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悖论

时间:2022-08-29 12:51:27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悖论

英国《金融时报》近期称:“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似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意外副产品之一,就像糖尿病和肥胖一样。”

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频道甚至在“新闻联播”里专辟了“大学生就业”栏目,提供了并宣示了各类网站提供的海量的大学生就业招聘信息,似乎一切都是那么乐观,但就业实际状况却与人们的良好愿望相去甚远。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及其父母开始质疑上大学的真正价值。尤其是近年来好似作为“安置”高考低分考生的高职院校,其就业趋势却呈现出与普通高校绝然不同的良性走向,不能不让人重新考虑高考的价值、应试教育的价值,以及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信誉程度。

经济放缓,专业需求失衡,就业难与就业荒并存,导致2013年就业趋紧。以天津为例,2013年,天津市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约14.1万人,其中研究生1.6万余人,本科生近7万人,高职高专科生近5.5万人。毕业生总数预计比2012年增加约1.2万人,增长9%,就业任务艰巨。从全国来看,北京、上海毕业生签约率不足三成,广东不足五成。特别是本科生与研究生数量的快速增加,给这两类毕业生带来的就业竞争压力相对更大。

据报道,天津市大部分2013届毕业生选择就业已经进入关键时期。通过走访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职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调研2013届毕业生就业的最新情况,总结了当下天津大学生就业的5大特点:①重点大学难度最大的就业主体是研究生。②本科生就业竞争程度最为激烈,一次性就业率甚至达不到一半。③高职院校就业率比较稳定。如天津职业大学2013届3501名毕业生早至寒假时一次性就业率就达99%以上。④高学历人才青睐公务员岗位以及国企和事业单位,本科生很少把民营企业作为选项,而近两年天津工大进校招聘的非国有企业却高达90%。⑤高职生就业起薪与本科生差距日益缩小。

从截至目前的就业率数字来看,高职生与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完全是两种局面,近几年高职生在就业市场日益受追捧是不争的事实。原因究竟何在呢?

不必深究就可以知道:首先,高职生的就业期盼与本科生、研究生完全不同。由于宏观政策限制,他们无法通过考试成为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因此在就业时会自知身价,降格以求,主动流向三资企业以及民企,这是这两年高职生就业数量、质量不断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高职生薪酬差距与本科生日渐缩小,他们的就业心理日趋平衡。天津职业大学毕业生平均薪酬2013年有望突破3000元;第三则是最重要的原因:高职院校早已普及、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却不以为然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等就业导向型模式,已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能力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相吻合。虽然声称“高精尖”人才的需求是本科院校的目标看似无误,但人才市场大量需求的毕竟是应用型、技术性的人才,“双元制”促进德国的战后崛起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学校升级给校长与教师带来的利益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背离,“蓝领”和“白领”的冲突,“精英化”和“大众化”的悖论,造成了人才市场的扭曲。

这就是2013年大学生就业恐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不可逆转的事实面前,高教人才使用档次整体下移了。从表面上看,这种人头的增加,标志着岗位用人标准的调整。过去被视为学术研究人才的大学生,现在介乎“白领”和“蓝领”之间,“白领”需求有限,“蓝领”也不一定青睐他们。这一事实说明了,比功利化更可怕的是无目标化。

重心的下移不一定是坏事。从国民素质看,反而可以视为一种进步和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研究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学生与家长的就业观问题,更应该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问题。这是因为,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毕竟是少数,即使研究型人才也面临着就业的挑战,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才是目前这个市场最需要的。所以,是到了学生与家长调整学历价值观,更到了本科院校俯下身来,领悟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对口、动手能力强的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真正转变自身的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的时候了。

上一篇:高等教育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 下一篇:新形势下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