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劳动争议诉讼的完善

时间:2022-08-29 04:01:53

略论我国劳动争议诉讼的完善

摘 要:现行劳动争议诉讼制度存在严重的制度性缺漏,如我国现行的"仲裁前置"程序不利于劳动争议的及时解决和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我国的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立法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劳动争议诉讼程序与司法需求不相适应。本文通过对现行劳动争议诉讼现状的研究,以寻求合理而有效的方法完善劳动争议诉讼。

关键词:劳动争议;诉讼;仲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劳动争议纠纷越来越多,如何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以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其重要性愈加明显。

一、我国劳动争议诉讼的现状

200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立法进入完善阶段。对于劳动者来说简便、廉价、快速的劳动争议诉讼机制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而我国现形劳动争议的重"正义"而轻"效率"的处理机制实际上背离了《劳动法》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一)劳动争议诉讼与劳动争议仲裁关系不协调

首先,仲裁程序与诉讼程序衔接不合理。民事诉讼法上的仲裁机构独立于行政机构和其他机构,仲裁庭独立进行仲裁,不受行政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劳动争议仲裁部门与一般的仲裁机构不同,其行政性职能决定了仲裁部门不可能像人民法院那样做到完全的独立和公正。由于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行政色彩以及现行的"仲裁前置"的争议处理机制,使得仲裁形同虚设。而且,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程序也有较多重复。在实践中,法院对通过判决改变劳动仲裁结果的现象也较常见,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争议诉讼在衔接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

其次,仲裁前置限制当事人的诉权。对于大部分劳动者而言劳动争议仲裁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许多当事人对仲裁程序并不了解,对仲裁公正性缺乏信任,把仲裁当作"过场"来敷衍。这时,仲裁前置实质为强制仲裁,违背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现行的"一裁两审"体制下,当事人提起劳动诉讼的权利只有在仲裁机构对劳动争议受理并作出实体裁决后才能取得。但在实践中,劳动仲裁委员会会出于主观上的认识和客观上的某些原因,有可能将本来应该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拒之于门外,造成法院也不能受理这些劳动争议的结果。

(二)劳动争议诉讼审判机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尚未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审判机构,而是由民事审判机构来行使劳动争议审判权。实践证明该种审判机构模式己经不能适应现代劳动司法的需求。

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我国劳动关系日趋于复杂化,劳动纠纷案件收案率也随之大幅上升,尤其是集体劳动纠纷案件明显增多;而且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仅有民事审判庭负责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势必导致其难以负荷所面临的案件总量。有关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争议案件收案率急剧攀升,如今劳动争议案件成为民事审判庭的重要工作之一,这使得民事审判庭的审理量超出了其所能负担的极限,而难以保证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质量和诉讼期限。

其次,我国目前民事审判庭的效率和法官专业性未能得到良好保证。虽然劳动争议案件属于民事诉讼审理范畴,但毕竟与民事争议存在较大的区别。如果采用和民事诉讼相同的审判模式来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很容易出现不公正、不合理的裁决。这是由于劳动争议诉讼遵循特殊的审判原则,比如妥善及时、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这就要求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要与一般的民事诉讼案件有所区别,应按照劳动争议诉讼特有的原则和模式来处理。

可见,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审判机构模式存着在诸多问题,己经很难适应现在劳动争议诉讼的要求,因此,建议考虑构建新的审判机构模式。

(三)劳动争议诉讼周期漫长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全国劳动争议案件的年收案量迅猛增长,而"诉讼爆炸"所带来的是法院难以负荷所面临的案件总量。首先,劳动争议诉讼程序冗长。我国现在采取的"仲裁前置不终局"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即当事人必须先启动仲裁程序,仲裁程序作出的裁决在法律上却不具有终结的效力。意味着法院的审判工作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减轻,仍然要按照发现事实为目的的程序严格进行,在仲裁与诉讼之间做了许多重复的工作。在法院本身无力应付诉讼案件猛增的压力下,诉讼迟延在所难免。这种"仲裁前置不终局"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设置,使得诉讼程序复杂、烦琐、冗长。其次,劳动争议诉讼资源紧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已经超过传统的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跃居民事案件的第一位。相对有限的诉讼资源和日益增长的诉讼案件之间的矛盾己经成为我国诉讼制度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在诉讼中,审判是一个严格按照程序以发现事实为目的的过程,为了查明事实,不惜耗费巨大的司法资源。一个争议很小的案子可能为了庭审、调查证据不仅当事人耗资巨大,而且对比司法资源的耗费,一方当事人胜诉所获得的实体利益意义甚微。频繁的启动诉讼机制将会导致司法资源的紧张和浪费。

(四)劳动争议诉讼的主流化

劳动争议的司法解决应当是当事人的最后选择,诉讼渠道应对于整个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应该仅起补充作用,不能成为主要渠道。但是我国的情况却刚好相反,诉讼成为了劳动争议的主要解决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劳动争议仲裁的非终局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除小额度的争议和基准性争议有条件地适用一裁终局外,人部分劳动争议还是适用非终局性裁决。一旦当事人不服仲裁而提讼时,劳动仲裁裁决对当事人双方就失去了效力。而法院对仲裁裁决的撤销,是司法对仲裁活动和仲裁人最致命的否定。其次,劳动争议诉讼的显性成本较低。我国大量的劳动争议涌向靠后的处理程序,案件得不到合理分流,其中一个很大原因在于我国争议处理程序的成本杠杆失灵,甚至成为一种缠诉的激励。①再次,当事人理性维权意识相对欠缺也造成了诉讼的增多。法律知识的匮乏,往往导致劳动者非理性维权,如漫天要价、跟风诉讼。劳动者难以理性对待诉讼结果,往往以其是否胜诉作为衡量司法公正与否的唯一标准,不能正视自己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过错行为,也不考虑司法运行中的客观事由。

二、我国劳动争议诉讼制度之完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目前劳动争议纠纷解决机制即"一裁两审"及"有限终局"的格局下,我国的劳动争议诉讼己经暴露出诸多弊病。笔者认为,克服目前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的上述诸多弊病,应对目前的法律框架、司法现状进行立体的改革。具体建议如下:

(一)协调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关系

第一,确立"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制。参照商事案件的争端解决模式,建立"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劳动争议案件争端解决模式,是目前学界与实务界较为普遍的呼声。

所谓双轨制,是指在劳动争议的处理中仲裁体制与法院体制可以并行,甚至可以交叉,仲裁与法院均具有对案件的终局权,二者由相对独立机构,适用不同的程序进行裁决,结果均是终局的。而且,程序的选择权完全由当事人自己作出,即实行完全意义上的意思自治裁审分离。虽然"裁审分离,各自终局"双轨制的处理模式涉嫌法院对涉及重大法益的劳动纠纷管辖权的放任,但却可以起到分流案件,充分发挥劳动仲裁与劳动诉讼制度的职能,不仅能够提高处理案件的质量与效率、降低当事人的成本,而且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保护当事人的诉权,使当事人双方特别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高效的保护。

第二,统一案件的处理尺度。造成目前劳动争议案件大幅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是仲裁与诉讼的裁判标准不一,当事人服裁服判率极低,因此统一裁判尺度,不仅是解决协调仲裁与诉讼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解决司法实务中案件居高不下,司法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课题。统一案件处理尺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争议处理机制的整体效益,最大可能地降低当事人的诉累,有利于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司法公正。还可以增强当事人对其诉讼结果的合理预期,引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规范自身行为,进而达到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作用。

(二)设立专门劳动争议诉讼审判机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全国劳动争议案件的年收案量呈大幅度增长态势。如此多的案件使法院负担己达极限。就目前现状而言,设立独立劳动法庭还很难实现。因为,从德国的劳动法院处理程序、英国的劳工法庭程序可以看出,设立独立劳动法院模式需要构建特殊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的立法,而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一直沿用普通民事诉讼程序,按照我国立法法的要求,设立独立劳动法院就必须修改民事诉讼基本法。但全国人大并无构建特殊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的立法计划。因此虽然独立劳动法院模式较有优势,但在短期内是无法完成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的,即使我国要采用独立劳动法院模式,也只能是一个远期目标了。在普通法院内部设立与其他审判庭拥有平等的地位的专门劳动法庭,较符合我国现实的国情。

(三)改革当前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首先,可以建立小额诉讼程序与速裁法庭。小额诉讼程序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也是西方国家面临案件突然剧增,司法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小额诉讼所解决的事件限于一定金额以下或轻微事件。我国目前可以在普通法院设立独立的劳动争议法庭,而在独立的劳动争议法庭处理案件上,进一步进行繁简分流,对于其中案件事实清楚,标的额较小,争议不大的案件适用小额诉讼程序进行裁判。而在小额诉讼程序的设置上,可以参考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成熟经验,化繁为简,实行独任制、口头、快速立案、速裁机制、限制律师、限制上诉等制度进行完善。

其次,可在劳动争议诉讼中适用简易程序。美国著名政治家杰斐逊认为"迟到的公正不是公正",这充分说明了程序效益的重要性。诉讼程序太复杂、时间太长,一直是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饱受垢病的主要原因。目前在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程序完全适用的是民事审判程序。并且,目前所有的劳动争议诉讼必须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不适用简易程序。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诉讼程序即有违劳动争议处理及时、灵活和便捷的原则,又不利于保护公共利益。面对日益增多的劳动争议案件,对一些案情简单、争议标的额较小的劳动争议案件,可适用劳动争议诉讼简易程序,这样既能促进劳动争议诉讼的快速解决,也能有效维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争议纠纷的特殊性要求案件及时快捷处理,在不损及实体公正的前提下,在劳动争议诉讼程序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并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能促进劳动争议诉讼的迅速有效解决,提高司法效益。

劳动争议诉讼是解决劳动争议纠纷的最终司法屏障,它发挥了其他劳动争议处理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劳动争议诉讼的质量和效率。要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诉讼的作用,首要问题就是完善劳动争议诉讼制度本身。建立和完善公正、公开、效率的劳动争议诉讼解决机制对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的构建存在重大意义。

注释:

①董保华、张宪民、郭文龙、周开畅:《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问题与思考》,《工会理论研究》2006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董保华,张宪民,郭文龙,周开畅.《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问题与思考》[J].《工会理论研究》2006年第6期.

[3]谢增毅.《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理念、制度与挑战》[J] .《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

[4]郑尚元.《劳动争议审件审判制度比较与分析》[J] .《法律适用》2005年第3期.

作者简介:张玉,女,1988年1月出生,上海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学生。

上一篇:论特别保障措施问题在DSU机制下的解决 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略读课)“四环节”课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