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天水市中草药种植产业

时间:2022-08-29 07:26:56

加快发展天水市中草药种植产业

摘要:详细回顾了天水市中药材种植的历史,介绍了中药材种植的现状,分析了中药材种植的一些优势及发展中药材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天水市药材种植业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发展中药材生产种植的几点建议,对天水市中药材种植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发展;中药材;种植业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陇中黄土高原与陇南山地之间,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南部为秦岭山地,总面积14 359km2,农业人口300.97万,占全市人口的86.54%,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深化,天水市农业经济正在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粮、经、饲”三元结构的格局,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特别是中草药种植发展很快,初具规模。天水市中草药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居中、质量较好,素有“秦州药园”之称,具有天水独有的药材优势。在21世纪的新形势下,天水市中草药种植业如何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加快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1中草药种植的历史回顾及发展现状

1.1历史回顾

天水市地处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总的特征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长夏短,春温高于秋温,冬季多西北风且少雨雪,夏季多东南风且雨水集中,适宜发展中草药种植业。其栽培采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明天启(公元1627年)年间叶应甲编修的《伏姜县志》(即今甘谷县)中记述的中草药就有甘草、地黄、半夏、大黄等21种。清乾隆费廷珍编修的《直隶秦州志》卷之四记述的中草药有红花、白芨、山药、黄芪、贝母等总计109种,植、动、矿物品种俱全。建国以来种植历史,大致有四个阶段:一是引种试种萌发初兴期,如60年代清水县引种的怀牛膝、黄连、贝母等;二是蓬勃发展期,如70 年代麦积区、甘谷县引种的牡丹皮、地黄、白芷、荆芥、紫苏等都大面积种植;三是衰退期,80年代,虽然国家医药管理局先后投资22万多元,扶持引种了杜仲、金银花、连翘、桔梗、栀子、贝母,野生变家种的半夏、天麻、红花、黄芪、柴胡等品种,而当引种成功并取得经验时,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变化而相继停产;四是停滞期,90年代,原来发展起来的品种除秦安县、甘谷县种植的党参,武山县农民有少量种植当归外,其他品种基本全部停种。

1.2发展现状

天水市是我省主要中草药产区之一,中药资源品种多。据统计,动植物矿物药约有500多种,占全省中药资源品种约53%,列入《中国药典》283种,占药典品种的58.32%,商品化重点品种26种,贮量达310万吨,年产量150多万吨,中草药年销售约5 000多万元。盛产的野生中草药品种,主要有党参、当归、黄芪、柴胡、金银花、五味子、厚朴、杜仲、半夏、前胡、川地龙等近百种,每年都有大量野生药材被采收出售。家种品种主要有当归、党参、贝母、牛膝、杜仲、黄芪、银花、连翘、厚朴、桔梗、山芋、生地、栝楼、半夏、天麻、黄连、茵陈、五味子、麻黄、甘草、淫羊藿、红芪、地骨皮等,在各县区均有分布。据统计,中草药引种、试种和野生变家种的品种近30种,高峰期种植面积达12 000hm2,仅党参种植面积达7 333.33hm2,当归、红芪、黄芪种植面积也分别达266.67~333.33hm2。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中草药种植面积达到8 966.67hm2,总产1.94万吨,分别比1985年增长3.38倍和6.68倍,其中:党参2 858.27hm2、当归150hm2、红芪和黄芪733.33hm2、柴胡1 695.13hm2、板蓝根880hm2、地黄59.67hm2、半夏100hm2、桔梗33.33hm2、天麻6.67hm2。特别是党参、柴胡、板蓝根种植面积明显扩大,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2中草药生产种植的主要问题

2.1缺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从天水市中草药生产种植的历史和现状看,缺乏统一规划,并长期处于农户分散自由种植状态。种植品种和面积都由农户根据市场变化而决定,具有盲目性。市场价格高,就大面积种植;市场价格下跌后,则无人种植。种植随意性大,不集中,布局不合理,极容易造成大起大落的无序状态。造成财力、人力的损失就不言而喻。

2.2缺乏科学引导,规范管理

从多年的种植情况看,天水市几乎所有的中草药种植县区和农户都没有制定较为系统规范的操作规程标准,懂中草药生产种植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其药材的育苗、引种、栽培、田间管理及采收、加工过程,均靠传统的经验和做法,缺乏科学指导,有的甚至自生自灭,导致药材产量低、质量差。引进的品种,由于缺乏技术力量和组织措施不当,成功率不佳,更难以批量种植以满足市场需求。

2.3未形成产业化,发展受限,缺乏市场竞争力

无论是甘谷、秦安县种植的党参,还是武山、清水、麦积区种植的红芪、黄芪、柴胡、半夏、板蓝根等品种,由于农户分散种植,未形成产业化,没有稳定的销路和市场,缺乏合理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细化的规范操作管理,达不到《中草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制约了中草药种植和发展。这种现象,一是没有树立产品品牌,药材质量难以得到认可;二是不能建立长效的营销网络,市场占有率低,供求信息闭塞,造成产、供、销脱节,生产大起大落,遏制药农的积极性;三是难以形成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无法进行管理规范的认证。

3发展中草药生产种植的几点建议

3.1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加大药材种植业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性,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是优化区域经济、优化种植品种及产品质量的过程,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增强抢抓机遇的市场意识,才能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把药材种植作为一个支柱产业去抓,才能调高、调优、调大、调强,振兴药材种植业。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基地规划、中草药加工、企业土地征用、农业税收、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等方面给予倾斜。建议由政府牵头,农林、药监、科技、银行、工商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3.2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天水市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生产水平,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应以野生为主,家野结合,发展黄连、杜仲、厚朴、贝母、大黄等品种的家种生产,同时,开展秦艽、丹参等品种野生变家种,大力提高种植技术,建立种植基地。武山县当归种植基地;秦安县、甘谷县党参种植基地;甘谷县贝母种植基地;武山县、清水县黄芪种植基地;麦积区、秦州区金银花种植基地;麦积区黄连、天麻种植基地;清水县牛膝种植基地;麦积区、武山县杜仲种植基地;麦积区、秦州区连翘种植基地;麦积区 、武山县厚朴种植基地;甘谷县、秦安县桔梗种植基地;麦积区、武山县山芋种植基地;甘谷县、麦积区生地种植基地;甘谷县、秦州区栝楼基地;甘谷县、秦州区、清水县半夏种植基地等等。各县区都要发展各自的“拳头产品”,使农民在中草药种植中增加收入,得到实惠。

3.3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筹资机制和生产模式

“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是规模化初期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是种植基地的雏形。它不是简单的让农民把土地集中起来,而是按照农村的实际情况,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与农户签定产销协议,把分散的农户种植转为趋于集中,统一栽培的管理模式,由公司派专业人员进行各生产阶段的定期培训和现场指导,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药材质量。

3.4组建实体公司,成立行业协会,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服务市场,吸收各部门技术力量,成立中草药技术咨询服务公司和行业协会。并加强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以宣传促进销售。二是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增加科技投入,创造实施《中草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科研平台。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名、特、优药材种类及品种。积极引种种植,扩大种植面积。四是发展药材种植专业户,重点扶持规模较大和有发展潜力的种植户、开发“拳头产品”,以点带面,形成规范化生产,增强产业优势,实现天水市中草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发展。

3.5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

农业主管部门应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帮助农户搞好药材生产种植,在育种、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服务。药监部门应按照《中草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定期对药材种植户开展培训指导,在药材采收、加工、贮存等方面加强指导,监管控制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及微生物限度等指标,提高药材产品品质。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校联系,邀请专家教授指导,或选送部分农村青年深造学习,努力造就一大批懂中草药种植、加工、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为发展天水市药材种植业,带领药农脱贫致富发挥作用。

总之,发展中草药种植是资源环境保护和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是一项富民、强市、资源保护和振兴贫困地区经济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将为天水贫困山区带来经济的繁荣,摆脱贫穷落后面貌,保持自然资源永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天水市统计局.天水建市二十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 天水市市委办公室、天水市市委政策研究室[J].农村工作指南,2000.

[3]天水市药业公司.天水市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报告[J].1987.

上一篇:荆芥大田栽培技术 下一篇:飞播牧草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