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捐献大聚焦

时间:2022-08-29 03:19:44

本刊阐释

生命的延续

说到遗体捐献更多的是与死亡相联系,因其触及到传统观念的深层,实行起来困难重重,但其社会价值却是众所周知的。本刊对此作了全方位报道,以期能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这一关系人类生命延续的社会现象。

捐献个体的器官或遗体是个体生命的一种延续方式,这种延续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作为受体的人在移植器官后生命得以延续,挽救了受体的生命;二是作为捐献者的生命在受体身上继续存在,延长了捐献者的生命;第三个方面是捐献者的精神、观念在全社会的延续,使本来平凡的生命体力量得到放大;第四个方面是将遗体捐献给科研机构后,科研人员能更好地做研究工作,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减少过早衰老和疾病对生命造成的侵害。就此看来,遗体捐献却使人类群体的生命得到延续,本质上满足了人类共同的心愿。然而,现实中人们并非如此认识。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遗体捐献的事例:

媒体链接

No.1.兰州晚报:一死刑犯志愿捐献身体器官

2000年5月9日,张拜平与同伙将两名“夏利”车司机骗至甘肃境内316国道北距甘谷县龙王庙口附近,杀死两名司机并抢得现金90元后潜逃。破案后,两人被判处死刑。张拜平在羁押期间写下忏悔书,志愿将全部器官捐献出来,其器官已由甘肃省人民医院对其他患者进行了移植。

No.2.大众网:13岁少女捐出遗体

2001年12月16日晚,小周越在乐陵市人民医院停止了呼吸,她平静地离开了自己喜欢的世界。医生说,小周越是因为癌细胞侵入颅脑,无钱医治导致呼吸衰竭才最终死亡的。小周越生前有个最大的愿望,就是死后将遗体捐献给国家。今天上午12时,山东大学遗体捐献接受中心的负责人赶到乐陵,接受了遗体捐献,周越的遗体将用于科学研究。

No.3.兰州晚报:退休法官劝谏死囚捐献遗体

1999年10月,退休后的原安徽省天长市人民法院法官冯春余老人就曾立下遗嘱志愿捐献遗体。

自2000年5月以来,他还向全国各地的死囚发出劝捐信100多封,迄今仅有一位因杀死大学女友而被处以死刑的陈海峰回应,同意捐献遗体。

No.4.大洋网:100元拦住遗体捐献义举

武汉市2000年3月开始受理遗体捐献以来,共有347人登记申请,仅有66人办理了公证手续,其余200余人中,有的人是因交不起或不愿交公证费而作罢。

2001年8月6日,患有晚期直肠癌的曹仲秋,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办理遗体捐赠手续,但因交不起100元的遗体捐献公证费无功而返。

No.5.扬子晚报:父母义捐爱女器官

2001年2月24日,南京鼓楼医院一名年仅25岁的药剂师于璐因车祸不幸离世,其父母为让爱女能继续为社会做贡献,毅然将女儿的角膜、肾脏、肝脏捐献给他人,其角膜和肝脏已在该院完成移植。

No.6.人民网:上海出台我国首部遗体捐献法规

日前,《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已经过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遗体捐献的地方法规。

捐献条例规定,遗体捐献遵循自愿、无偿原则,严格规范遗体利用的范围,即无偿用于医学教学、医学研究、临床解剖以及器官移植。

新的条例推行后,上海市各区县的13个红十字会将成为遗体接受站点,并实行信息的全市联网,方便市民的就近登记。

据悉,条例已于2001年3月1日正式施行。

No.7.中新网:中国首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在上海落成

全国第一个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今天在上海青浦福寿园墓区落成。2米高的纪念碑形似3本打开的书,上面已镌刻有2180人的姓名,他们都是上海市已经实现捐献遗体遗愿的志愿者。

纪念碑上写道:“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更加宝贵。”

个案透析

在众多的遗体捐献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身患绝症或遭遇车祸,更有一些人是死刑犯,因他们的生命将过早结束,多少有些不舍才想到生命的可贵,捐献遗体也算是一种安慰。真正经过深思熟虑捐献遗体的并不多,记者在采访了几位兰州市遗体捐献志愿者后发现,遗体捐献却不是心血来潮,听听他们的故事,你一定会找到他们作出决定的原因。

兰州首例遗体捐献者陈树峰的快乐人生

“人活着太累,人活着太苦”,“人生来就是经受磨难的”,这是多数人的人生态度。然而,在陈树峰的眼里,任何困难都可以变成快乐。在她的快乐人生中,多少人心中始终打着个结的遗体捐献,也仅仅成为一桩不足道的小事,一个最后的心愿而已。

(一)奉养两位非亲生母亲

陈树峰出生在风景秀丽的广西桂林,和桂林的山水一样,小时候的陈树峰是一个讨人喜爱的小女孩,尤其是她的奶妈,对陈树峰更是视作心头肉。也许是上帝注定要给快乐的人搭配给比常人多的苦难。1943年,战火纷飞的年代,奶妈悄悄抱起陈树峰,离开了桂林,徒步向她的老家安徽凤阳走去。奶妈太喜欢这个孩子了,她从陈家偷走这个孩子,她要让这个可爱的小女孩永远唤自己“妈妈”。艰苦跋涉了四个多月,奶妈带着孩子到了老家,可换来的却是多数人的不解:“抱个男孩还可以养老,千辛万苦抱回来个女孩,有什么用啊!”

奶妈丝毫没有因此而动摇,她爱这个孩子,这是她抱养陈树峰的惟一理由。在战乱期间,她历尽艰辛,将陈树峰抚养到18岁。1958年,陈树峰来到甘肃省兰州女子师范学校学习幼教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兰州市某小学。有了收入的陈树峰此时没有忘记奶妈,她要报答奶妈的养育之恩。在每月38元的工资中,陈树峰每月都要拿出三分之一的工资给奶妈。在此后的近三十年中,无论生活有多么困难,陈树峰从来没有停止过给奶妈寄钱。1987年的一天,陈树峰正在为第二天的优秀课评选作准备,突然接到奶妈病逝的消息,陈树峰悲痛万分,可优秀课评选是代表学校参加的,不能不去啊!于是,她匆匆赶到邮局寄去100元丧葬费,并委托兄妹们办好丧事,自己留在兰州备课。就这样,陈树峰送走了第一位非亲生母亲。

陈树峰的婚姻生活更加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安徽凤阳人,家中排行第二。在陈树峰生下一男一女后,终因感情不合于1976年离异。陈树峰带着女儿在兰州艰苦度日。后经人介绍,认识了后来相伴一生的丈夫詹艺华。詹艺华是工程师,任兰州公交总公司基建处处长。陈树峰的生活从此有了新的色彩,可此时,前夫在与第二个妻子离异后又重新找上陈树峰,坚持要与陈树峰复婚,并想尽一切办法破坏陈树峰与詹艺华的关系。陈树峰十分生气,面对死缠着她的前夫,她决定将其告上法庭。可年仅七岁的女儿却说:“爸爸不能坐牢,爸爸坐牢了,我奶奶就没人管了。”陈树峰的心软了,她搬了家。前夫找不到陈树峰,就回凤阳去了,在凤阳又开始了第三次婚姻,可新娘却把婆婆视作眼中钉,容不得老人,婆婆只好离开家去了南京。

陈树峰与詹艺华结婚后,生活的幸福美满,曾经由法院判给前夫的儿子也回到了自己身边。陈树峰想到以前的婆婆对自己不错,就让儿子回安徽看奶奶,可安徽哪里有奶奶的影子,儿子到处寻找奶奶,碰到奶奶在长江边捡垃圾度日。听到84岁的老人生活得这样凄苦,陈树峰的心如刀绞。经过与丈夫的商议,陈树峰决定让儿子接回奶奶,并在兰州为老人找了一间房子,将老人安置在自己身边,奉养起第二位非亲生母亲。4年后,老人重病在床,陈树峰不得已将老人送回安徽。前夫却冷冷地对老人说:“你在兰州生活的很好,回来干什么?”母亲的病情丝毫没有引起他和大哥的注意,相反地,戴在老人手上的戒指却成了两个儿子竞争的目标。他们哪里知道,这戒指是陈树峰送给老人的。老人逝世后,前夫从老人手上取走戒指,又是陈树峰寄去1000元丧葬费将老人安葬。

(二)义务辅导残疾儿童

在陈树峰家所在的兰州市七里河区,有一家人父亲是哑巴,母亲半哑,儿子李鑫也先天性发音障碍。全家人仅靠爷爷当司机的微薄收入度日,生活十分拮据,孩子上学更是十分困难。陈树峰得知此事后,来到李鑫家,征得孩子家长的同意,带着孩子跑了好几个学校,都因孩子半残疾而无人收容。陈树峰四处托人,才将孩子安置到兰工坪小学上学。每逢周末,李鑫便来到陈树峰家中,陈树峰为其辅导语文、数学,帮孩子校正发音,教孩子画画。陈老师成了孩子生活中最大的依靠。

无论刮风下雨,陈树峰从未间断过给孩子辅导。李鑫用最真挚的语言,把一个个发生在他和陈老师间的小故事写成作文,经常发表在报纸上。许多老师听说后,都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辅导一个残疾儿童,每小时一二十元还不一定有人干,陈树峰会义务辅导四年?李鑫是个勤奋的孩子,在陈树峰的精心辅导下,发音已明显好转,学习成绩也一直是优良。而且在全国各种小学生书画大赛中获奖四次,看到孩子获奖的证书,最高兴的是陈树峰,她把这些荣誉当成自己劳动的果实。

陈树峰的一生中,想别人总是多于想自己,也许这便是他快乐人生的原因。她曾任兰州市七里河区第二、三届政协委员,第九届兰州市政协委员,民盟兰州市常委等职。你看到的永远是她忙碌的身影。1991年,由于老伴詹艺华得了偏瘫,卧病在床,陈树峰不得不提前退休照顾老伴。可退休后的她,并没有就此闲下来。她帮助别人办起了六家幼儿园,为他们筹备硬件、招聘教师、代课,六个幼儿园几乎是她一手操办起来的。另外,她还办了一个美术班,每个人每周只收5元钱的笔墨、纸张费,在别人看来这无疑是贴本买卖。可陈树峰根本没有考虑过赚钱,孩子们有出息,她就快乐,快乐是钱买不回来的。她的美术班中,共荣获各类少儿美术比赛银奖一个,铜奖两个,优秀奖三个。陈树峰还参加了老年大学,学画画、搞展览、收集黄河石、剪纸、摄影,她是越老越忙,越老越快乐。最有趣的是陈树峰别出心裁,找来旧窗帘,用自己的一双巧手缝制出数十套我国各民族的服装,供老年大学跳舞用。穿上自己亲制的衣服,陈树峰在花丛中手舞足蹈,乐开了花。

陈树峰的生活虽不富裕,可扶贫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她用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实践着扶贫行动。从2000年至2002年间,陈树峰先是捐自己家的衣物,后来,她又找亲朋好友挨家挨户收旧衣服扶贫,事后再带上礼品感谢别人。三年间共收集数千件衣物,她又亲自将这些衣服送到甘肃榆中、安徽凤阳等地区的贫困村民手中。

陈树峰还收集一些有关人体健康的资料,如预防高血压等老年常见疾病的详细资料,将其整理出来,复印之后分发给老人。连医院的一些医生也赞叹陈树峰的资料详实。陈树峰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快乐,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人。

(三)移风易俗,捐献遗体

谈到遗体捐献,陈树峰显得十分的平静。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陈树峰经常读报。她早就从报纸中了解到有关遗体捐献的事例,这与老人的心一拍即合。大办丧事搞的四邻不安,亲戚朋友受累,造成财力、精力的浪费,老人早就深恶痛绝。再加上土葬大量占用土地面积,每年全国约有一百多万亩土地被占用,用去70多亿殡葬费,老人更是心寒。

在经过与老伴的商议后,老两口早在1994年就决定捐献遗体。然而,兰州市尚未有遗体捐献的先例,老两口的捐献行动遇到了重重困难。首先是找接收单位,由于詹艺华重病在床,办手续的事全落在陈树峰一个人肩上,在跑了兰州市数十家医院后,陆军总院总算答应接受捐献。然而困难还在后面,接下来是遗体捐献的公证书。3月份,陈树峰找到卫生局、红十字会等单位,都因没有先例而被拒绝。陈树峰又找到兰州市公证处,公证处的答复是一样的。在七里河区公证处时,恰逢一位主任从北京开会回来,知道一些遗体捐献方面的事,主任亲自找人为陈树峰夫妇公证,仅收了50元公证费。陈树峰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和所有的遗体捐献者一样,陈树峰也同样遇到了来自子女及亲友的巨大压力,儿女们始终认为,父母的做法置他们于不孝,就算是自己想通了,可别人又会怎么看呢?但陈树峰咬定已作出公证,无法悔改。几次劝说父母不成,儿女们只好暂时作罢,等过一段时间事情平静下来后再想办法。

然而此时,詹艺华的病情更严重了。1999年8月25日上午,陈树峰在家接待了两位前来探望丈夫的同学,送两位同学出门时,陈树峰留着门,怕万一门锁了,老伴不能给自己开门。回来后,她赶忙去看丈夫,此时丈夫已停止了呼吸,老人已永远地离去了。陈树峰急忙拨打120求救,但已是无济于事。通知了陆军总院后,医院仅仅派来两个人来接遗体,一个50多岁的老司机,一个年轻的女护士。此时陈树峰已心中有气,自己近60岁了,医院只派来一老一少,这人怎么抬上车?可想到这是已经决定的事,强忍着悲愤找来居委会主任。主任安排了两个年轻人将詹艺华的遗体抬上了车。到医院后,陈树峰才给子女们拨打了电话。儿女亲戚们赶到医院,他们要作最后一次劝说老人的努力。劝说不成后,儿子强行要将父亲的遗体带回去火化,陈树峰坚持不肯,她手握死亡证明给儿子说:“死亡证明在我手里,你将遗体运走也没人敢火化。”一直到下午五点钟,事情才平息下来,陈树峰一行人留下孤零零的遗体回到了家。没有追悼会,没有遗体告别仪式,更没有亲友吊唁,一切在平静中度过,只有门口的一副白色挽联告知人们老人已经离世,那上面写着八个大字:“移风易俗,捐献遗体”。

事情过后三个多月,陈树峰仍未得到医院的任何消息,老人找到医院,想为自己送来的人讨一个说法,医院才交给了老人一纸捐献证书。陈树峰动怒了,她无法理解医院的冷漠态度,不论怎么说,她送去的是一个人的遗体,医院的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她的尊严。再三考虑后,陈树峰又一次找到公证处,把自己的遗体接受单位换成了兰州医学院。兰州市首例遗体捐献就这样在困难重重中完成了。

老人最后告诉我们,她惟一的遗愿是:将遗体装上灵车,在车上挂上遗照,贴上“移风易俗,捐献遗体”的挽联,让车子在市区街道游行一圈。她要让更多人加入到捐献遗体的行列中。

(四)组织遗体捐献志愿者协会

完成了老伴的遗体捐献工作,陈树峰并没有满足,她要发动更多的人参加这一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树峰得知甘肃省社科联主席牛酒泉决定捐献遗体,于是亲自找到牛酒泉,两人很快聊到了一块。16岁就参军的牛酒泉有过30年的军营生活,作为一名老党员,牛酒泉为自己写下这样的人生格言:“活着作贡献,死后再奉献;生前曾救人,死后再献身。”他与妻子救助了六名失学儿童,遗体捐献更是他早有的愿望。在与陈树峰的交谈后,他们决定成立遗体捐献志愿者协会,发动更多的人捐献遗体。

如今,这个协会已有22名会员,其中年龄最小的仅有22岁。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想法,发动周围的人捐献遗体,宣传遗体捐献,把遗体捐献活动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陈树峰和牛酒泉自然是这个小团体中最活跃的人,在他们的倡导下,兰州市又有四人做出了遗体捐献的公证。

边看边说

遗体捐献,缘何这么难?

遗体捐献在中国还是件新鲜事,近几年来,全国虽有上万例捐献遗体及器官的事,但对一个人口约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国来说实不为多,对于科研和医疗所需的遗体及器官来说更是杯水车薪。遗体捐献却并不是个新鲜词,早在上个世纪中期,我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就曾提出过,但应者寥寥,直到近几年才有人行动,说起来遗体捐献还是太难!

遗体捐献究竟难在何处?一是改变观念难;二是捐献行动难。

观念的事,是又玄又实。玄在一念之间,实在根深蒂固。也许你会一时激动,冒出个遗体捐献的想法,可细思量起来,还是会觉得百般不妥,心里的结一个套一个,激动的心也会慢慢凉下来,作怪的就是观念,这些打了数千年的结,是一辈辈紧紧相连的。若要解一处,其它各处必会带动起来,这里我们就来数一数挡着遗体捐献的“结”。

中国人讲“入土为安”,这是中国传统的殡葬观念。对人体的敬畏和有灵说,是这一观念成型的主要原因。在中国,大多数人不信仰宗教,受宗教的影响不深,然而却很少有人能走出对灵魂的信仰。既然人是有灵魂的,肉体是灵魂的栖息地,保护肉体便是十分重要的。“死无葬身之地”是十分恶毒的了,在中国古代酷刑中,最多的便是对人体的分割、毁坏,诸如火刑、腰斩、五马分尸之类,留条全尸是莫大的恩惠了。人们总是想人死之后自己的灵魂会紧紧守候着肉体,入土是在另一世安家,入土后那飘乎不定的灵魂才得以安宁。死后尸体能安然入土,恐怕是许多人的心愿了,至于送去让别人解剖、研究,离这样的心愿实在是相去甚远了。

对于传统殡葬观念的第一次挑战来自于火葬。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不久,主席就曾召集一百多位中央委员,作出死后遗体火葬的决定,并率先在志愿书上签了名。这在中国人的心中,多少有些震动,这样的“灰飞烟灭”离遗体捐献近了许多。当邓小平立下遗嘱捐献自己的眼角膜时,中国的老百姓开始动摇了。但死后能否安宁仍让许多人惴惴不安。

然而,安宁却是活人的安宁,于死人是没多大关系了。中国人的精神中以忠、孝、义为主。恪守孝道是无可非议的。作为遗体捐献者的儿女,又怎肯眼看父母的身体受他人摆弄,怎肯为此而背上不孝的骂名。做子女工作,改变子女观念,是遗体捐献者的最大难题。细想起来,我们的孝似乎走入了一种误区。孝敬活人难,孝敬死人易,于是许多所谓的孝便流于对死人的孝上。大办葬礼,吹吹打打,似有一副惊天地泣鬼神的样子,确为活人挽回不少面子。拿着人民币化纸钱,借着灵堂摆阔气,私用公车壮声势。一股恶习席卷全国,子女安宁了,真正不得安宁的恐怕还真是死人呢!

转变观念,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全在一念之间。倒是行动的事,由不得自己,要全社会提供方便才可以。诸如100元公证费难住捐献者的事,听了真让人心寒。捐献者为做好事东奔西跑,主管单位、接受单位反而担心承担责任,这个理实在说不过去。近年来,“各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事屡见不鲜,可是谁敢说,遗体捐献就与自己无关。献血尚且那么难,遗体捐献更不用说,何况遗体捐献活动还没有完全法制化、程序化。美国人带着大洋彼岸的眼角膜来中国开展“光明行动”,中国的父老乡亲应多少有些汗颜了吧。可说归说,表扬归表扬,可要在自个身上试一试,终究办不到!大洋网在2001年的遗体捐献调查中仅仅有三百多人回应,应者大多表示愿意仿效,但这毕竟是在网上,在网上试一试不妨事,要是来真格的,多是避之不及。

可再难的事还是要有人做,既然是有人做成了,这“难”就是可以克服的了。且看看远在西部的兰州,遗体捐献还不照样搞得红红火火。

行动在线

上海:

上海市开展遗体捐献工作较早,从1982年开始。由市卫生局和市红十字会联合制定的暂行办法中就明确规定由市红十字会及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组成志愿捐献遗体工作委员会,负责规划、协调、管理捐献遗体的工作。红十字会兼管有关接受志愿捐献遗体的组织联系、资料综合统计、咨询和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各医学院校设立登记接受站,具体办理志愿捐献遗体的登记、接受和使用。

到目前为止,上海市申请登记捐献遗体的有8973人,已有1721人实现捐献,实现者中有年龄达104岁的清末秀才,也有2个月的婴儿,有社会知名人士,也有普通的市民。现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同志非常热心遗体捐献工作,于1998年办理了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手续。在南市区老西门街道,残疾居民李华的父母分别在1983、1984年办理捐献遗体的登记手续,并于1992、1993年分别逝世后实现了遗体捐献,李华本人也已办理捐献遗体手续;老伴已实现捐献遗体,本人也已办理捐献登记的张婆婆告诉我们,她老伴生前常说:“生前没有为国家作出多大的贡献,死后也尽最后一点力。”并特意交代子女,在自己过世后不要通知在外地的女儿和亲属。朴实的语言道出高尚的情怀,使人肃然起敬。

在制定接受志愿捐献遗体暂行办法的同时,还制定了“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工作规范(试行)”,明确规定了接受站的职责、应具备的条件、工作制度、经费的来源和使用等,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管理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遗体捐献工作的顺利开展。

南京:

南京市的遗体捐献工作始于1996年,并由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志愿捐献遗体的暂行办法,以政府文件(宁政发[1996]116号)下发执行。南京市还专门成立了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办公室,由捐献遗体的志愿人员自发组织和自筹经费,负责捐献遗体的日常接待、宣传、咨询工作,并编辑出版《志友通讯》,反映志愿捐献遗体工作情况;不定期组织志愿捐献者的集体活动;提倡在遗体捐献工作中做到“三二一”,即不搞追悼会,不送花圈,不留骨灰;献遗体,献器官;植树造林。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志愿捐献者的高风亮节和无私奉献精神,是社会的文明进步的象征。

兰州:

2001年3月14日,兰州第一家遗体捐献接受单位――兰州医学院遗体捐献接受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还计划成立捐献者遗容馆,供该院新生瞻仰。

遗体捐献程序:(本程序依据兰州医学院遗体捐献办公室的报告)

1.自然人立遗嘱。

2.自然人单位或街道办事处证明(以备公证机关用)。

3.接受单位接受函,填写《无偿捐献遗体申请表》,一式两份。

4.寻找委托执行人(配偶、子女、亲属或朋友)。

5.遗嘱公证书(在自然人所在地的公证部门办理)。

6.将公证书的副本交接受单位,以便日后执行。

兰州医学院遗体接受中心联系人:刘锐明电话:0931―8289528

困难和问题

㈠我国现行死亡定义标准,不利于器官移植工作的开展。

目前,国内对死亡的界定还采用传统上的定义标准,即以心跳呼吸不可逆性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准。在这个阶段要实现器官捐献用于移植的可能性极小,遗体只能供医学解剖或教学,这对一些急需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来说生存的希望非常渺茫。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已实行脑死亡法,即确定不仅呼吸和心跳不可逆性停止的是死人,包括脑干功能在内的所有脑功能不可逆性停止的人也是死人。因为脑死亡时间通常早于心跳呼吸死亡时间,实行脑死亡法,可以及时得到可以利用的脏器,拯救濒危患者。也就是说,不制订脑死亡标准,器官移植工作(除角膜外)很难开展。目前我国正在考虑脑死亡法的立法问题。

㈡登记接受站基本上都是医学院校的解剖教研室,既是教学科研单位,又承担着登记、接受遗体的责任,存在人员少、工作量大、经费不足、场地有限、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影响了遗体捐献工作的开展。

㈢部分单位或部门支持配合不够。

如南京市原定划出一块园林用地修建志愿捐献遗体的纪念林,树立共用的纪念碑,但到目前为止,园址尚未确定。

㈣遗体捐献人辞世后,捐献执行人不予执行时尚无良好的解决办法。

目前上海市正进行立法准备工作,拟通过立法体现政府对遗体捐献工作的支持,保障捐献人能够按照自己生前的意愿进行遗体捐献,严禁遗体或器官的买卖和规定各有关方面的职责。如殡葬管理部门对使用完毕的遗体火化计费给予一定的优惠;新闻单位和网络加强公益性的宣传;遗体登记接受站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等。(责编 江有汜)

上一篇:短信息 第8期 下一篇:十佳食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