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礼貌视域下的“老师”称谓

时间:2022-08-29 03:00:09

刍议礼貌视域下的“老师”称谓

老师”是一个悠久的、神圣的、崇高的敬称。和天地君亲一起,作为人们尊敬,供奉的对象。“老师”成为现在流行敬称绝非偶然,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基于礼貌的视角,探讨敬称“老师”的成因、礼貌准则以及英汉称呼中的差异。

老师 敬称 礼貌

人际称谓语是语言交际的“先导语”。称谓语反映交际对象在社会网络系统中的特殊位置或者反映其一种社会角色。“老师”是一个悠久的、神圣的、尊敬的称呼语。自古至今,“师傅”、“师资”、“西席”、“博士”、“先生”、“教授”、“老师”等是对知识、品德高尚的人的尊称,在这些尊称中唯独“老师”流传下来,沿用至今,成为各行业人们青睐的敬称,绝非偶然。现代汉语(1996:1683)中的“尊称”的第一个解释,就是“尊敬地称呼”,并举例“尊称他为老师”加以说明。“老师”是敬称的最好佐证。敬称是礼貌语言的一个部分。现代汉语(1996:772)“礼貌”的解释为,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礼貌语言具有规约性特征,敬语是礼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老师称谓的历史演变

荀子・致式篇“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老师”中的“老”最早是年老、年长的意思,自司马迁称赞荀卿“最为老师”以来,给“老师”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老”字除了年高以外,也意味着德高。汉代杨雄说:“师哉!师哉!桐子之命。”“师之贵,知大知也。”杨雄在《法言・学行》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属于特殊的敬称。“老师”本来只用于学校,现在已被泛化,与教师职业无关的人也可以被尊称为教师。

如果老师本身同时拥有“校长”、“教授”、博导、“博士”等角色时,就可以有多种称呼,这是称呼采用就高不就低原则或者合适原则,称呼“张校长”、“张院长”(但很少称呼张副院长、张组长)、“李教授”(很少有人称呼李讲师、王助教)、“王博士”(现在已有人称呼姓+博士,但没人称呼某某硕士,某某学士)但很少有称呼“张博导”、“李博导的”的。在可以有多种称谓使用的情况下,说者选择其中一个称呼,主要是遵循了礼貌原则,从称呼上的得体与礼貌给双方带来心理愉悦的同时,也有利于交际成功。“老师”是在多种称呼选择中适应范围最广的敬称。

有学者(王娥2005)专门撰文研究“老师”称谓。“老师”开始使用时,是两个单音词的连用,“老”意指年老辈尊,“师”指传授学术的人,老师用于指称教育者最早见于《孟子・荀卿列传》,“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荀卿最为老师。”这只是形式上的连用,“老师”还不是一个词,“老”是形容词,指年老辈尊,“师”是名词,指“精通学术、技艺的人。”“老师”还没形成专门的称谓。“老师”作为特殊概念的专门称谓源于对僧侣的尊称,起始于唐代,“老师”称谓在口语佛经中使用频率极高。在“师”前加表敬的构词成分“老”。“老师”已经成为有特殊概念的称谓词了。如唐王建《寻李山人不遇》诗,“从头石上留名去,独向南峰问老师。”王娥、杨清(2005)指出五代时期“老师”被引申为对传授手工技艺者的尊称,到了近代“老师”是对教师的尊称,和现在的用法相同,明清时代,“老师”也指“座主”、“学官”,但在进入现代汉语“老师”一词只有尊称教师的用法留下来沿用至今。“老师”这一称谓以其特有的表尊敬义而获得了普遍的应用。称呼“老师”自然透射出听话者的文化、修养、博学、品德等方面是可以效仿的榜样。现代汉语词典(1996:760)中把“老师”解释为,“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我国尊师传统由来已久,“天地君亲师”的文化体系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规范,早已渗透于中国人的言行举止之中。

二、“老师”的语用阐释

1.遵守敬称原则

许慎对“师”的解释为两千五百人为师(说文解字,2003:163)。引申为总人表率,率领众人的师长。“师”前冠之以“老”不是表示年纪,而是一种敬称,从郑玄注《周礼・地官》乡老说,“老,尊敬也”可见一斑。

敬称是称呼的一个部分。我们这里所说的敬称也是敬语的一个部分。诸铜镐(2004)认为敬语就是说话者向交际对象(比自己年龄大,或比自己辈分高,或比自己地位高的,或尊贵的客人)表示尊敬的语言。尊称和礼貌的关系是相对的。尊称是礼貌的。按社会称谓如有一个人叫李芬瑛的人是教授,博导,院长等多种,就可能会有李教授、李老师、李院长甚至有李先生,李女士等社会称谓,应该都是尊称,但是如果没有前知信息(教授、院长、博导),最保险、最安全的敬称则是一声“老师”。“老师”展现出了双方的关系定位为师生、双方地位有等差,一个师、一个是生,一个是“知大知者也”、一个是求知者……这些都足以说明“老师”是最佳的适合各种场合的尊敬,既有敬意又有礼貌,避免称呼失误造成的难堪或不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老师”这个称谓语以示说话者的内在追求进步求知的心态,又对听话者表示尊敬不失礼貌。现在不仅仅是在校园“老师”是尊称,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正式的非正式的场合,都可以听到尊称“老师”的声音。在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时代,一声称呼“老师”已经超越了称呼的含义,增添的是敬重对方,自我谦虚的文化因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的第一人老师是父母”,把社会称谓语“老师”提升到了亲属称谓之列,并且抬升于长辈之列。“老师”中的敬意和礼貌因素不言而喻。

“老师”成为今天各个行业人们热衷于使用的敬语,在教育界、文艺界、新闻界、出版界、医学界、影视界等多种行业热衷于“老师”的称呼,不同领域的人交际互称“老师”。甚至在无可选择称谓时,“老师”是首选的礼貌敬称语。“老师”已正在向更广阔的范围延伸,有流行于大众敬语称谓之趋势。不论男女,不分长幼,不分内外,更没有正负(如有正教授、副教授,正院长、副院长,而没有正老师、副老师)之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用来称呼在品德学问上值得学习的人。在交际中称谓“老师”显得出尊重、礼貌、亲切、文雅,缩短交际双方的距离感。如今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对邀请的嘉宾称呼“老师”的比较多,即便嘉宾是名医、是明星等“老师”的称呼不绝于耳。无论是何种场合称呼“老师”,我们认为是遵守礼貌原则的敬称。敬称与礼貌总是相辅相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文化的礼貌起源于古代的礼制,“礼”的基本精神内涵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尽管“礼”所涵盖的内容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发生变化,但是“礼”在今天依然制约着人们的言语行为规范,称呼语依然体现着上下有别、上尊下卑的“礼”的特征。

2.遵守礼貌原则

敬称“老师”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在实施敬称“老师”时遵循的是礼貌原则。杨娥(2005)在研究中认为,“老师”具有泛化的特征,同时也认为“老师”不像“老板”那样流俗,又不像“先生”“同志”那样拘谨,颇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尊敬与抬升对方的礼貌信息是人们选择“老师”称呼的一大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幼对长要讲究尊,对别人敬,对自己要自谦。

(1)贬己尊人

贬己尊人原则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的礼貌现象,顾曰国先生(1992)研究指出,除了东南亚中国文化圈外,欧洲文化中没有贬己尊人现象。

“老师”称谓既体现了等差性又不失情感性,一方面抬高对方的地位,降低自己的地位这种等差性拉开了双方的距离,而双方的师生关系拉近了双方的心理情感距离,这是矛盾统一体的辩证性。“老师”作为尊称早已深入人心,“天地君亲师”把“老师”列为至高的尊崇地位。“师”是一种尊称,如春秋《尚书》中,“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与天、地、君并称。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一直是尊称的代名词。《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称呼“老师”遵守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符合中国文化特色。

(2)赞誉准则

“老师”本身是一个褒义词,“尊称为传授知识、技术的人”(现汉1996:760)。因此“老师”本义就意味着赞誉对方的文化与品德。“老师”具有明显的感彩的称呼,“老师”积淀了深厚的中国文化,“老师”和“律师”、“技师”、“工程师”、“医师”中的“师”有着很大的区别。“老师”重在“师”,“师”是词根,而其他几个中“师”是词缀。“老师”可以简称为“师”。“老师”称谓表达出对教师的敬仰和尊重,也是一种社会期望。拥有“老师”的称呼则是一种赞誉的称呼。“老师”是一个尊贵的称呼,“一字之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使得“老师”称谓与称赞对方的人品、学识和能力等联系起来。吻合Leech的礼貌原则的赞誉准则,即最大限度地赞誉对方。

3.“老师”敬称的流行

“老师”成为流行敬称语应该是基于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深刻影响。有学者(王娥,2005)认为是源于语言自身的缺陷,称谓中“无呼可称”的现象,如“先生”的时代局限性,“教授”称呼时的顾虑性,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职称,或者对方是副教授,叫“教授”有时听话者会觉得是在讽刺,不合时宜。有的称呼“老板”简化师生关系为雇佣关系,冲淡了尊“师”的作用。再者,“教授”只能凸显出教师一方的职称,而弱化了师、生的等级关系,不能明确说话者的角色或身份,而“老师”内涵的丰富,显示等级的区别,“老师”字面意思本身就抬高了对方的身份、地位、品德、学识,自然定位说话者为学生的角色,这种敬称吻合中国的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除此之外,“老师”的流行也说明了社会的发展,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进步在称呼语上的反映,某一称呼语的广泛流行折射出一种语言文化。尽管“老师”也可以被称为“教授”、“先生”等多种不同的称呼,但相比来说“老师”称呼起来更得体,既表现出礼貌,又不失尊敬,并且还有亲和力和亲切感。“老师”原是宋元时代对地方小学的称谓,后专指学生对老师的尊称,一直沿用至今。“老师”本身既包含了对听者知识的尊重和人格的尊敬,还折射出对方身上所蕴含的“经师”与“人师”的崇高美德。

中国是礼仪之邦,“非礼勿言”,其他称呼的冒险性在“老师”身上具有包容性。对熟人、陌生人;对不同职业的人称呼老师都是体现出一种尊敬和礼貌。

三、英汉称呼老师的差异

在汉语里“老师”是一种职业,也是敬语中的一种称呼语,如“老师好!”而在英语中,teacher只是职业名称,不可以用作称呼语,如“Good moning,teacher”是中国式的英语。英美人在称呼上注重双方的亲近,英国教授一旦与他的学生相识,就要学生用教名称呼他,以示亲近,而中国则注重敬意,保持距离或等级差别。因此,在英美语言中更是很难见到向其他行业或路人称呼“老师”的例子。而在汉语不仅可以称呼“老师”,而且“老师”还是受欢迎的尊称。

敬称“老师”使双方处于亲切又有自然的等差关系,教育与被教育的信息,“老师”成为一种普遍的敬称已有可能。即使对大学教授多数人倾向于称呼自己“老师”,我们访谈的8人中,除了一人认为应该叫“教授”,其他都倾向于称呼“老师”,因为教授只是一个职称。我们经常说我的老师是谁,而不说我的教授是谁。朱燕(2009)在对大学校园中“老师”称呼的社会性调查结果表明,对于任课教师,无论是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称呼“姓+老师”“学科+老师”“老师”的学生分别占99.1%和80.5%,对非任课教师称呼为“姓+老师”“学科+老师”“老师”的学生比例占94.1%。英美社会交往中的相互称呼似乎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不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越来越愿意直呼其名,甚至是家庭中子女对其父母也都愿直接用他们的名字。这对不同文化的人们,尤其是对讲究礼貌或礼仪的中国人来讲简直不可思议。英语中注重“对等性”礼貌,汉语中注重“尊重性”礼貌。中国也有倾向于官衔称呼的习惯,周杏英在《中美称谓的比较研究》中指出,57%的美国人称呼上司时直呼其名,而中国78.3%的用官衔称呼。英语中职衔称呼非常有限。对他们来说,职衔称呼只限于工作场合。

英美语言中可以直接称呼老师的名字,这在中国是极其不礼貌。英语中的敬谦语尤其是谦语远远少于汉语。但是无论何种敬谦语,都是基于礼貌的大前提。只是汉语尊崇“贬己尊人”,英语中倾向于“尊人不贬己”。

四、结语

“老师”作为一种敬称已历史悠久,不受年龄、性别、职业、地位、身份等限制可以自然地表达礼貌与尊敬。“老师”逐渐成为流行的敬称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礼”的深刻影响,体现出中国式的礼貌原则即“贬己尊人”准则,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过程在语言称呼语上的反映。英汉语言中在“老师”称呼语上存在的差异,揭示了称谓语背后的文化规律和文化差异。礼貌与尊称有关,但不是绝对关系,交际中需要考虑双方的亲属程度和情绪变化以及文化因素,才能确定尊称所表达的礼貌程度。

参考文献:

[1]陈融.英语的礼貌语言[A].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99-511.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A].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539-554.

[3]纪飞,于金燕.关于“老师”称谓的社会性考察[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43-46.

[4]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182-183.

[5]田正平,章小谦.“老师”称谓源流考[J].浙江大学学报,2007,(3):62-67.

[6]王娥,杨清.“老师”称谓的历史演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3):93-96.

[7]王文凯.《论语》和谐教育理念对“老师”的诠释[J].高等函授学报,2007,(9):34-37.

[8]徐琛.导师&“老板”变了味的师生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6,(7):48-49.

[9]徐雪梅.礼貌原则下的英汉敬谦称谓系统[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5):369-370.

[10]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1]诸铜镐.汉语韩语中敬语和表尊敬代词的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6):357-358.

[12]朱燕.大学校园中“老师”称谓的社会性调查[J].赤峰学院学报,2009,(8):191-192.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部分研究成果,证书编号:092400430112。

上一篇:高等学校生物化学教师专业情意的要素讨论与研... 下一篇:孔子的感恩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