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忠:承制国际军服的中国农民

时间:2022-08-29 08:46:50

石建忠:承制国际军服的中国农民

朱江王东曹青帝/图片

维和警服质量响当当

“这次大家干得很不错,没有丢中国人的脸!我们生产的3.2万套联合国维和警察服装经国际质量检测机构抽检,质量一次过关。”春节刚过,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丁家营镇湖北中迪纺织服饰有限公司年度总结会上,总经理石建忠激动地说。

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外贸服装订单基本停滞,中迪公司的俄罗斯、哈萨克期坦近千万元人民币的订单也泡了汤。为摆脱困境,企业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开展全员营销。去年12月中旬,石建忠拿下联合国维和警察3.2万套服装的订单。这是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该公司在国际市场掘得的一桶“真金”。

去年12月,石建忠听说上海一家外贸公司接到一笔维和警察服装的业务,立马与该公司联系。他得知这笔3.2万套的服装必须在40天内交货,已先后有三家服装生产企业考察后表示时间太紧,无力完成。石建忠连夜落实坯布,在核实面料和辅料有保证后,认为中迪公司有能力按时保质交货,于次日果断签下协议。员工们群情振奋,加班加点,按时赶制出这批维和警服。

与此同时,中迪公司的180多名员工还在紧张赶制07式中国武警作训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都在裁员减薪,甚至倒闭,中迪公司不但没有裁减一名员工,不少员工一分钱工资,而且今年订单已经安排到了秋季。仅年初,就新吸纳返乡农民工50多人。由于要增加生产线,目前计划再招收60人。

为何这家企业呈现红红火火的发展势头?“我们从原料上加强检测,严把质量关,减少返工,提高产品的信誉和质量,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外军用、民用服装市场。经过不懈努力,企业利用各方面条件,走出了一条国内外军需生产、产品内销、民用服装外贸的新路子。”石建忠介绍说。

让石建忠感到自豪的是,他的工厂还承制了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荷兰、加纳、越南、约旦等十多个国家的大批军装。就连西班牙的休闲服、享誉全球的昆仑油工作服都出自他的制衣车间。

那么,他是怎么打开国际军服市场的呢?

厂长助理下岗只身闯荡四方

石建忠的一生,注定与军队紧紧相连。

1964年,他出生在丁家营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像许多农村孩子一样,高中毕业后,石建忠把理想寄托在绿色的军营。1984年10月,他终于如愿入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手握钢枪、肩挎相机,成为一名战地通讯员。

凭着不懈努力和出色表现,短短4年时间,石建忠先后当上卫生员、连队文书,还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989年3月,石建忠复员回到家乡,进入位于丁家营镇的一家军企当临时工。他虚心好学,钻研业务,脏活累活抢着干,慢慢由临时工转为正式工。他干过机修工、钳工,先后任组织干事、干部干事、设备动力处副处长、经营计划处处长、厂长助理。此时,命运给事业如日中天的石建忠来了个急转弯。

2002年11月,石建忠所在的军企因实行战略转移而关闭。企业关闭的前一天深夜,他一直在考虑“自己的路在何方?”直至凌晨两点钟,才决定凭借自己过硬的印染管理技术出去闯一闯。

石建忠毅然告别妻小,怀揣四千元闯荡四方,开始了他的人生第三次跋涉。他先后到了武汉、岳阳、太原、咸阳、柳州等地的十多个印染厂,后来又去了广东几家合资企业的印染厂,最后都因有的濒临倒闭、有的不适合自己发展而失败。

打工两年创办纺织公司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2003年2月,他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一家刚刚兴建的印染厂打工。

这是一家民营的印染厂。该厂建成后面临着既无订单又无管理技术人员的尴尬局面。老板得知石建忠的经历后,很高兴地接纳了他,并询问待遇要求。

“待遇先不提。我先干,干好了再说!”缘于自已的经历及管理技术,石建忠最终把发展目标还是锁定在自己的老本行纺织品行业。他先从一名打工者做起,同时联系破产企业的15名技术工人到了吴江。

很快,机械设备转起来了!凭借往年建立起的客户关系,他又为这家印染厂拿到一笔笔订单。

老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第一个月便给他三千元薪水。三个月后,他的月薪涨到了一万元;10个月后,石建忠被老板任命为经营厂长,全权负责生产经营。这时,尽管老板成了“甩手掌柜”,但石建忠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却丝毫没有松懈。

在主抓经营的同时,他还经常深入车间指导生产,企业效益蒸蒸日上,捷报频频传来。短短一年,他的工资上调了三次。到了年底,年薪达到26万元。

然而,他发现这家印染厂只有染色却没有印花,生产印花产品必须运到别的厂加工,既费时费力,还增加成本,缺乏市场竞争力。石建忠极力推荐老板上马印花设备,但没能得到老板的支持。随后,附近一家印花厂的老板找到他,表示愿意上马染色设备。为人忠厚热情的石建忠手把手地给予帮扶支持,老板仅投入1400万元,一座现代化的染色生产线就拔地而起了。不久,他成为这家民营企业的副总经理,年薪40万元。

此时,他也看到了这个行业广阔的前景,开始酝酿创办自己的公司。

2005年,石建忠的“江苏吴江市绸都纺织品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并赢得了超常规的飞跃发展。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成功地打响了自己的“绸都”品牌,产品远销国外,年创产值5000万元。

投资家乡建起合资企业

石建忠成功了。但他始终牵挂着生他养他的家乡。

2006年5月,产业逐渐做大的石建忠与多年前结识的哈萨克斯坦客商迪马协商,准备在沪苏接壤处合资兴建一家服装加工厂。这时,丁家营镇政府向他发出了热情的召唤。石健忠放弃了在长三角地区发展的计划,决定回乡创业,为家乡经济发展做一点贡献。

一个月后,石建忠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他激动地说:“一个商人如果只为了发展,忘了自己的根,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商人,至少不能算是一个有眼光的商人。”他当即出资买断当地已破产的十堰晶菲服装厂,与哈萨克斯坦客商迪马合作,在此兴建一个新的中外合资企业。经过大规模翻修改造,破旧的老厂房悄然变成了窗明几净的现代化制衣车间,缝纫设备达260多台套。

2007年11月10日上午,中外合资企业“湖北中迪纺织服饰有限公司”在丁家营镇正式投产。承接到的第一笔订单是7万件哈萨克斯坦外贸服装,产值76万元人民币;最大的一笔订单是承制中亚某国军装,产值37万美元。“一件上衣至少需要37套工序,一条裤子则需21套工序。我们采用一环扣一环的流水作业方式,至今还没有一例关于产品质量的投诉!”石建忠直言,将来想创造属于自己的服装品牌。

最近,由于订单太多,生产不过来,石建忠还把部分民用服装订单送给了镇上其它服装加工企业。他表示,将带领全镇打造湖北服装产业大镇。

吸纳农民工“家门口”就业

丁家营镇有劳动力1.2万人,其中5000人是服装加工技术工人。因此,镇上65岁以下的妇女大都具备熟练的服装加工技能。

3月5日,农民张金凤在经过短暂培训后,走上中迪公司制衣车间的流水作业线。“在家门口上班真好!真是太感谢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就业岗位。”原本在福州打工的张金凤,因其所在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被裁员回乡。通过政府牵线,又重新在家门口找到了新工作,月收入1200多元。

由于中迪公司主要生产的是军需品,订单有保障,工人平均工资在1200元左右。加之企业为员工提供了优惠的食宿条件,免住宿费,生活费减半,并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和双倍的意外伤害保险,仅今年年初就新吸纳回乡农民工50多人。

与返乡农民工张金凤有着同样感受的还很多。“在家门口工作,待遇又好,每天下班还能按时回家。”今年20岁的马桂梅住在丁家营镇花园村六组,三年前带着对繁华都市的憧憬,和几个老乡前往广州打工,在增城一家小型服装厂上班。“那时吃不好住不好,工作时间又长,辛苦一个月,收入仅够糊口。”无奈之下,她只好背起行囊回家。

去年,马桂梅听说镇里的中迪公司招工,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马桂梅所在的车间就有50多名外出打工回归人员。

“我现在每天工作8小时,月工资1200多元,工作环境也好,下班后走不到10分钟的路就可到家。”谈及现在的感受,马桂梅一脸兴奋:“想着自己手中缝制的衣服能走出国门,我感到很骄傲。”

上一篇:老志诚与《牧童之乐》 下一篇:搭台架桥展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