如,玛乔丽·弗拉克的《安格斯和鸭子》,这个作品的最后七个页面所对应的文字其实只有两句话。但作者将这两句话拆分成如下七个短语:“安格斯急忙钻到绿树篱下面”、“飞奔到小路上”、“蹿进屋子里”、“爬到沙发下面”、“在整整的三分钟时间里”、“安格斯”、“对任何事情一点儿也不好奇了”,并将之对应于七个页面。这里每一页面的文字都是不完整的,但其目的并非是营造悬念,而是为了逼迫读者迅速翻页,从而拉近页面联系,加快叙述节奏。仔细比较这两种拆分语句情况,可以发现:营造悬念的语句拆分,它所强调的是语句中被含藏的部分,即解答悬念的结果,所以,它往往用省略号、破折号来替代含藏部分,对之加以强调;而为加快叙述节奏所做的语句拆分,它所强调的即是当前页面所出现的短语,故无须用省略号、破折号来强调未在当前页面中出现的语句。据此,我们即可对这两种图画书的语句拆分情况加以区别。

以图画来设置“激发欣赏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和细节”的页面遮蔽式悬念较为少见。在这一类型悬念中,为了设置“激发欣赏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和细节”,图画总是呈现出不完整状态。所谓图画的不完整,即指图画中出现了某种事物的局部,但只是局部,却不将之完整表现出来,故意让人无法清晰地明了此事物为何物,从而达到制造悬念的目的。宫西达也的《青蛙小弟睡午觉》是运用此类型悬念的典型。故事讲述的是青蛙小弟在睡午觉,不断有动物出现想吃了青蛙,而睡觉的青蛙浑然不觉。为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在表现每一动物出现时,作者都运用了悬念手法。一方面,是以文字来营造悬念,“不一会儿,噌——从下面冒出来一个什么东西。”另一方面,作者还以图画来设置悬念,如表现螳螂出现时,在画面中就出现了螳螂大钳子的局部。显然,光凭此不完整的局部形象,我们无法认清此为何物,但这不完整的局部形象又诱惑着读者去猜测,想象。所以,这一不完整的图画形象正是“激发欣赏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和细节”。正是图画和文字双重遮蔽式悬念手法的运用,才使得《青蛙小弟睡午觉》具有强大的翻页推动力和吸引力。

在图画书中,另有一种“伏笔”手法,与图画遮蔽式悬念手法在外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故有必要对这二者加以辨析。所谓“伏笔”手法,即如彭懿所言“图画书常常在前面的一页上,对后面一页的故事情节做出一个‘隐秘’的暗示”[1],具体来说,即将后页面将要出现的事物形象隐秘地表现在前一页面中,以与下文形成呼应。因为伏笔手法和图画遮蔽式悬念手法同样都是将后一页面中的形象在前一页面中预先加以表现,所以在外在形式上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这两者在目的和外在表现形式上都不相同。从目的来看,伏笔手法是为了使页面前后呼应,加强整体感;而图画遮蔽式悬念手法则是为了营造悬念,增强翻页的推动力。从外在表现形式来看,伏笔手法在前一页面所出现的“隐秘的暗示”虽然隐秘,但却是完整,可辨析的;而图画遮蔽式悬念手法在前一页面所出现的形象则是不完整的,如此方可激发起读者的“兴趣和紧张心情”。如莫莉·班的《灰袍奶奶和草莓盗贼》就有较多伏笔手法的运用,第12对开页,讲述的是灰袍奶奶逃到了一棵紫色的大树下,而在第11对开页的右上角,已经不起眼地画出了这棵紫色的大树。这棵紫色的大树即是伏笔手法的运用。显然,这棵大树的形象虽然隐秘、不起眼,但它是完整可辨析的;同时,这棵大树也不会激发起读者的“兴趣和紧张心情”,其作用只是使页面前后呼应,增强作品的整体感。可见伏笔手法和图画遮蔽式悬念手法虽然相似,实则不同。

二.图画叙事模糊式悬念

在遮蔽式悬念之外,图画书还另有一种特有的营造悬念手段。这种手段主要是利用图画叙事的模糊性来含藏故事,从而营造出悬念,我们不妨称之为图画叙事模糊式悬念。图画和文字在叙事上各有特点,总的来说,图画擅长描绘场景和细节却不擅长表现事件的发展推进,文字擅长表现事件的发展推进却不擅长描绘场景和细节。所以,单纯的图画来完成叙事的难度极大,图画需要文字的辅助来达成叙事。罗兰·巴特称这种辅助为“下锚(anchoring)”:“文本引导读者在意象众多可能的意指(signified)中做选择,使它能够避免这些、接受那些。”[2]诺德曼则认为图画要能被理解则先要为其铺设出“文字脉络”[3]。可见,单纯的图画叙事本身是不清晰的、模糊的,图画书作者有时就特意利用这种不清晰、模糊的特性来对故事的情节形成含藏,从而营造出悬念。具体来说,即首先利用图画叙事的模糊性使得图画形成多义性,这就设置了“激发欣赏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和细节”;其次,与图画相配合的文字则有意不对图画做出“下锚”,不对它做出明晰,这就形成了含藏,悬念也就形成了。

例如莱恩·史密斯的《格林爷爷的花园》就是运用图画叙事模糊式悬念的典型。作品的第1页面,文字是说“格林爷爷出生在很早很早以前了”,而图画上却出现了一个修剪成婴儿模样的园艺作品形象。这样,疑问就产生了:这个婴儿模样的园艺作品是否就代表着刚出生的格林爷爷?为什么作者要将格林爷爷画成园艺作品的模样?显然,此页面对应的文字并未帮我们解答这些疑问,悬念就此产生了。翻至第2页面,文字接应着上一页,“比电脑、手机和电视还要早。”而图画则更让人疑惑不解了,不仅还有前一页面出现的婴儿模样园艺作品,还出现了一个真实儿童形象,以及兔子、皮球、金字塔等园艺作品形象。如此,疑问进一步加深了:这个真实儿童是谁?是格林爷爷吗?为什么要出现这些园艺作品形象?同样,此页面的文字也未对这些疑问做出解答,悬念进一步加强了。可见,此作品营造悬念的手法主要是使图画形成多义性,而文字却故意不对之“下锚”,不将它明晰化,从而来营造悬念。这种营造悬念的手法在设置“未知数”和形成含藏两方面都和页面遮蔽式悬念不同,所以这是另一类型的图画书特有悬念手法。

通过营造故事的悬念来增强翻页的动力是图画书最常采用的策略。较之纯文字文本,图画书能更自然地营造悬念,图画书拥有营造悬念的特有手段。根据营造悬念手法的不同,图画书悬念可分为页面遮蔽式悬念和图画叙事模糊式悬念两种类型。

参考文献:

[1]彭懿.灰袍奶奶和草莓盗贼导读手册[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2]转引自诺德曼,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M].陈中美译.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309.

[3]诺德曼,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M].陈中美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308.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学院教育学院;浙江台州学院人文学院)

上一篇:信息技术支持下口语交际的有效教学 下一篇:新时代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