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的三美

时间:2022-10-01 07:15:35

内容摘要:《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文学家宋濂的一篇劝学名篇。该文既是一篇赠序,又是一篇优美的说理散文。作为说理散文,文章具有寓理于事的说理美、处处对比的手法美和朴实生动的语言美等艺术特色,是宋濂散文中的佳作,也是学习写作的范本。

关键词:《送东阳马生序》 说理美 手法美 语言美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文学家宋濂的一篇劝学名篇。因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作为中国古代劝学名篇之一,它与荀子的《劝学》、唐代韩愈的《师说》和清代袁枚的《黄生借书说》历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对青少年进行励志教育的好文章。与另外三篇论说文不同,《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长辈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又是一篇优美的说理散文。细读此文,可以品出其中的“三美”之味,即说理美、手法美和语言美。可以说,《送东阳马生序》辞文并茂,文质兼美,既具有劝学的教育价值,又可为写作的范本。

一.寓理于事的说理美

首先要了解此文的写作背景,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本文写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今浙江省义乌一带)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作为说理散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重在说理。但是,被誉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1]的宋濂并没有居高临下地用大道理来进行训诫,而是采用了平等相待的态度,心平气和地寓说理于叙事之中,通过自己现身说法,表达对同乡晚辈的殷切期望和勉励之情[2]。文章以叙述为主,用事实说话,兼用描写和议论。通过叙事水到渠成地说明道理,达到劝学目的。

文章叙事,一叙己事,一叙人事(太学生和马君则);详叙己事,概述人事;前后对比,理寓其中。作者详细叙述了自己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走之劳和住读生活之苦,说明自己求学是“勤且艰”,其结果是学有所成。虽然他说自己“今虽耄老,未有所成”,但实际是“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语气谦和、委婉,又实事求是,绝无夸耀之意。所以文章在结尾强调“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这样以自己学有所成的案例来劝勉晚辈努力学习,语重心长,亲切自然,有说服力。在叙述自己“勤且艰若此”之后,接着又概括叙述了当时太学生在衣食、住行、师资和书籍等方面的优越条件,从而指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至此达到了劝勉后辈学生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的目的。最后,还简要地叙述了马君则在太学的情况,阐明了写作意图。文章娓娓道来,自然天成,无雕琢痕迹,结构堪称完美。

二.处处对比的手法美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出彩的关键。而且文中处处对比,前后照应,道理不言而喻。总体来讲,有宋濂年轻时与现在的太学生在学习条件方面的纵向对比,也有宋濂求学时与同舍生在穿戴方面的横向对比。横向对比比较简单,而纵向对比方面较多。下面笔者用表格将文章前后纵向对比内容进行梳理,看看其要说明什么道理[3]。

通过鲜明的对比,作者说明了:第一,学习条件的好差,对学习效果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二,学习条件不好(如宋濂),可以学有所成;学习条件优越(如太学生),也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第三,促使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专心”,要“乐”在其中。等等。可以说,对比手法的运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有用先生“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与作者自己“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表现了对老师的尊敬,更突出了当初从师求学的艰难。

再细读前后对比部分,我们还发现文章在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的照应顺序上刚好相反,第一部分作者是按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走之劳和住读生活之苦的时间顺序;而第二部分又按衣食、行、师、书由主到次的顺序,产生了循环往复、前勾后联、处处对比的艺术美。

三.朴实生动的语言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濂文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4]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宋濂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由于作者是以长辈的身份对同乡晚辈进行劝勉,故而这篇序言辞简洁朴实,明白流畅,但又不乏生动形象。这主要体现在情境描写、人物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如写自己幼时抄书之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天气严寒的情况,作者的苦痛,为学的精神,都作了细致的描写,却仅用了十五个字。其从乡之先达“援疑质理”的情境是:“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寥寥数语就把先达倨傲之态,作者对先达恭敬之情,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文中对“同舍生”的描写:“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可以说这处描写既是神来之笔,又是形象写真。作者连用“被”、“戴”、“腰”、“佩”、“备”五个动词和一个比喻句,将富家子弟衣着华丽、珠光宝气、光彩照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我们眼前。但作者对此却“略无慕艳意”,仅仅五个字就把高尚的精神境界充分表现出来了。因为他的心思不在此,而在读书,“中有足乐者”。

此外,文中句式整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如第二部分概述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对比鲜明,气势贯通,结论肯定。“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岂他人之过哉?”“岂知余者哉!”等段末反问语句的使用,使人无可置疑,令人信服。

同时代的刘基曾评价宋濂“当今文章第一”,而《送东阳马生序》可谓其散文中的佳作,体现了其长者之风、大家之范,其中之美值得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方英等.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三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109.

[2]王月.寓理于事,躬行劝学——《送东阳马生序》导读[J].文学界·理论版,2010(5).

[3]朱梁艺 宗瑞冰.《送东阳马生序》研究综述与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3(5).

[4]彭新有.雍容浑穆 醇和蔼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语言赏析[J].现代语文,2010(8).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大众传媒与公众生态文明理念的构建 下一篇:关于秘书学课程改革策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