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深刻复归

时间:2022-08-29 07:14:50

作者简介:庄丰源,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学院,2012级新闻与传播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深了人类对工具的依赖,毒化着人类的大脑。作者写作此书正是为使人类重新找回专注的思维方式,理性对待工具。

关键词:互联网;工具;大脑;依赖

中图分类号:I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准备这篇报告的时候,我经历了一个很可笑的过程:我所读的这本书: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正是在网上书店订购;我所需要的一些相关信息也是由互联网提供,读书和写作过程中社交网站、邮件一如既往的影响着我的思考进度,我必须强迫自己关掉电脑和手机才能静下心来思考。而我的目的正是力图剖析这种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让人难以摆脱摆脱的工具――互联网――的浅薄之处。

互联网的确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不可思议的变化。比如功能以几何规模扩大的智能手机使我们随时随地与互联网形影不离:查看商品目录,发出订单,跟踪物流,更新信息。而且,互联网不仅把我们和商务联系起来,它也让我们彼此联系起来。互联网就像一个亲密的爱人,随时随地,想我所想,想我所未想。

然而,你是否也有过这种经历呢?匆匆忙忙出门之后,发现没有带手机,而当时的条件不允许反身去取。没有手机的这段时间,每天搭乘的公交、每天路过的转角路牌全都变得新鲜,甚至街边小摊的一碗豆浆都似乎与往常味道不同,活生生的现实变成了一个陌生的世界。没有手机的这段时间,空虚、寂寞甚至恐慌接踵而来。熟悉的人、事、物全被手机牢牢掌控,注意力也时时被它吸引,离开了它,世界当然都变了样。

你是否也发现了这样的变化呢?我们越来越习惯借助工具解决问题,越来越习惯每天被海量新信息淹没,越来越习惯在无聊的网站搜索无聊的关键词来打发时间,我们也习惯了互联网的形影不离。

可以说,互联网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万能,它所带来的便捷高效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但这种万能的工具极易因为电量不足或信号微弱而无法正常工作,手机黑屏、无法更新变成了最惊悚的符号。人们常在此时觉得痛苦无助,像失去心爱之人般心灰意冷、嚎啕大哭,却忘了自身无穷的力量,忘了身边的真实。

同时,过分沉溺于互联网已经在生理上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猿从单凭双手到借助简单工具而成为如今顶天立地的人,互联网的强大吸引力使人类开始弯下身躯去适应工具的高度,工具的地位被提高,人类的地位被降低。当工具越来越强大,人对工具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人本身的力量被忽视或潜藏。为了看清电脑屏幕上的符号,我们不自觉的把眼睛离的越来越近;因为长时间的网上冲浪,我们将手腕背屈一定角度去点击鼠标,导致手腕不能自然伸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俯首帖耳”,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自愿的选择。

也许有人会说,人类完全可以研制出更符合我们生理结构的、更加智能的工具。但是,即使再高的科技也难以抑制互联网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改造,因为,抑制这种改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互联网销声匿迹。

我们也会发现,我们很难再像以前一样长时间专注于文本的研读,因为网络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相关链接。N个相关之后,我们得到的结果就是――相关的N次方――无关。“读书活动是一个非自然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对单一、静止目标的关注持续不变,并且不能被打断。”而“超链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相关文本之间跳来跳去,而不是持续专注于某一文本。”“我们对任何文本的关注都变得不堪一击,转瞬即逝。搜索引擎经常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的只言片语上,这些内容通常只是跟我们所要搜索的内容密切相关的几句话或几个词。这些只言片语不会激发我们产生从整体上深入了解整篇文档的动机。在网上搜索查找的时候,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有甚者,我们连树木都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只是末梢和树叶。”

另外,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我们曾经的沟通模式。千里姻缘,一线而牵。只要能上网,这个新奇的玩意儿就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似乎只隔一层窗户纸的距离,沟通变得便利而有趣。刷微博、聊微信,新媒体、新新媒体不断涌现,不断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官刺激。一时间,网络似乎成了很多人苦苦寻觅的“树洞”,我们的手机、电脑渐渐比家人甚至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的内心渴望。我们对社交网络的关注远胜于真实的现实。但这种微弱的联系对我们友情、亲情的加深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长篇的倾诉变成了简短的寒暄。原子化的个人,在精神上既失去了与历史传统的联系,也失去了与他人的联系,人的精神的根基由于失去了稳定和可靠的支撑而成为碎片。社交网站使得我们看似有相当数量的倾诉对象,使得我们感觉自己有意义、被需要。而事实上,当重返真实的社交场合,我们往往不知所措,尴尬失语,只好低头摆弄手机,找寻那个虚拟的空间畅所欲言。

我想,本书题目中的“浅薄”二字想要表达的,是人类的大脑在对互联之网产生依赖后所呈现的状态:物化的精神生活屈从于浅薄的性质,吞噬了精神生活的真实内涵,也曲解了精神生活的内在意义。从而使精神生活丧失了应具有的内在性、丰富性、超越性和历史感。我们被物包围,也被物所“物化”,而这种物化正表现出一种“异化”的倾向。如果我们继续沉溺,“毒化”也将不仅是一种预言。这并非言过其实,亦非杞人忧天。互联网的魔力,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让人无法抵挡,正因如此,也少有人关注或愿意承认这个神奇的数字化世界危险的未来图景。向正在蒙受互联网巨大恩惠的人们发出警告,使他们将精力从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挪到不如意的现实中确乎残忍。然而,这种警告又是十分必要的。诚如作者所说:“在我们跟计算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符号完成,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即将开始丧失我们的人性,丧失人之所以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属性。”

网络本无错,错的是社会,错的是人。“互联网没有违背我们的意愿去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而是在顺应我们意愿的情况下,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习惯。”作者写作此书的最终目的不过是希望我们整个社会能够对工具有更为清醒的态度,从而让人性的真实与深刻复归。空虚、寂寞让人希望通过一些不费脑筋又能消磨时间的事情来排解情绪。不错,我们玩的不是电脑,是寂寞。现实中的鸭梨山大在网络世界得到了缓解与补偿,与此同时,我们也加深了对网络的依赖与沉迷。就像很多吸毒者在成功戒掉毒瘾之后会不顾后果重新触碰,他们并非真的缺乏毅力,而是失掉了直面现实的勇气,宁愿像鸵鸟一样欺骗自己。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更是一种心灵无依。当这种沉迷以一种群体性的规模呈现,我们就不能不警惕群体性的心理失调可能导致的后果。这种群体性的迷失仿佛让我们重现了鸦片横行旧中国时的图景:万马齐喑,软弱消极。鸦片之毒尚有药可医,而心灵的病毒则需要抬起埋进沙堆里的头。重拾深刻的行为习惯、深刻的思维方式,以及深刻的情感。

我们需要放松的生活,需要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发展速度,如此,才会避免陷入浅薄的泥沼,才会有机会在现实中找到真正的出路。而我们自身,也需要有直面压抑的勇气。退行的结果只能是渐行渐远,而只有敢于面对现实,希望和信心才会重新滋生力量,鼓励我们走出迷局。

参考文献:

[1](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中信出版社.2010

上一篇:北平的春天 下一篇:民生新闻报道方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