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支皮瓣修复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探析

时间:2022-08-29 08:21:06

穿支皮瓣修复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探析

【摘要】 目的:探析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的优良率为90.7%(39/43),观察组为93.0%(40/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与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均较显著,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穿支皮瓣修复术; 手外伤软组织缺损; 临床疗效;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68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0133-03

doi:10.14033/ki.cfmr.2016.10.072

手是人类机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其结构精细,功能强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手外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创伤,近年来,手外伤患者的数量正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手外伤甚至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多见的病症之一,这不但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压力与心理负担。国内研究数据表明,在急诊创伤患者中,手外伤占比为15%~28%,在我国,该比例约为35.0%[1]。因此,为了能够帮助手外伤患者尽快恢复健康,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就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

1月收治的86例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对等分组,分别应用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与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禁忌证,均自愿接受手术治疗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5~68岁,平均(39.2±7.8)岁;受伤至接受治疗时间为1 h~14 d,平均(6.4±2.0)d;损伤部位:右手损伤30例,左手损伤13例;致伤因素:机器碾扎伤16例,重物砸压伤11例,机器皮带轮绞伤7例,车祸伤6例,刀砍伤3例。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6~70岁,平均(39.0±7.7)岁;

受伤至接受治疗时间为1 h~14 d,平均(6.5±2.2)d;损伤部位:右手损伤29例,左手损伤14例;致伤因素:机器碾扎伤15例,重物砸压伤12例,机器皮带轮绞伤8例,车祸伤5例,刀砍伤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致伤因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清创消毒。患者入院后先明确手外伤具体部位、程度以及其他合并损伤情况。麻醉完成后,视其伤情及创面污染情况进行清洗与消毒,同时应认真检查皮肤与软组织的活力情况,彻底清除已明显变性坏死的组织,保留有生机、未受污染的组织,尤其保留有连续性肌腱、血管、神经等组织,严格进行止血。清创完成后,应用过氧化氢、0.9%氯化钠溶液进行多次冲洗,应用新洁尔灭溶液进行消毒。关节囊、骨骼与肌腱损伤者,应先进行相应的修复处理。

对照组采用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治疗:视手部创面损伤部位、大小、程度等情况选择胸腹部带蒂皮瓣进行创面修复。于胸腹设定好皮瓣大小,以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为准,最小3~6 cm,最大10~18 cm。于臂丛阻滞麻醉下进行手术,将皮下组织与皮肤切开,再将皮瓣由深筋膜浅层撕起,修剪皮下组织,尽可能保留蒂部的皮下组织。应用皮肤脱套伤时,可管状缝合胸腹壁皮瓣的蒂部,以减少术后创面渗液。

观察组采用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于臂丛阻滞麻醉下进行手术,明确所用皮瓣穿支穿出深筋膜的部位,根据穿支部位对皮瓣设计及皮瓣边缘进行调整;于距离血管干约1 cm处暴露一层大的脂肪小叶,将其钝性除去以暴露穿支血管;做纵行切口延长至穿支血管周边的由深筋膜所形成的空腔,从血管根部提起深筋膜下的小血管,常规切取肌肉穿支皮瓣,术者决定血管支在筋膜层上的方向与发展,将其作为皮瓣中心切开皮瓣边界,提起皮瓣后进行游离。

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以下处理:用胶布固定患肢,以防皮瓣折叠,确保蒂部无扭转与张力。注意保持创面的干爽清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给予改善微循环、预防血管肌肉收缩痉挛等药物治疗。密切观察皮瓣成活与血运情况,以及创口周边皮肤的颜色、温度及渗血肿胀等情况,发现异常则立即处理,以消除影响患者预后的各项因素,让患者术后能够快速恢复健康。禁烟禁酒以防影响创面愈合效果,在医生的指导下,术后7 d可进行简单、小幅度的手部关节训练。10~15 d可拆除缝线,断蒂时间一般为术后3~5周,必要时需进行断蒂试验。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半年,记录并分析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包括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疗效判定。优:皮瓣移植成活,手部功能恢复良好,血运正常,手部外形美观;良:皮瓣部分坏死,手部功能受限,血运未完全恢复,手部外形略显臃肿;差:皮瓣未成活[2]。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上一篇: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患者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不同喹诺酮类药物药理分析及对社区获得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