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学”进行“四双” 教学团队建设

时间:2022-08-29 06:42:13

立足“三学”进行“四双” 教学团队建设

[摘 要]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质量,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就“三学”中“学院、学生、教学”的内涵等,探讨高职院校“四双”教学团队建设。可以通过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双向兼职,双向承担教科研项目这几个方面来实现学院各专业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三学;职业教育;“四双”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77-02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新建民办高职院校,如何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质量,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该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学院组织教师进行“三学”大讨论,就学院定位、学生学情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三学”内涵

所谓“三学”,即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针对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学生三年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上都能适应社会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一)学院定位

建院伊始,学院董事会和领导班子就根据学院所处的区域位置和办学投资主体,确定了“两个服务”的办学定位,即服务运城区域经济,服务山西煤炭行业企业。

(二)学生学情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特点有:1.学生录取分数线普遍较低,在学习上缺少自己的目标,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待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和厌学情绪。2.学生缺少自我约束能力、娇生惯养、行为懒散,思想不够成熟。3.学生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个人主义重,组织纪律差,缺乏集体荣誉感,喜欢我行我素,同时意志力薄弱。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针对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学院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制定。学院提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学院教师通过到相关企业调研,走访企业人员和就业学生,明确各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岗位核心能力、岗位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支撑课程,确定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和能力培养目标。

2.课程标准改革。学院提出“学一门课程,掌一点本事,会干一样活”的口号,把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确定的专业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上,指导了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标准。

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学院提出了“学什么(What)、在哪学(Where)、跟谁学(Who)、怎么学(How)”的“3W1H”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将课堂教学从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模式改变为以学生能力训练位住的课堂教学模式。

4.考核模式改革。学院取消了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和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模式,所有课程均采取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任务考核)、D(作品考核)、E(综合考核)等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做到让学生“学一点考一点,学一点会一点,学一点是一点”。

5.举办技术技能教学实验班。选择操作技能有特长,职业素养有基础,能力培养有潜力的学生进入实验班,让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对学生进行能力为主体的培养。将专业知识融于技能的培养之中,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于工作过程之中。

二、“四双”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对“三学”的大讨论,以及开展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都对学院各专业的教学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其次学院各专业要充分通过“双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双向兼职”,“四双”教学团队建设,来逐步实现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

(一)优势互补,建设专业双带头人

职业教育理想的课程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二是要符合市场的需要,但基于职业学校师资情况和生源状况的现实,这一目标目前还无法实现。因此专业带头人要先行一步,努力尝试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找到两个方面的结合点、平衡点。对于专业带头人的建设,应打破一人独当一面的束缚,评选校内专业带头人一名,聘请校外专业带头人一名,明确双方职责:

1.校外专业带头人的职责主要是根据行业现状分析工作过程,确定岗位核心能力,提出专业培养目标,开发教学案例,建设实习基地,指导实践课程。

2.校内专业带头人的职责主要是根据岗位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模拟实训室,对外宣传交流,对内支持监督。

通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发挥双专业带头人的排头兵作用。

(二)内外结合,建设核心课程双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不仅要有所任教学科学的专业知识,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学理论知识,而且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并体现出个人特征,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实践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关行业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品质。要在融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强化案例意识,丰富案例知识。为了充分实现教学与职业的融通,应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推行双骨干教师法。选拔若干名校内名师为专职骨干教师,聘请若干名校外职业能手为校外骨干兼师,明确专兼骨干教师的工作职责:

1.课程设置。兼职骨干教师职责为:①根据工作过程提出能力要求,②列出训单元训练要点,③制定能力考核方式和标准。专任骨干教师职责为:①根据能力要求提出必备知识要求,②列出理论知识单元学习要点,③制定知识考核方式和标准。

2.教材开发。兼职骨干教师职责为:①设计实训内容,②设计项目案例和训练。专任骨干教师职责为:①优化教材结构,②设计理论内容。

3.方法改革。兼职骨干教师职责为:①改革实践考核方式,②改革训练模式,③开发项目教学案例。专任骨干教师职责为:①教学设计改革,②改革理论考核方式。

4.资源建设。兼职骨干教师职责为:①提供真实工作情境操作流程,②制定岗位技术规范,③提供岗位操作规程等资料。专任骨干教师职责为:①提供教学资源材料,②提供学生训练资源材料。

(三)互聘互培,建设专兼结合双岗教学梯队

专兼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两方面,教师的职业能力,包括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科教学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和行业机构双方应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完善专兼教师培养方案,建立完备的动态专业兼职教师库,通过双向兼职、双向轮岗、双向培修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双岗(教师岗位+职业岗位)融通的专业教学梯队。

1.双向兼职。双向兼职即有职、有责、有任务。有职,即学校和行业机构双方兼职人员在对方均有实质性兼职;有责,即学校和行业机构双方兼职人员在对方单位均有明确的工作职责;有任务,即学校和行业机构双方兼职人员都在对方单位根据双方发展要求,承担一项或多项专业建设或相关工作任务。

2.双向轮岗。派遣专业课教师分批到对口实践岗位挂职,每位教师每年累计挂职锻炼不少于1个月,同时与行业从业人员合作,进行公益社会服务,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合作行业机构按教学需要分期分批派遣兼师到学校任教。

3.双向培修。坚持在职进修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构建专兼职教学团队职业能力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实施专兼职教学团队职业能力提升工程。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和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共同合作,完善校院双向保障体制

完善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各项激励、保障政策是提高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完善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校和行业机构在合作过程中应做到双方共定协议、共定责任、共定待遇、共定考核。

1.签订相关协议,包括互聘兼职人员、兼职人员职务及职责、兼职人员待遇、兼职人员考核及管理等内容。

2.合作双方共同确定行业机构(学校)兼职人员管理制度,创造兼职条件,互聘对方人员,确定工作职责和权限,对兼职人员进行考核与管理。

3.合作双方按同等待遇对兼职人员支付各种津贴,包括实践教学、挂职锻炼、学习培训、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示范建设、平行科研项目等。

4.合作双方设置专职机构负责对兼职人员的工作进行管理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双方共同确定兼职人员的续聘、待遇提升和解聘。

[ 参 考 文 I ]

[1] 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4).

[2] 解玉鹏,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10.

上一篇:醉美琼中教育先行 下一篇:如果在太空受了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