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庆海:一个航天人的“神箭”经历

时间:2022-08-29 08:50:58

2011年11月1日,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托举神舟八号飞船精确入轨,轨道高度偏差在10米以内,轨道倾角偏差在0.001°以内,这是我国运载火箭有史以来入轨精度最高的一次。

发射成功当晚,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很多人喜极而泣,甚至抱头痛哭。回忆当时的情景,承担CZ-2F运载火箭制导系统设计和试验验证工作的工程师巩庆海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因为这枚火箭是首飞,技术上又有重大改进,大家压力都很大”,巩庆海说。

持之以恒的“国防心”

今年31岁的巩庆海是黑龙江人,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庭生活条件艰苦,这让巩庆海较早地意识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他很早就有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自觉意识;父亲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这让巩庆海从小就有了国防情结。

1999年,巩庆海参加高考。也正是这一年,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导弹袭击,年轻的他在高考志愿中选择了有着国防工业背景的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

在做毕业设计时,巩庆海看到了比他高两级的师兄在实习记录本里写下的誓为航天作贡献的心愿。巧合的是,2003年,这位师兄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12所人力资源处干事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招聘,巩庆海见到了这位慕名已久的师兄。带着对航天事业的向往,巩庆海报考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12所的研究生,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专门研究运载火箭制导系统。

研究生第一年,巩庆海在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学习。这期间,最让他难忘的是循着的足迹,去看“孩儿立志出乡关”的韶山故居和曾经求学的第一师范,漫步在爱晚亭和橘子洲头,去感受他将个人奋斗与振兴国家的完美契合。在这样的熏陶下,2006年4月,巩庆海正式参加工作,成为一名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斗的“航天人”。

航天事业的奋斗者

2011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先后发射升空,圆满完成我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载着它们进行太空之旅的正是巩庆海参与设计的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运载火箭只飞短短600秒,这600秒里,火箭要经历从地面穿越九霄的历程,要完成速度的剧变而形成环绕地球轨道。”巩庆海说。每秒必须准确无误,这个过程无法人为干预。工程师能做的,只有在火箭发射前,尽可能地预先考虑到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情况。

为了圆满完成任务,火箭必须采用迭代制导技术、双惯组冗余控制技术、组合导航技术等更为先进的制导技术,这些都令火箭制导系统的复杂性和设计难度大大提高,重重困难和考验摆在面前。面对繁重的工作,巩庆海没有退缩。他放弃休息时间,投入到设计和测试的工作中。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创新、一次次的验证、一次次的修改……试验室和测试厂的灯光成了他的“侍读”,经常是天刚亮就开始工作,走出试验室时已经星辰闪耀了,他因此获得了研究室颁发的“披星戴月奖”。

从2011年开始,一直到火箭发射结束,巩庆海的神经都是紧绷的,“有时候突然意识到某个环节有问题,可能会吓出一身冷汗”。

工作中的状态常常影响他的生活,导致他在生活中心不在焉:家里要贴一扇窗户的玻璃纸,第一次,巩庆海量好了尺寸,买的时候忘了;第二次爱人去买,发现太小了,原来是记成英寸了;直到第三次,才把玻璃纸贴上去。在旁人看来的执著、专注,在巩庆海看来只是做到了“踏实肯干、肯钻研”,这也是他在参加副主任设计师竞聘时,在“竞聘优势”中写下的几个字。

祖国国防事业的“螺丝钉”

功夫不负有心人,巩庆海参与研制和攻关的新技术全部得到验证,发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均取得了圆满成功,创造我国运载火箭入轨精度新纪录。

不断的努力中,巩庆海先后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院级技术改进一等奖两项、一院级技术改进二等奖一项,获得专利受理9项,其中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两项。

巩庆海说:“我没有给自己设定特别的目标,只是一步一步走,现在自己各方面的发展跟当初入职时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差不了多少。我始终抱定这样的信念:花两个小时做的与花一个小时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 责编/柳军()

上一篇:编辑当家 第3期 下一篇:你的江南,我的塞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