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管在管线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时间:2022-08-29 07:08:31

【前言】PVC管在管线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2 PVC管的抗拉强度与温度的高低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温度提高时, 抗拉强度、弹性系数会相对的降低;温度降低时, 抗拉强度、弹性系数会提高,而温度低于0℃时会逐渐有脆性现象,故在管线设计上需留意温度的条件。 1.3 参照图1,是PVC管的抗拉强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图,温...

PVC管在管线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摘要:通过设计工作中实践经验,针对pvc管的性能及特性,重点介绍了PVC管在管线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抗拉强度 弹性系数 内外压强度 水头损失 流量 伸缩量 支撑间距

PVC管(全称聚氯乙烯塑胶硬质管)的应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0年,由欧洲、美国、日本等工业国家相继开发、推广。在我国近二、三十年来,因建筑业、工商业及农渔业的蓬勃发展,由于PVC管具有优异的特性及符合经济实用的价值,促使其使用量与日俱增,在建筑工程、一般土木工程、自来水工程、下水道工程、电讯工程、农渔业工程等,皆普遍、广泛应用。笔者在几年的设计工作中大量接触到有关PVC管的管线设计,特总结出以下几点应注意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1. PVC管的抗拉强度

1.1 PVC管的抗拉强度,是将试片以10mm/min的拉引速度,测定其断裂时最大荷重,除以试片的最小断面积而得。

1.2 PVC管的抗拉强度与温度的高低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温度提高时, 抗拉强度、弹性系数会相对的降低;温度降低时, 抗拉强度、弹性系数会提高,而温度低于0℃时会逐渐有脆性现象,故在管线设计上需留意温度的条件。

1.3 参照图1,是PVC管的抗拉强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图,温度在20℃时, 抗拉强度可达530kg/cm2,如在40℃时,则会降至400kg/ cm2。

1.4 图2为PVC管长期间负荷后的抗拉强度变化曲线,该曲线与疲劳曲线很相似,但当其负荷时间延长时,其强度则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降低,伸长率则有增加的趋势,因此PVC管在管线设计上仍需考虑到长期使用的强度变化问题。

1.5 参照图2,PVC管的强度虽然随负荷时间而减低,但其减低率亦随时间的增加而越来越小,约到1000小时后几乎不再减低。其长期抗拉强度约为瞬间抗拉强度的1/2,此强度既是PVC管的长时间强度,或持久性强度,是一般设计的依据。

1.6 PVC管的设计使用年限,均依据图2的关系曲线设定为50年,但如果 PVC管埋在地下而不露出配管,其寿命应可超过50年。

2. PVC管的弹性系数(杨氏系数)

2.1 材料的应力与所产生变化之比,称为“弹性系数”,公式: E=S/。

2.2 弹性系数的测定方法,除可由荷重试验依上式计算外,也可用振动方式作间接测定,图1的弹性系数曲线是由振动方式测定所得的结果。该弹性系数与温度的关系曲线上,有两个转移点,第一次转移点显示PVC管开始软化,第二次转移点因其极限伸长率渐小,强度增加,但是延性渐消失,冲击强度变弱,开始有脆性发生。

2.3 PVC管在常温的弹性系数约2.8~3.4×104kg/cm2,在外压强度的计算上,一般采用3?104kg/cm2。

3. PVC管的内压强度

3.1 PVC管瞬间的爆破水压,可由下列Naday式计算获得。

PB=2tf/Dm=2tf/(D-t)=4tf/(D+d)

式中: PB:瞬间的爆破水压(kg/cm2)

f:抗拉强度(一般采用500 kg/cm2)(kg/cm2)

t:管厚(cm)

Dm:PVC管中线口径(cm)

D:PVC管外径(cm)

d:PVC管内径(cm)

3.2 PVC管的最高常用水压,一般所采用的安全系数S=6。

3.3 PVC管的使用温度,一般以常温最适合,如使用温度提高,其耐内压强度的比率应相对加以降低,其各种温度下的耐内压比率可参照表1采用。

表1 PVC管使用温度与耐压的关系

使用温度(℃)

20

25

30

40

50

60

使用压力比率(%)

100

95

85

65

35

10

4. PVC管的外压强度

4.1 PVC管所承受的外压,来自土压和轮压,可由Janssen式计算。

垂直土压:PE=Bρ〔L-(2Ktanθ)/2Ktanθ〕

垂直轮压:PM=(L+i)W/(L+h)(b+2h)

式中:B:新挖掘的管沟宽度(计算采用50cm)(cm)

ρ:覆盖土壤的密度(0.0018kg/cm3)(kg/cm3)

h:覆土高度(cm)

i:车轮荷中的冲击率(一般采用0.3)

W:轮胎荷重(后轮一轮)(kg)

L:轮胎的接地长度(cm)

b:轮胎的接地宽度(cm)

K=(1-sinθ)/(1+sinθ)

表2 20吨卡车的车轮尺度与荷重

20吨卡车

W L b

8000kg

52cm

20cm

exp(n)=en e=2.71828自然对数的底

由Janssen式计算的土压、轮压与埋设深度的关系见表3

表3 20吨卡车的土压、轮压

埋设深度(cm)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土压(kg/cm2)

0.053

0.099

0.138

0.171

0.200

0.224

0.245

20吨卡车轮压(kg/cm2)

1.160

0.4431

0.225

0.137

0.092

0.066

0.051

20吨卡车冲击轮压(kg/cm2)

1.740

0.647

0.338

0.206

0.138

0.099

0.077

土压+冲击轮压(kg/cm2)

1.793

0.746

0.476

0.377

0.388

0.323

0.322

注: 冲击轮压=轮压×1.5

4.2 PVC管的埋设深度,一般在公路上,配合土压、轮压的条件,应埋设1.2~1.5M的深度,人行道为0.9M,住宅巷道为0.6M。

4.3 PVC管能承受的耐外压强度,由下式计算:

PS==0.559E()3

式中:PS:PVC管能承受的耐外压强度(kg/cm2)

F:单位长度的耐压荷重(kg/cm)

Y:受压后的口径压缩量(cm)

E:PVC管的弹性系数(kg/cm2)

t:PVC管的厚度(cm)

r:PVC管的半径(cm)

注: PVC管的弹性系数,一般采用3×104kg/cm2

5. PVC管的伸缩问题

5.1 PVC管与其他材质相同,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其线膨胀系数,也随温度的高低而有变化,一般以0~100℃的平均值表示,参照图3当温度增高时其线膨胀系数亦随之增加,常温下线膨胀系数在6~8×10-5/℃,管线设计中一般采用7×10-5/℃。

5.2 PVC管因材质的热胀冷缩,其管线受气温的变化,将会产生伸缩,其伸缩量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l=(Q1-Q2)L·a

式中:l:管线伸缩量(cm)

Q1-Q2:温度差(℃)

L:直线配管长度(cm)

a:线膨胀系数(℃-1)

5.3 PVC管的管线设计中,直线配管必须考虑伸缩问题,尤其露出配管更应留意,若采用活套管,因活套管的承口本身就是一种伸缩接头,所以不必考虑本项问题。但露出配管采用TS冷接法,配管直线长度超过50M,就应安装伸缩接头或Ω状伸缩接头(ExpansionJoint),而活套管施工时,应依规定预留间隙,才可发挥伸缩效果。

6. PVC排水管的流量计算

6.1 PVC管的排水流动,一般靠管线的坡度来达成流动效果(以泵输送,不在本文叙述范围中)。由于PVC管的内壁很光滑,其粗糙程度系数为0.009(铸铁为0.015),故在相同的内径之下,PVC管的流量远较金属管为大,且长期使用管内不会粘附水垢,故流量始终不至有低落的变化,在加PVC管的优异耐酸、耐碱、耐腐蚀特性,为下水道工程管线最实用的管材之一。

6.2 PVC排水管的流量计算,可用Maning式计算。

Q=A·V

V=R2/3·I1/2

式中:Q:流量(m3/sec)

A:流水断面积(m2)

n:粗糙系数

R:径深(m)

I:管路的坡度(以分数或小数表示)

R=(满管或半管,R=)

S:流水断面弧长(m)

粗糙系数:PVC管:0.009 水泥管:0.013 铸铁管:0.015

7. PVC管的水头损失与流量

7.1 自来水管因直线配管长度,管内水的流速产生的摩擦水头损失可由下式计算。

h=λ·……………………(1)

式中: h:损失水头(m)

λ:摩擦系数

l:配管长度(m)

d:管内径(m)

V:流速(m/sec)

g:重力加速度(9.8m/sec2)

I=(动水坡度)………………(2)

由(1)、(2)式,可得

V=(2g)0.5λ-0.5·I 0.5·d 0.5

7.2 流量计算

Q=(2g)0.5λ-0.5·I 0.5·d 2.5=3.4776λ-0.5·I 0.5·d 2.5

3.4776λ-0。5= C(流量系数)

由以上得:Q= C·I 0.54·d 2.27(适用于口径在63mm以下的管子)

流量系数:C=215

Q=0.2785 C·I 0.57·d 2.63(适用于口径在75mm以上的管子)

流量系数:C=140

8. PVC管外露配管的支撑间距

表4 PVC管外露配管的支撑间距 单位:m

标称管径

直向支撑间距

横向支撑间距

11/4''(40Φ)以下

1.5

1.0

11/2''(50Φ)~21/2''(50Φ)

2.0

1.5

3''(90Φ)以上

2.5

2.0

上一篇:关于U-PVC管应用在供水管道中的浅述 下一篇:浅谈垃圾燃烧发电防二次污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