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管理“人本化”的认识与思考

时间:2022-08-29 09:44:23

对学校管理“人本化”的认识与思考

人本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主体、呼唤人性复苏、促进人和谐全面发展的管理。近几年,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学校的管理更加呼唤以人为本,需要将人本管理和学校的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关心学校师生,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偏差又让我们对学校人本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质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学校管理的动力和核心是人,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失败也取决于人,所以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着眼点在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要求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要求学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把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中有两个层面:一是以教师和教师的发展为本,二是以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就是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突出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使教师成为主动参与学校建设的主体。“以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就是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新形势下的学校管理呼唤以人为本

(一)确立教师主人翁地位需要以人为本

在学校管理中,只有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让教师认识到自己从事的职业在建设现代和谐社会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体会到自己人生价值的可贵,以崇高的理想激发起持久的创造力。学校领导要时时处处为教师着想,为教师办实事,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要尊重每位教师的劳动,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保护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同时还要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事情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真正关心学校的发展,进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

(二)创设和谐工作环境需要以人为本

传统的管理模式,较多地表现为管制、监控、指示、命令,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现代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尊重知识、尊重教师,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在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之间搭建起民主、和谐的桥梁。要营造一个互相平等、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相互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学校领导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这样,教师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工作,实现学校管理的主动化、高效化。

(三)完善教师评价需要以人为本

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和教师的生存状态,特别是人格发展状况。这就要求对教师的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给教师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中的一些不合理做法,有可能对教师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比如单凭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会导致教师自我评价权的缺失,进而导致焦虑、紧张、嫉妒等负面影响。因此,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必须构建有利于教师形成健康心理的评价机制,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倡导和谐、合作、民主的学校组织文化。目前很多学校在管理中强调“竞争”,但要促进教师自身的良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学校也应该关注“合作与交流”。否则一味在教师之间营造所谓的“激励机制”,很可能滋生狭隘心理,从而导致人情冷漠、人心涣散。

(四)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以人为本

发展人是全新的学校管理理念,是人本管理的终极目标。以往的教师队伍建设往往侧重于管理、监督和考核,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教师培训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忽视了教师个体的成长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导致学校的办学理念无法真正内化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为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通过建立健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体系,形成学历教育和专业继续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的教师学习系统。学校应充分发挥已有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学习需求,充分体现尊重教师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在学校生活中本体性知识不断拓宽,条件性知识不断提升,实践性知识不断丰富,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以人为本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规范办学,遵循教育规律,不搞应试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二是树立课程理念,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不断丰富和开发学校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活动平台,让其充分发挥个性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三是改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取消以考分为唯一条件评价学生的方式,建立全面全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机制,使评价成为诊断、校正、鼓励、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四是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使学生成为有个性的人。

(六)建立学校科学管理制度需要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但并不意味着排斥制度管理。要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校风,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这与人本管理不是“两张皮”,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制度与人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高素质的人在完备的制度环境下会养成一种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如同交通规则一样,没有红灯的约束,就不会有道路的畅通。真正健全、完善合乎情理并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学校制度,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走出学校人本管理的误区

随着学校管理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主流,为推进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却出现了对“以人为本”内涵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一些负面效应。

(一) 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人情为本”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强调对人的尊重及人际的和谐,然而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尊重”与“和谐”的理解却有失偏颇,不知不觉中落入了庸俗的人情圈子,“以人为本” 异化为“以人情为本”。 “以人情为本”是对“以人为本”内涵异化的理解, 把“以人为本”当成拉关系走后门的幌子,人人只当没有原则的“老好人”,最终使学校纲不举、目不张,风气不正,学校工作变成一盘散沙。可见,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本着肯定人、激励人、发展人的思想去管理学校的,学校管理者的“人情味”应该是对教师人格的尊重、关心,以及精神上的鼓励和事业上的支持;学校的“人际”应该是温馨向上、互相支持、团结协作、有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庸俗化的人情主义。

(二)把“以人为本”曲解为“以个人为本”

在少数教师的眼里,“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学校的管理让个人感受到绝对的尊重、自由和满足,学校的一切管理,必须满足“我”的需要而进行,以“我”是否认可、是否满意作为评判标准。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应当坚持个人的需求必须符合或有利于学校整体利益。因此,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营造一个宽松、尊重的工作氛围,更需要树立扬善抑恶的舆论导向,建立积极向上的认同观念,不断提高群体的道德情操,形成主流价值观。有了群体的高尚,才能使那些狭隘的偏见、刻意的曲解没有生长的空间,才能使“以人为本”的管理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把“以人为本”误解为弱化甚至放弃制度的管理

有人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良心职业,主要靠教师的自觉自律,现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就应当尊重、信任、理解教师,教学管理与考核更应该充分地人性化,而规章制度必然会制约、压抑人文气息,引起逆反心理,这与以人为本追求的境界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人本管理应该淡化甚至取消制度的制约。其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不意味着对人的自由放任,更不意味着对科学制度的否定,而是需要增强制度的人文色彩,使制度管理充满人本的温情,只有将制度管理与“以人为本”管理有机结合,使其相辅相成,才能达成理想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

(四)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曲解为无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

有学校或教师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简单地理解为顺从学生的天性,无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对学生不能说“不”,不能批评,就怕挫伤自尊,泯灭了兴趣,导致没有原则的“尊重”“赏识”泛滥成灾。有的学校在“尊重”的名义下,对学生不合情、理、法的要求一味迁就,实际上变成了“唯生独尊”。有的学校甚至淡化了纪律与管理,如提出课堂上学生可以睡觉、随意选择同桌、有权拒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些做法表面上是对学生自由和权益的尊重,实际上违反了教育规律,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最终影响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管理呼唤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和工作实际审视学校的管理,遵循教育规律,关心教师的利益,关注学生的成长,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推进学校和谐健康发展。

上一篇:“西盟教育思想前沿论坛”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 下一篇:玉溪红塔区:探索学区建设 缩小校际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