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研究

时间:2022-08-29 08:19:05

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研究

摘要:育人是高校的职责所在,开展各类实践育人活动,对增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面对新形势,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短板”逐渐显露,亟待系统性改革提升。这就需要高校从更新实践育人理念、拓宽实践育人渠道、完善实践育人机制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实践育人;内涵;对策

一、实践育人的内涵

“教育之本,在于育人”,我国始终把育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的和落脚点,要做好育人这篇大文章,靠理论知识的灌输和间接经验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实践上着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其认为,实践是人类在一定社会组织中,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通过实践,人们不仅能够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而且也能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获得新的知识和思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动体现。通常说来,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熟与社会化加速时期,其正确而完整的认知形成依赖于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单纯的理论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认知形成的一个阶段,是对间接经验的吸收,不能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要使青年学生的理论认知转化为行为自觉、价值判断,甚至内化为理想信念,必须通过实践锻炼。在实践中,青年学生要直面现实问题,运用已有的理论储备,进行判断和选择并付诸行动,因此实践不仅可以使青年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与巩固,而且能使青年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实现个体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通过对实践及其与育人关系的把握,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实践育人不单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而是高校为完成育人目标,遵循青年学生特点及成长规律,以青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以开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和成才成长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为途径,以引导大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和全面成长成才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①,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理念。

二、实践育人的新挑战与新问题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在教育部等七部门于2012年1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②。然而,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实践育人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与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差距。

1.育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冲击原有实践育人模式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发展,各类思想观点、社会思潮、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涌入我国,与我国原有的文化进行交锋与碰撞,造成社会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在我国话语体系尚未形成和巩固的时期,西方文化占据强势地位,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极大扩展了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范围,使西方思想和文化更为便捷地渗透。在这种西方话语体系强烈冲击的大背景下,原有的实践育人模式不能很好的应对这种思想争锋,进而在与各种思潮的斗争中削弱了话语主动权。

此外,当代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对社会生活中的新思想、新观点反应迅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功利心也强,且富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这就促使他们的思想行为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特点。他们容易对灌输教育产生反感,对原有的育人模式产生冲击。

2.工作开展不扎实,活动化倾向严重

在现有高校管理模式下,不少高校办学出现功利化倾向,重点关注招生、考研、就业等“硬指标”,而忽视青年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软指标”,因而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还有少数高校认为实践育人只是大学生教育的辅助形式,根本没有必要专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没有必要占用教学时间。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有不少高校将实践育人工作当作“面子工程”来对待,不能够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育人体系统筹考虑、细致落实。更有甚者,将实践育人简单的等同于启动仪式、参观学习,红旗一舞、照片一拍、新闻一发就草草了事,育人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引起了青年学生的反感。

3.缺乏顶层设计和安排,实践制度保障不到位

制度保障不到位首先表现在高校对实践育人的资源供给不充足上,教育经费、实践场所、课时安排得不到保障,导致实践育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次,高校缺乏对直接从事实践育人工作的教师、辅导员等的专业技能培训,这使他们对实践育人途径、方法,以及实践育人的重要地位一知半解,无法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再次,由于实践机会特别是校外实践机会有限,参加实践往往成为了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特长生等少数人的专利,多数学生无法参与其中。最后,多数高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实践育人评价体系,许多学生对实践成果应付了事,学校也无法对实践效果形成正确的评价。

高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宣传,导致家长的育人理念仍旧传统、保守,不太了解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没有对青年学生进行适当引导,没有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此外,整个社会未达成实践育人的共识,多数单位仅对招收大学生做实习生,充当廉价劳动力比较感兴趣,对其在育人中的责任不明晰。家庭和社会的缺位导致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无法构建。

三、实践育人的路径探究

1.更新实践育人理念

成功的教育实践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要提高实践育人工作的时效性就必须更新实践育人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和谋划实践育人工作。

首先,要由灌输教育理念向渗透教育理念转变。实践既包括生产实践、科学实践,还应包括精神实践、生活实践、交往实践,要改变现有只注重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教育教育的思维方式,将实践育人拓展到精神实践、生活实践、交往实践等更多领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帮助青年学生实现全方面的发展。

其次,要加大对实践育人内容的全面延展,实现实践内容的全面化。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学生生涯规划、就业、勤工助学的指导和引导,将培养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了解、认知、服务社会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认真抓好;着力发展青年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全面素质,开设创业教育、就业教育、挫折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使他们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生存发展本领前提下,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踏入社会后迅速适应新的岗位。

最后,要实现从单一育人到开放育人的转变。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互动,在育人目标上争取一致,在育人方法上争取互补,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格局;同时要加强青年学生自我教育在实践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巩固育人成果。要加强校际实践育人经验的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吸收国外优秀实践育人方法与模式,丰富、完善育人手段。

2.拓宽实践育人渠道

实践育人工作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在巩固和提高“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和志愿服务等品牌工作的同时,努力体现创新性、时代性,增强实效性,大力拓展育人渠道。

针对当代青年学生心理问题易发多发的情况,要拓展心理领域的实践育人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实践育人体系中,鼓励大学生投身个人和集体的心理实践。让大学生自己去开展心理活动,既给了大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也是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使得心理健康知识由外化向内化转变,大学生内心快速成长,心理素质显著提高。

针对科技领域领域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现状,要不断开拓科技领域的实践,以激发青年学生创新意识,提高青年学生创新能力,鼓励青年学生创新实践为重点,在场地提供、导师推荐、资金支持、政策保障等方面给予青年学生支持,是更多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实践中去,形成理论研究、科技竞赛、交流共享、转化提升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实践格局。

针对互联网快速发展并极大改变了青年学生生活、交流方式现状的问题,要整合多方资源,集中技术和内容优势,加大网络空间实践育人力度。探索发起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线上实践活动,降低活动参与门槛,鼓励更多青年学生通过网络参与“微实践”。

3.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要从领导机制、保障机制、管理机制、考评机制等方面着手,着力构建系统化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促进实践育人工作良性发展。

第一是要完善领导机制。实践育人工作单靠单一部门推动很难取得实效,需要多部门联合,形成党委领导,学工、团委、教务等部门联合参与的领导体系,保证各部门的有效衔接和全校上下的统一,不断提高领导效率。

第二是要完善保障机制。将实践育人工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建立专门账户,保证开展实践育人活动的宣传、交通、食宿、奖励、劳务等必要开支,为实践育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加强与企业等社会各方的合作,建立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实践育人工作开展提供稳固的载体;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选拔责任心强,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参与到实践育人工作中,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对实践育人工作规律和方法的把握。③

第三是要完善管理机制。要建立定期培训机制,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在实践前对青年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让青年学生了解实践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实践活动的各项技能,提高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对青年学生试试跟踪,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不断优化实践方案;在实践后要帮助青年学生对实践工作进行必要的梳理,形成有切实成果的实践报告。

第四是要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实践育人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是否起到积极作用来考察。就大学生参与实践育人活动的情况考核评估,要坚持结果收获与过程体验相结合,既看到大学生实践报告等成果,也要注意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坚持学校评价与实践基地评价相结合,不仅依据学校指导教师的考评结论,而且要充分考虑实践基地的意见,实现两位一体的评价系统,综合鉴定大学生的实践育人成果。④此外,学校应把考评结果作为奖学金等各种先进评比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评的激励作用。

[注释]

①秦川.对高校大学生实践育人机制的反思与重构[C].长春:吉林大学, 2009.

②黄蓉生.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3012, (3): 36-37.

③陈烨.德育视域下的高校实践育人研究[C].赣州:赣南师范学院, 2012.

④刘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对策研究 [C].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3.

上一篇:纤维喉镜下与支撑喉镜鼻内镜下治疗声带息肉对... 下一篇:社会化构建标签等级的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