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国内技术预见研究分析

时间:2022-08-29 04:42:30

21世纪以来国内技术预见研究分析

[摘 要] 技术预见已成为世界科技政策发展的一种潮流,许多国家纷纷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实施技术预见行动计划。本文通过对2000年以来我国技术预见相关研究文献的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国内技术预见研究现状及研究特点,以期推动国内技术预见研究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国内技术预见;研究现状;研究特点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技术预见(Technology Foresight)是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有步骤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战略研究领域和通用新技术。[1]技术预见适应了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潮流,提供了应对未来挑战的新方法,创造了促进未来发展的新机制,成为世界科技政策发展的一种潮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以及韩国、中国、泰国、匈牙利、南非等部分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展技术预见相关研究工作,实施技术预见行动计划。本文通过对2000年以来我国技术预见研究相关文献统计分析,了解新世纪以来我国技术预见研究现状及发展特点,为技术预见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 研究对象与统计方法

笔者使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文献10 190万篇,包括学术期刊、硕博士学位论文等)检索主题为“技术预见”的文献570篇;关键词为“技术预见”的文献497篇;题名为“技术预见”的文献335篇。删除重复,共有425篇相关文献(见表1)。随后,利用信息计量学方法对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现状统计分析

2.1 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2.1.1 发文时间统计分析

2000年至2012年共发文308篇,其中,2000年至2003年发文数量处于上升状态,2004年与2003年相比,略有下降;2004年至2007年发文数量也处于上升状态;2008年至2010年发文数量与2007年持平;2011年研究论文有所减少,可能是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2011年的研究文献未收录齐全(因总库中2010年文献6 71 813篇,而2011年文献5 658 726篇,相差713 087篇);收录2012年的文献更少,所以也有较大幅度下降。具体见图1。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虽在2004年、2011年、2012年发文数量略有下降,但整体上发文数量逐年增多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2.1.2 发文期刊分布及被引频次统计分析

据统计,308篇在136个期刊上,其中,累计发文一篇的期刊有95个,占70%;累计发文两篇的期刊有17个,占13%;累计发文三篇的期刊有9个,占7%;累计发文三篇以上的期刊有15个(见表2),占11%。可以看出,累计发文最多的期刊为《世界科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技管理研究》等。

除发文量可以判断期刊的重要性外,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同样重要。技术预见类论文期刊发文累计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见表2。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万劲波于2002年5月21日发表于《中国软科学》的《技术预见:科学技术战略规划和科技政策的制定》一文,被引58次;被下载频次最高的是陆小成于2008年12月5日发表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中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基于技术预见的视角》一文,被下载911次。可以看出,期刊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与发文数量是成正比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这与张小强[2]的研究一致。

栾春娟利用CiteSpace对CSSCI检索到的1998-2008年57篇技术预见主题文献的期刊共被引情况研究得出:被国内技术预见研究者高被引的国内期刊主要包括《世界科学》、《科技导报》、《中国软科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学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研管理》等科技管理领域的重要期刊。[3]这些高被引期刊顺序与表2中期刊被引频次的排序大致一致(《自然辩证法通讯》除外),这些高被引期刊也多是本文统计中发文6篇以上的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和《科研管理》除外)。这说明,发表技术预见主题文献越多的期刊被国内技术预见研究者引用的频率就越高。

利用信息计量学中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布拉德福定律,笔者把308篇技术预见主题文献发文期刊按其刊载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核心区为104篇论文,有6个期刊;相关区有102篇论文,有30个期刊;非相关区有102篇论文,有100个期刊。各个区文章数量基本相等,此时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不成1∶n∶n2的关系,而是成1∶5∶17(应为1∶5∶25)。这说明在技术预见领域,多数文献分布在核心区和相关区期刊,非相关区期刊数量相对不足,技术预见研究的扩展领域不广,技术预见的研究并没有引起研究者和广大期刊编辑的重视,在我国没有达到应有的研究状态与发展水平。

2.1.3 发文作者统计分析

308篇期刊论文中有18篇无作者,其余290篇共有第一作者(含独著者)185位,其中发文一篇的有140位,占76%;发文两篇的有26位,占14%;发文三篇以上的有19位(见表3),占10%。可以看出,76%的作者出于多种原因对技术预见只是偶尔的关注与研究,并没有产出系列论文;只有10%的高产作者对技术预见进行了持续的关注与探索,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

从发文时间来看,高产作者万劲波、李万等很早就对技术预见进行了关注与研究,并一直持续下去,不断有;张冬梅、陈峰、卢文光、郑元景等是近几年才对技术预见关注的高产作者,虽关注较晚,却能持续关注并不断有新。可以看出,多数高产作者对技术预见的研究具有连续性,只有少数高产作者的研究具有暂时性,只是一年内或两三年内集中研究,发文数篇后就无下文了。

在科研活动中,不同的人科研能力及其成果著述数量肯定是不同的。洛特卡发现,在同样的一段抽样时间内,不同的科技工作者的论著数量呈平方反比关系;大约有60%的人,在其一生中仅发表过一篇论文,而数量在10篇以上者不足全部作者的1%。也就是说,在宏观的科学著述活动中,少数作者写出了大量的文章,而大多数人的著述则是不多的。[4]在技术预见文献中,撰写两篇论文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0.19(

美国学者普赖斯在洛特卡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普赖斯定律,即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5]对于技术预见,290篇文献的185位作者中,发文两篇以上的作者45(>≈13.6)位,发文140篇。这说明,在技术预见领域,高生产能力作者相对较少,发文能力不突出。

2.1.4 发文作者单位统计分析

据统计,在308篇文献中(有14篇无发文作者和发文单位,有14篇有发文作者而无发文单位)共有118个发文单位,其中,发文一篇的有79个,占67%;发文两篇的有17个,占14%;发文三篇及以上的有22个(见表4),占19%。可以看出,76%的作者和67%的发文单位对技术预见的研究只是偶尔的,只有10%的作者和19%的单位对技术预见的研究具有连续性。这说明,技术预见研究作者在单位上具有集中性;同一单位的多位作者对技术预见进行了偶然研究,发文各一篇;同一单位的多位作者对技术预见进行了连续研究,发文多篇,如上述发文最多的三位高产作者属于同一单位。

从表4可以看出,发文单位主要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中又以科研院所为主;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是较早对技术预见进行关注并持续发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青岛科技大学、广东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是最近几年对技术预见进行持续关注的单位。

在280个发文单位所在地中,发文最多的是北京和上海,且两地一直对技术预见进行关注和研究并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江苏、天津、山东、广东、浙江等地虽对技术预见关注较晚,却有系列(具体见表5)。

2.1.5 研究主题内容统计分析

308篇论文研究的主题领域比较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1)对北京、上海、福建、河北、黑龙江、江西、浙江等地技术预见实践情况进行介绍与探索;(2)对材料技术、低碳产业、地铁火灾监控技术、高新技术领域、关键生物技术、海洋科技、交通行业、能源技术、绿色技术、医药产业、资源与环境等领域技术预见进行了研究与预测;(3)对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的技术预见进行分析与概括,如北京的新材料、长三角地区的船舶产业、广西的农产品加工业等;(4)对技术预见相关主题领域如技术预见与产业发展、技术预见与区域科技管理、技术预见与国家创新体系、技术预见与技术创新、技术预见与社会需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5)对技术预见方法如德尔菲法、技术路线图、交叉影响分析法、专利地图法、专利情报分析法等以及方法体系进行了专门研究;(6)对其他国家技术预见的介绍与研究,如美、德、法、韩、日、英等国;(7)对技术预见的相关图书如《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技术预见学概要》、《2020年中国冶金科学和技术发展指南》、《全球技术预见大趋势》、《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续)》等进行了评介。

整体来看,2000年至2003年,技术预见期刊文献主要是以介绍国外技术预见发展经验为主,以说明我国开展技术预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进技术预见的基本概念;实践研究主要是以北京和上海为主;《世界科学》成为技术预见成果的核心期刊(2002年发表6篇,2003年发表13篇)。2004年以后,介绍国外经验的论文开始减少,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国内技术预见实践发展及理论研究,研究更加深入与扩展,既有对宏观问题如技术预见与国家战略、政府职能等的研究,也有对微观问题如地铁火灾监控技术发展的德尔菲预见性分析;开始关注技术预见具体方法(如技术路线图、德尔菲法等)及方法体系研究;研究内容关注国内的更多地区以及更多行业和领域,除北京和上海的实践外,也关注杭州市、浙江省、山西省、长三角地区、武汉、江西等地的实践;把技术预见与区域自主创新、竞争情报、科技管理等联系起来;发文期刊分布更广,发文最多期刊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发文20篇)和《科技管理研究》(发文17篇)。

2.2 其他论文统计分析

2000年以来,技术预见主题会议论文共有45篇,发表在14个会议上,发表年代为2002年至2011年。其中2009年的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交流会暨全国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文献最多,达30多篇。

2000年以来,技术预见主题硕博士学位论文共有35篇,发文时间为2004年至2011年,其中2007年最多,达7篇(见图2)。可以看出,硕博士学位论文数量处于上升状态,2007年达到高峰,2008年略有回落,2010年有所下降,2011年回升。而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处于上升趋势,仅在2010年有所回落;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最多。而且,技术预见主题学位论文文献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的下载频次比期刊论文多,如郭卫东2007年的博士论文《技术预见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被下载1 296次。

3 技术预见研究特点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我国技术预见研究的特点主要有:

3.1 研究文献类型多样,但以期刊论文为主

技术预见方面的研究成果类型多样,有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献、硕博士学位论文、科技成果、图书等。这些文献对技术预见主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探索。其中,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下载频次最高,但期刊论文的文献数量以及被引频次最高。

3.2 发文数量螺旋式上升

2000年以来技术预见主题各类文献发文数量虽在特定的年份有所下降,但整体而言,技术预见主题各类文献发文数量呈螺旋式上升状态,研究文献数量呈现逐渐增多趋势。如技术预见相关期刊论文虽在2004年、2011年、2012年略有下降,但总体而言,数量处于上升状态,研究论文数量逐渐增多。

3.3 发文期刊多属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领域,非相关区期刊数量相对不足

技术预见主题类文献累计发文最多的期刊为《世界科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技管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科技与经济》;累计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为《世界科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技管理研究》、《科技导报》、《科学学研究》;累计被下载频次最高的期刊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技管理研究》、《世界科学》、《中国软科学》、《科技进步与对策》。这些期刊多是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领域的相关期刊。

期刊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与发文数量是成正比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发表技术预见主题文献越多的期刊被国内技术预见研究者引用的频率就越高。多数技术预见类文献分布在核心区和相关区期刊,非相关区期刊数量相对不足,技术预见研究的扩展领域不广,技术预见的研究并没有引起研究者和广大期刊编辑的重视,在我国尚没有达到应有的研究状态与发展水平。

3.4 持续研究力量不足,高产作者相对较少

在技术预见期刊论文中,76%的作者出于多种原因对技术预见只是偶尔的关注与研究,并没有产出系列论文;只有10%的高产作者对技术预见进行了持续的关注与探索,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多数高产作者对技术预见的研究具有连续性,只有少数高产作者的研究具有暂时性,只是一年内或两三年内集中研究。技术预见论文作者绝大多数只撰写一篇论文,高生产能力作者相对较少,发文能力不突出。

3.5 研究单位和地区具有集中性和连续性

在技术预见期刊论文中,76%的作者和67%的单位对技术预见的研究只是偶尔的,10%的作者和19%的单位对技术预见的研究具有连续性。这说明,技术预见研究作者在单位上具有集中性;同一单位的多位作者对技术预见进行了偶然研究,发文各一篇;同一单位的多位作者对技术预见进行了连续研究,发文多篇。发文单位主要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中又以科研院所为主;发文最多的地区是北京和上海,且两地一直对技术预见进行关注和研究并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

3.6 研究主题领域逐渐拓展与深化

2004年以前,技术预见领域研究主题虽有限,但2004年以后,研究的主题领域比较广泛,内容比较深入,开始关注国内的更多地区以及更多行业和领域,既有对宏观问题如技术预见与国家战略、政府职能等的研究,也有对微观问题如地铁火灾监控技术发展的德尔菲预见性分析,研究内容更多关注企业自主创新、区域创新、国家创新体系、技术预见方法论体系等。发文期刊分布更广,影响更大。

4 结语

目前,国内外已经认识到技术预见的重要性,纷纷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开展技术预见研究与相关实践。我国在技术预见方面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产出了许多重要成果。而且,技术预见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从读秀学术搜索的趋势曲线图可以看出,用户对技术预见的关注度呈逐渐上升趋势,且相比期刊论文,用户更关注技术预见图书文献;用户对技术预见的关注度在工作期间旺盛,在学期末和假期期间不高。[6][7]为了推动我国技术预见的发展以及增强人们对技术预见的持续关注,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可以定期召开技术预见会议并进行广泛宣传,扩大会议的影响面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技术预见的相关活动中,产出一批优秀成果,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技术预见的重视程度。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技术预见,我国在技术预见方面一定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Ben Martin.Technology Foresight in Rapidly Globalizing E-conomy[EB/OL].[2013-4-20].http:///fileadmin/import/12224_01 Martin slide.pdf.

[2]张小强.期刊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相关性――以中国知网CSCD与CHSSCD刊物为样本的计量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8):36-40.

[3]栾春娟.国内外技术预见研究的核心期刊比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566-568.

[4]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90.

[5]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02-103.

[6]读秀学术搜索.读秀趋势曲线图[EB/OL].[2012-4-30].http:///rend.do?channel=search&sw=%E6%8A%80%E6%9C%AF%E9%A2%84%E8%A7%81&ecode=utf-8&mutitag=0&field=search.

[7]读秀学术搜索.读秀趋势曲线图[EB/OL].[2012-4-30].http:///trend.do?channel=searchJour&sw=%BC%BC%CA%F5%D4%A4%BC%FB&mutitag=0&field=searchJour.

作者简介:武利红(1977-),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信息组织与检索、书目控制。

上一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下一篇:国内外服务质量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