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师,我想对你说

时间:2022-08-29 09:44:38

这位老师,我想对你说

一位老师上调研公开课,结果在整个课的结构安排上出现了明显的失误,不要说教研员来点评,即使像我辈这样一介普通教师都感觉这样的课堂结构不合适,他的解释却有点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说我想按照常态课的上法来,不打算因为教研员的调研而打破正常教学进程,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教研员到一线课堂进行调研,本就是为了了解一线教学实际情况,无意打破正常教学进度,如果那样反而违背了教研员调研的初衷了,这位教师考虑得也没有错,他不想造假,他想呈现给教研员一堂原汁原味的课,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平时怎么上的现在还怎么上,没有必要改变什么。这个指导思想也非常好,在“造假”成风的今天也的确非常难能可贵。

从这位老师的辩词中我感到,他混淆了两个概念,即“公开课”是什么和“常态课”是什么。在他的理念中,“常态课”是真的,只要是真的,就一定是好的,我呈现的是“常态课”,因此我的课没有什么问题。这多像有的学生考砸了,老师把他找过来和他一起分析原因,他强调的却是“老师,我这考试成绩可都是真的”,似乎只要成绩是真的,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差”,他根本没有想过还有许多“好”成绩也是真的,老师找他来谈是基于成绩都是“真”的前提下的分析,希望他的成绩能在“真”的前提下由“差”变“好”,殊不知那些成绩不真的学生则与此都不在一个层面上,应另当别论。在这位老师的理念中,“公开课”都是做给人看的,因此“公开课”都是假的,我不想作假,没有上成你们期待中的“公开课”,因此让你们失望了。

说“公开课”与“常态课”不一样,大概一般人都会认可,若说“公开课”就一定都是作秀、“常态课”就应该是白开水,恐怕没几个人敢于苟同。

我想对“公开课”与“常态课”稍微辨一下。“公开课”与“常态课”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按常理“公开课”当然会优于“常态课”,会比“常态课”好看,但是学生大量的知识还不都是在“常态课”上学到的?就像孩子平常吃饭,偶尔大餐感觉还不错,顿顿大餐,谁也受不了,正常的营养不还是靠家常便饭吃起来的?有时候也有精心准备的“公开课”上砸的时候,反而不如一节“常态课”,有时候也有一节“常态课”因为师生之间的默契,撞出火花,上得精彩让上课老师陶醉好几天。当然也有大师级的教师,节节“常态课”都精彩,节节课拿出来都是一节像样的“公开课”,这样的教师属凤毛麟角,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即是。“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关系,我还是引用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老师的话,“没有常态课就没有教学,没有公开课就没有灵动与精彩”。

再说到人之常情,家里来了客人总得设法招待一下,不然显得怠慢了。我了解这位老师不像轻易怠慢客人的人,他端错了菜,以为客人大鱼大肉吃腻了,恭恭敬敬把自家腌的老咸菜端出来,结果这客人不是别人,是非常心疼孩子的爷爷奶奶,自然是一顿数落。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不来客人,自家孩子就不吃饱、吃好了?不说色香味俱全,起码也得搭配合理、营养不缺吧。

说一千,道一万,在课堂结构上多下功夫,在文本挖掘上肯下功夫,还要在教育理念上多有更新,在教育观念上跟上变化才是一个教师的本分。

徐恩惠,教师,现居江苏苏州。

上一篇:德育生活化的学校德育工作路径选择 下一篇:小议德国人的幸运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