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障孩子撑起一片天

时间:2022-08-29 06:33:05

1998年,罗桂勤从桂林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来宾市忻城县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当时只有20岁的她,看到这里的学生有的咿咿呀呀不能说话,有的流着口水眼神呆滞,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犹豫了,心想:“以后要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学生,我能撑得下去吗?”然而,当看到原来在此任教的老教师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还是无怨无悔地照顾着这些残障的孩子时,她的心灵被震动了――她决定留下来。

这一留就是15年。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她用爱心为残障孩子撑起了一片天,让这些特殊的花朵绽放出了别样的美丽。

用爱拨动学生心弦

这是一群既自卑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孩子,特殊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给特殊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培养残障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罗桂勤把“母爱、友爱、师爱”有机融合,用爱拨动学生的心弦,感化着每一名学生。

忻城县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寄宿制,残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都得老师操心。对于不会吃饭的学生,罗桂勤就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用勺子、筷子。对于不能自己如厕的学生,罗桂勤会定时带他们上厕所;有的学生把大小便拉在裤子上,罗桂勤不嫌脏臭,及时给他们更换衣裤并马上清洗、晾晒。上课时,有的学生还想在外面玩而不愿意进教室,罗桂勤就耐心劝导。很多时候,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一件简单的事情,罗桂勤都得花上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工夫,反复耐心地辅导,不厌其烦地演示,直到学生学会为止。

该校有一名女生叫黄娟(化名),来自象州县寺村镇的一个小山村,自小不会说话,6岁时在父母陪同下进入忻城县特殊教育学校。刚进学校时,黄娟的妈妈握着罗桂勤的手,含着眼泪问:“罗老师,我这孩子真的一辈子都不能开口说话了吗?”罗桂勤看着孩子清澈的眼神,安慰黄娟的妈妈说:“你不要灰心,她能!”随后,罗桂勤通过集训和个训的方式,一个字一个字教黄娟说话。在指导发音时,罗桂勤让黄娟用手贴在自己的喉部、腹部,让她感觉声带的颤动、气流的强弱。黄娟渐渐会发音了,但是说话口型不对,罗桂勤就让她看着老师的口型,一遍又一遍地演示。课外时间,罗桂勤把语言训练融入其中,比如吃早餐时,她教黄娟说:“这是什么?这是油条,这是粥。”黄娟也跟着说:这――是――油――条,这――是――粥。”就这样,从练发音到练口型,从字词训练到说话训练,罗桂勤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教着。一年后,黄娟可以与老师、父母打招呼了,黄娟的妈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三年后,黄娟和正常孩子一样,能够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9岁时,她回到象州县,进入当地的普通小学就读。

该校还有一名女生叫小卢,患有自闭症,父母在镇上开了一家机动车辆修理店,平时只顾着做生意,很少与孩子交流。小卢性格暴躁易怒,常做出爬围墙逃学、满地打滚、自伤自残等过激行为。罗桂勤了解到小卢的情况后,对她特别关注,经常找她谈心。有一次周末回家,小卢与父母发生了争吵,闹得不可开交,其父母只好求助罗桂勤。罗桂勤二话不说,放弃休息时间,从县里乘坐班车赶到镇上进行劝解和开导。在罗桂勤的关爱和帮助下,小卢逐渐敞开了心扉,后来进入柳州市第一职业学校就读,并且与罗桂勤经常保持联系,这当然源于她对罗桂勤的信任。

用执着破解管理难题

2007年,罗桂勤开始担任忻城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当时学校面临三大难题:学生人数少、教师有倦怠心理、学校资金短缺。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对罗桂勤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了让更多特殊的孩子接受到专业的教育,罗桂勤不辞劳累,带领学校的老师们走村串户,用诚心和爱心打动家长。学生小王患有自闭症,义务教育学校不愿意接收,家长又不愿意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来,罗桂勤了解到情况后,先后4次登门家访,小王的家长被罗桂勤的真诚打动,最终同意送小王来读书。不到一年时间,小王逐渐开朗活跃起来,学会了与人正常交流,小王的父亲十分感动,在2010年“全国助残日”当天,扛着两袋大米送到学校,对罗桂勤和老师们表示感谢。目前,该校有学生67名,在罗桂勤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转变了观念,十分支持特殊教育工作,许多家长一有空就会与罗桂勤通电话,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罗桂勤都热心地予以解答。

为了提高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罗桂勤经常找教师们交流谈心,鼓励教师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多提意见、多出点子,并且经常开展集中培训,还为教师争取外出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她的带领下,全校教师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使学校焕发出了新的活力。2011年,该校教师伍里丝参加第三届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荣获二等奖,学校被评为“自治区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资金短缺是最大的难题,“等”“靠”都不是办法,面对学校不完善的教育教学设备,罗桂勤除了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外,还呼吁社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工作,发动亲戚朋友为学校捐款。她带领老师和学生们走上街头、走进社区,用表演节目、散发求助信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特殊教育群体。在政府部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共同帮助下,目前忻城县已经实施残障儿童免费入学、免费食宿政策,该校有34名学生获得“中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资助,28名学生获得宣明会及来宾市“扶残助学”项目资助。该校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得到了全面提升。2011年,该校成为全区抢救性康复项目实施点,武宣、象州、金秀等附近县份的残障儿童也慕名前来就读。

让技能成就学生未来

除了时刻关心学生在校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罗桂勤还牵挂着学生未来的人生,她想得最多的就是他们到了社会上如何生存与发展。

罗桂勤始终相信,只要学生学会了自理,拥有了一技之长,肯定能够自食其力,从而在社会上立足的。为此,忻城县特殊教育学校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该校在低年级培智部开设了“我会洗脸”“我会洗衣叠被子”“我会打扫宿舍卫生”等生活技能课程,要求学生每天起床后自己整理被子,换洗衣服,把宿舍打扫干净。到了高年级,该校在聋部及培智大班分别开设电脑技能、丝网花制作和缝纫等劳动技能课程。及至毕业时,该校的学生除了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还掌握了烹饪、缝纫、编织等一两项基本技能。

在学生毕业前几个月,作为校长的罗桂勤更加忙碌起来。她四处奔走,找民政部门,找厂家,尽一切力量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她的努力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和爱心企业的大力支持,如今该校的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建校18年来,该校已培养了200多名毕业生,除了3人分别进入柳州市第一职业学校等职业学校继续深造外,其余毕业生都基本安排到了柳州市金嗓子制药公司、来宾市木材加工厂等多家企业就业,有的甚至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校有个聋哑学生叫韦宗德,游泳技能突出,在2008年代表来宾市参加广西残疾人游泳锦标赛,荣获S15级50米蝶泳第一名、S15级50米仰泳第二名、S15级50米蛙泳第三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等多项荣誉,还代表广西参加第二十一届聋奥会选拔赛暨2008年全国聋人锦标赛并取得突出的成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1年,罗桂勤被评为自治区扶残助残“先进个人”、来宾市“优秀教师”、忻城县“十佳教师”。2013年,她被授予“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罗桂勤说:“荣誉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压力,我将继续努力工作,为特殊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编 欧金昌)

上一篇:初中生非常规物理实验开发 下一篇:改革作业模式,让学生爱上语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