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起简约与高效的数学课堂

时间:2022-08-29 10:23:55

串联起简约与高效的数学课堂

摘 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数学作为先行学科,很多先进的理念得到了发展,数学课堂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教学缺乏实效性。因此,充满实效,易于师生参与操作的简约课堂成为师生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教学;有效串联;简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3-0060-03

风风火火热闹的课堂看起来气氛很好,但静心思考却发现,能够紧扣教师心弦的教学绝不是那种表面热闹、华而不实的教学,因此,教学要返璞归真。我校立项承担了苏州市“十二五”教科规划课题,提出“农村小学构建简约课堂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以期能以“构建简约课堂”为新的突破口,在实践操作层面做一些研究,尽量排除课堂上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通过构建简约课堂,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教室中的学习是通过与对象世界(事物、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通过教室中与教师、与伙伴的相遇与对话,是与自身的相遇与对话来实现的。因此,探讨课堂学习能否丰富、有效地展开,就要看活动是否把这三种对话成为串联的活动。佐藤学在《教师的挑战》中说道:串联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把教材与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同其他儿童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同别种知识串联起来,把昨天学到的知识同今天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里学习的知识同社会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把儿童的现在同未来串联起来。

为此,我把有效串联作为构建简约课堂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策略展开了实践性研究,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四种有效串联途径。

一、情境串联——呈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自然结合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而心理学也认为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强调教师提供或创设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努力揭示和获得场景提供的内在知识,最终从感性认识,经过情绪性的内在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

案例一:“认识角”教学设计

知识点:建立角的表象,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会画角,角有大小之分及比较大小。

串联思路:本例通过米奇妙妙屋中米奇的一系列活动,从角的表象、角的构成、角的数量、做角、角的大小以及角在生活中的应用等不同角度出发,设置了不同角度的情境串,从而引出本节课一个个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实践证明,学生对由动画情境涉及的几个知识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整节课清晰、明了、高效。

情境一:播放视频:进入米奇妙妙屋,看看米奇在干什么,她从望远镜里看到了什么?

意图:呈现学生以前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指出今天还要认识一个新的图形,从三角形上截下“角”,揭示课题。

情景二:米奇也要来和大家一起认识角,她搬出了自己的百宝箱,百宝箱中有些什么宝贝?这些宝贝上能找到角吗?

意图:通过找出三角尺、剪刀、钟面、五角星上的角,用红线描出,抽象出不同方向的角,建立角的表象,找出这些角的共同之处,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情境三:米奇画出了一些图形,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意图:通过辨别判断,再次帮助学生巩固角的特征。

情景四:唐老鸭想要进入米奇的房子,米奇设置密码,藏在MTV这三个字母里,只要数出这三个字母里各有几个角就知道了。

意图:继续巩固角的特征。

情境五:唐老鸭和米奇一起做起了角,材料有:毛线、两根硬纸条、圆形纸片、两根小棒、吸管。

意图:交流运用各种材料做角的方法,说说应注意些什么,突出角的特征。

情境六:唐老鸭运用活动角变戏法,米奇想办法比较唐老鸭做出的角的大小。

意图:通过观察活动角的变化,感受角有大有小,得出角的大小与它的叉开程度有关。会运用重叠法比较不能一眼看出的两个角的大小。

情境七:欣赏,在运动场上,角还给我们带来力与美的震撼以及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意图:实现数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二、问题串联——生成探究活动的广度与高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何实现这一理念,“问题串”的设置应当是一个有效途径。依据学生心理特点确定学习层次,将一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构成系列,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以“问题”为线索的纽带,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二:“平均数”教学设计片断

知识点: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的算法,会用平均数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

串联思路:整节课围绕套圈男生套得准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些的问题展开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回答,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不断地进行思考与探索,建立知识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使学生的求知欲从潜在状态进入萌芽状态,使学生经历平均数这一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深刻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问题一:出示男女生套圈统计图,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意图:创设一个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由于男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较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得成绩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由此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问题二:如果能有一个数来表示男生、女生的平均水平,就好比较,该用哪个数来代表男生的水平?

意图:由于学生有“平均分”为基础,又在现实情境之中,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可以在条形统计图上移多补少,使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也可以把各人套中的个数合起来后平均分。

问题三:像这样一个数代表某一小组的平均水平称为平均数。用平均数7与其他四个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

意图:体会到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状况,处于最小数与最大数之间。

三、模型为主线——串联起学习者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感悟建模过程及思想。在小学进行数学建模教学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初始性特征,即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经历将实际问题初步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对数学和数学学习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案例三:“整数除以分数”的部分教学环节

知识点: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分数的倒数。

环节一:从特殊入手,激活经验

出示几道整数除以分数的算式:

然后提出问题:整数除以分数虽然没有学过,但有的题也会计算。看一看,哪些题你能计算?有个要求,就是一定要说出算的理由。

意图:在所有的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题中,被除数是1的除法最为关键,它是其他除法计算的生长点。解决这类计算题的知识基础有两个:一是分数除法的意义,二是倒数的认识。前面讲分数除以整数时,学生已经知道分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意义完全一致,倒数也是刚刚学过的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被除数是1的分数除法的认知基础。在探究中,学生会运用多种策略来解决,但在比较中会发现运用倒数知识来解决更为直接。

环节二:类推联想,建构模型

除了被除数是1的除法,其他除法题又怎样算呢?

意图:因为学生没有学过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所以,对如何计算也就有了强烈的动机。而前面对“1”的成功探索,学生自然对“2”、“3”、……的探究显得更为从容和主动。由“1”到“多”,学生从除法的变化规律想到商的扩大方法,依然是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实现的,这种商的扩大,与把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的策略不谋而合,他们会发现这些题的解决都存在一个算理模型——“1÷几分之几=1×几分之几的例数”。这里从“1”到“多”的教学,不仅仅实现的是学生认知结构的扩张,更是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践行。

四、赏识始终——链接学习者学习的热情与执着的态度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也能展示学生发展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还可能会面临挫折和失败,但这却是学生学习、生存、成长、成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通常,教师是把学生中好的发言串联起来,其结果是将学生的思考区分为好和不好的。因此,教师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尊重所有学生的思考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教师的责任不只是教知识,应善待每个学生的思考和挫折,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沉默或错误,才能获得教学的立足点。

教师不仅要赏识学生的精彩发言,更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能将错误加以资源性利用。如,一位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列式32+6=26(格)修正后呈现:“大家看,这个算式32-6=26(格)只要把这个数学问题变一个符号,这个算式就正确了。”“感谢这位学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道题的数量关系”。

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实践证明,这样的串联途径使数学课堂教学增添了目标明确、清晰的主线,使每个学生对课堂教学目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形成人人参与的动态教学模式,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简约、高效。

上一篇:和谐校园和谐教育 下一篇:要素课堂:构建英语学习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