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商业银行投融资业务风险研究

时间:2022-08-29 08:57:21

现阶段商业银行投融资业务风险研究

摘 要:近年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了以资本节约型核心的转型发展,其中投融资业务规模以其对传统信贷业务的替代获得快速增大,在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业务中占有相当大的规模,风险积聚压力也日趋加大。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投融资业务发展情况,分析其主要风险特征,提出促进该项业务稳健发展和切实服务经济实体的风险管理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影子银行;投融资;标的资产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8-0068-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8.13

在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金融“脱媒”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的市场背景下,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国内商业银行正积极拓展资本节约型金融资产服务,以期实现自身业务发展和盈利模式转型,其中作为非信贷类融资的投融资业务获得快速发展。

一、商业银行投融资业务的界定

投融资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理财资金或代销其他合作机构产品募集的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于融资客户,用于其生产经营周转、项目建设、置换存量融资、并购及其他合法用途,以标的资产产生的收益、项目效益以及融资客户的综合经营收益等偿付投资本金和收益的业务。该类业务属于资本节约型金融资产服务的一种,其区别于传统商业银行自营信贷业务的特征是不使用银行自身资金进行投资,是构成现阶段我国日益庞大的影子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信贷规模严格受控的情况下,积极谋求经营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大力发展非利息收入的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但总体来看,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提供复杂金融资产业务/产品的能力相对有限,服务范围主要包括基金管理、银行理财、资产托管、企业年金等业务,其中,主要通过与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非银行中介机构的业务合作,开展的以理财为代表的投融资业务规模快速扩张,已在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投资管理活动中占有较高比重[1]。

二、当前投融资业务的主要类型和投向

目前投融资业务主要集中在理财投资、信托计划、PE基金管理、PE主理银行、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等具体业务品种上。按照投资人拥有的权益性质,可分为债权投资、股权投资和夹层融资模式三种类型,其中股权投资产品,包括以带回购性的股权投资类业务,是按照约定条件,到期后由股东或第三方进行股权受让投资人持有的股权,返还投入资金和确保收益。

从业务结构来看,据某国内大型银行此类业务的数据情况分析,目前仍以债权性质为主体,占比在90%以上,而股权投资产品中大多数体现为上述带回购性质的业务;在行业分布上,截至2013年末,此类投融资业务余额构成中,采矿业、电力(含热力、燃气)、制造业、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占比超过60%,依然体现出基础设施投资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比重较高;在融资客户办理投融资业务的期限上,一年以内到期业务余额占比约27%,1至3年到期业务余额占比约31.4%,3至5年到期的业务余额占比约28.6%,5年期以上业务余额占比约13%,主要集中在短期和中期业务。

三、投融资业务的主要风险特征

国内商业银行投融资业务虽主要投资实体经济,提升了社会整体资金利用效率,是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有益补充,但随着业务规模不断增大,风险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也在上升,受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部分信托类产品已出现违约等风险暴露事件,已引起监管部门和业界对其风险管理越来越高的重视。根据业务实践,投融资业务开展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情况:

一是产品交易结构设计复杂。交易结构通常包括业务模式、合作机构(信托计划或资产管理计划的管理人)、投资标的、投资用途、金额和期限、本金及收益兑付安排、增信措施和资金托管安排等。其体现了交易各方最终利益关系的安排,从合理性考虑,交易结构设计简单有利于融资成本的降低,如交易层级多,交易结构设计复杂,架构之间透明性不高,通常是为了规避监管要求和融资门槛限制,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和管理难度。

二是投资标的的合法合规性问题。由于投融资业务处于发展初期,业务审核和风险管理的尺度把握上不严格,存在过于重视融资人承诺的高预期收益或高费用,放松对资金用途合法合规性审核的现象。一些建设手续不全、环保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以及产能过剩行业和房地产等受国家政策调控领域的企业的资金需求向此类非信贷类融资领域转移,资金投向受政策限制和国家调控的领域,资金用途合规性风险加大,面临融资主体较大经营风险,也造成行业整体风险进一步积聚。

三是业务期限偏短。大多数业务体现出短、平、快的特征,业务期限通常短于融资用途期限,以获取收益空间和降低财务成本,但也形成一定的流动性风险。为此,往往需要通过滚动发行多个理财产品与项目对接。后续发行的理财计划所募集的客户资金用于承接前一理财计划所持有的信托受益权,前一理财计划通过转让信托受益权的方式获取资金返还给客户。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业资本性扩张需求较强,或是企业自身资金实力有限,存在使用此类短期融资补充资本金的情况,包括采用带回购性质的股权融资弥补资本金缺口的情况,名“股”实“债”现象突出。

四是标的资产收益低。标的资产是指投融资业务的资金实际投入对象所对应的资产。一些融资客户虽声称其标的资产质地优良,预期收益良好,但深入分析其标的资产的真实情况,往往会注意到用于融资的标的资产自身盈利能力存在问题。既有标的资产自身产生的效益相对其融资规模偏大,不能覆盖债务本息的情况,也有自身不能独立产生效益,如工业厂房、城市管网、市政道路等情况。由于标的资产自身融资兑付能力不足,多需依靠其他途径资金来满足该笔业务的资金兑付需求。

五是兑付能力难以有效评价。在标的资产收益无法有效保障的情况下,通常会约定其他兑付资金的来源。但在评价其他兑付资金来源可靠性、稳定性时,往往面临由于融资客户经营及其他相关信息透明度不高,对其他兑付资金来源的资料信息提供有限,其他来源实体对应其他债务结构不详,难以评价分析的情况;也存在由于融资主体有过度融资等负债或经营问题,主观上不愿披露相关情况,造成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中难以真实、客观、有效地评价企业实力,影响对业务兑付能力判断。

六是担保等风险缓释措施保障性不足。风险缓释措施是确保投融资业务兑付能力的有效屏障,但需要关注标的资产是否存在瑕疵,包括标的资产是否已有债务,或是已抵押他人,如具有此类情况,则其他债务具有首先受偿权,本笔业务的兑付能力保障性则受到削弱;此外,部分投融资业务设计为由股东或第三方回购的股权投资产品,表面上具有较高的担保作用,但如股东或第三方的经营状况一般,或实际债务压力已经过重,则仅为形式上的意义,实际回购能力有限,产品的真实兑付能力仍来自标的资产自身收益。

四、投融资业务风险防控对策

在当前投融资业务规模日益扩张,涉及行业和领域日渐广泛的背景下,针对其风险特征,在业务风险管理方面,应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发挥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

近年,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0]72号)、《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2]463号)、《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等多个文件,加强了对商业银行此类理财业务规模、政府平台融资等方面的监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为使投融资业务真正成为传统信贷业务的有益补充,一是还应对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合作机构在业务中的职责进行清晰界定,严查违规经营,确保资金用途合法合规;二是对是否尽责履行风险分析和披露义务进行实质监管,建立必要的惩处机制,避免商业银行、中介机构等因同业竞争,弱化风险分析和披露,单纯追逐利润,过度宣传投资业务的预期高收益;三是完善对资金投向和资金用途的指引和监管,真正实现社会金融资产良性迁移、社会资金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大风险处置的信息披露

在此类业务运作过程中,由于资金流向和风险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投资者的盲目和刚性兑付的要求,也导致了融资者可能的道德风险。加大信息的披露,有利于明确风险处置的规则,区别对待不同原因造成的不能偿付。如果是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出了问题,如涉嫌欺诈等恶性事件,银行需要担负责任;如果是在风险披露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则需要为存在风险溢价的收益率承担责任[2]。通过加大风险处置的信息披露,推进社会风险意识的建立,破除投资人存在的政府兜底认识和投资风险淡漠的现状,真正树立起收益与风险是匹配的,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的理念,引导市场的良性竞争,促进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商业银行应建立与之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应实现有效转型和风险管理的平衡,在业务创新和非信贷资产扩容的过程中,实现从较为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向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市场风险等综合风险管理模式转型[3]。商业银行在投融资业务中主要承担职能,融资客户和投资人双方均是基于对商业银行信誉的认可,声誉风险是主要风险,虽不涉及违约风险,但由于业务涉及的投资人数量多,声誉风险的影响甚至可能远远超过传统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并由此导致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应树立业务稳健发展的风险管理意识,应加强非信贷融资向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将投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上升到与信贷业务经营管理同样重要的地位,从业务准入、业务办理、投后管理等前中后各阶段,以及根据业务风险性质从行业、客户、投向、限额、授权等不同维度进行风险管理。

(四)重视对融资客户的融资风险总量控制

投融资业务的主要风险来源于融资客户的信用风险,合作机构的管理风险等,过度融资、高负债是造成目前部分企业出现债务违约的主要原因。应切实加强客户经营状况、资产质量及流动性的分析,深入分析客户银行贷款和其他类型融资总量和结构状况,严格把握对经营状况不佳、债务负担过重、偿债能力不强的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及投资业务的审查,有效防控信用及声誉风险。对于融资客户通过融资业务募集资金拟用于偿还存量银行贷款,形成的发行人信用方式融资的比例提高,整体债务保障程度弱化等现象,应重点关注。

(五)提升服务价值、合理设计产品交易结构

产品交易结构设计合理与否也与兑付风险的发生密切相关,合理兑付期限、兑付收益和还款安排将会促进融资客户的生产与经营,反之则加大兑付风险的发生概率。商业银行在融资业务中,应根据对客户经状况营、负债结构、盈利和兑付能力等方面的深入分析,设计切换客户自身条件的融资方案和交易结构的产品,避免客户过度融资、或是偿债压力过重,实现风险实质管理,将融资客户的资金需求与投资人风险收益匹配的投资述求进行有效对接,真正增值服务价值,才能促进该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詹向阳,樊志刚,王琪,李卢霞.商业银行拓展金融资产服务的国际借鉴与路径分析[J].金融论坛,2012(1).

[2]彭文生,林暾,赵扬.影子银行风险暴露[J].金融发展评论,2013(2).

[3]胡滨,郑联盛.非信贷融资监管 平衡多元化融资与风险防范[N].中国证券报,2013-08-12.

上一篇:测试卷31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二) 下一篇:中国政府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