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其:京沈高铁环评博弈困局与亮色

时间:2022-08-29 07:15:50

继一周前集会呼吁京沈高铁“远离家门口”后,北京朝阳区数百名居民12月9日再次表达了反对拟建高铁线路从密集居民区通过的意见。现场居民们认为高铁离住宅小区和学校太近,将造成过度噪音污染和电磁辐射,并对环评报告中所谓“94.8%居民同意修建京沈高铁”的调查结果提出严重质疑。

规划中的京沈高铁,是全国“四纵”客运专线—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运营长度709公里,最高时速350公里。原先的三个设计方案中,第二个和第三个方案沿线地势开阔,没有密集居民区,现在选定的第一个方案,沿线经过十里堡北里、国美第一城、丽都壹号、梵谷水郡等十几个住宅小区,涉及居民近30万人。按照规定,高铁两侧300米内不得有居民住宅、学校和医院等噪音敏感建筑物,但上述小区密布在规划线路200米范围内,有的小区和学校距离规划线只有10米左右,居民和学生的健康无疑将受到很大影响。从这一点看,这些小区的居民要求京沈高铁改线,于情于理都是站得住脚的。

尽管居民的强烈呼吁引起了舆论的共鸣,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但从迄今为止的情形看,反对声音能否成为举足轻重的博弈力量,最终促使京沈高铁改线,对此不敢过于乐观。首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既然原先的三个设计方案中,第二、第三个方案线路都不经过密集居民区,为何现在偏偏避开这两个方案,反而选择线路经过密集居民区的第一个方案?据设计单位解释,之所以选择第一个方案,主要是基于对三个方案投资量和线路长短等因素的比较。此说足以表明,设计单位忽视了高铁对沿线环境的影响,特别忽视了将给周围居民区带来的严重影响。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算节省再多的投资和线路,也将给高铁建设以及沿线“维稳”埋下巨大的隐患。

其实,在高铁线路规划设计的问题上,对投资量和线路长短的比较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背后更关键的因素是地方利益的博弈—地方政府往往使出吃奶的力气,争取高铁在本地设置站点,希望以此带动地方经济。现在京沈高铁线路选定第一个方案,人们有理由怀疑,北京市有关区县或部门是否发挥了不正常的主导作用?这个重大项目的决策过程,是否应当依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向社会公开?只有公开这个决策过程,人们才能看清楚,为何决策中对“投资量和线路长短”的考量,超过了对环境因素和居民健康的考量?

然而,公开京沈高铁线路选择决策过程,很可能涉及一些“不便为外人道”的内容,在现有条件下几无可能。于是,人们只能把更多希望寄托在环保部身上,呼吁环保部严格坚持环评标准,对具有重大环境隐患的京沈高铁环评报告说“不”,阻止京沈高铁第一方案“霸王硬上弓”。记得在去年,环保部以环评不过关为由叫停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天津至秦皇岛高铁专线,但未能阻止“铁老大”大干快上的步伐。如今,“铁老大”威风不减当年,而环保部的威力未见有明显强化,这一次,后者能否排除“铁老大”以及有关地方和部门的权力利益羁绊,本着对居民健康负责、对公共利益负责的原则,依法履行环境监督和环境执法职能,严格审核京沈高铁环评报告,严把京沈高铁第一方案的环保关呢?

在“铁老大”、北京市和环保部的多重牵制下,围绕京沈高铁线路选择的博弈,就这样陷入了复杂、微妙的困局。所幸在如此困局之中,于不经意间透露出了一丝亮色—据报道,居民们被允许在一条主要道路上聚集,表达后有序解散。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信号,说明警方和有关部门清醒地认识到,所有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项目实施,都必须充分尊重居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畅通居民提出意见和建议、表达诉求和情绪的渠道,对一定数量的居民或相关利益群体集合进行的民意表达,更要理性对待、认真倾听、高度重视,而不能动辄以“保障治安”、“维护秩序”等名义,对民意表达予以粗暴弹压。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居民的合法集会得到批准,天塌不下来,民意表达渠道不断拓宽保持畅通,将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以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维护社会稳定。京沈高铁博弈困局中显现的一丝亮色,让人们生发出更大的信心,也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上一篇:取消公费医疗的制度文明意义 下一篇:信力建:让人心寒的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