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

时间:2022-08-29 06:09:19

海派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

黄杨木因其色质细腻、有象牙质感而著称,被誉为“木中象牙”。所谓黄杨木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用黄杨木作为原料而进行雕刻的艺术品。我国黄杨木雕起源于唐宋时期,当时被用于印刷业制作文字插图木印版,后来又被广泛运用于制作各种造型丰富,形式多样的观赏性艺术品。

在我国黄杨木雕的历史上,上海黄杨木雕可谓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这与上海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一个在近代以后迅速崛起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逐渐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创造了自己的本土文化与历史,另一方面又不断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致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兼收并蓄,中西合壁,这便是促成上海黄杨木雕成为我国木雕工艺点鲜明的艺术分支的重要基础。上海黄杨木雕融贯中西技艺,题材创新,与时俱进,既继承了我国木雕工艺的优良传统,又融会贯通了西方绘画,雕刻技法,题材囊括古今中外,充分表现了上海文化博采众长,包容兼收的特质。

传承之本,承先于传。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特点是依靠传承人的言传身教,传承人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掌握的精湛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贝,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说到上海的黄杨木雕,就不能不提到其创始人、土山湾最后传人——徐宝庆。作为一种浓缩着民族元素和文化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手工技艺,黄杨木雕是一门需要时间磨练和雕刻者文化修养的艺术。徐宝庆先生在世时也曾说过:搞黄杨木雕必须有充分吃苦思想的人,必须是能够耐得住寂寞吃的起苦的人,才能做这件事。2008年,正当徐汇区申报的上海黄杨木雕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时,徐宝庆大师不幸去世,他培养的101个徒弟,进入21世纪后纷纷改行,剩下坚守的寥寥无几。技艺传承一度陷入危险境地。徐汇区文化局携手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长桥街道寻觅传人。后来终于找到徐老师的开山大弟子侯志飞老师,并请已经退休多年的他出山重新带徒授艺。侯老师二话不说,不顾76岁高龄,欣然前往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担任专业教师带徒10余人。时值寒冬腊月,侯老师坚持每周去学校教授木雕技艺。面对那些沟通不便的聋哑学生,候老师不厌其烦的一遍遍亲自示范,手把手教导。经过一个多学期讲课实践,探索了海派黄杨木雕科班传承方式。虽然后来由于身体原因,侯老师不再继续给学生上课,但是每次遇到,他都会问起学生们的技艺学习情况,他的热忱让我们感动不已。

2009年,得知我们正在筹建海派黄杨木雕发源地之一的土山湾博物馆,侯老师将自己创作并珍藏多年的作品《飞跃》捐献了出来,与徐宝庆老师的作品一起陈列在博物馆内,以供广大的市民近距离欣赏海派黄杨木雕的独特魅力。受到候老师的感染,为了做好文化传承工作,2012年下半年我们会同长桥街道举办了为期4个月的黄杨木雕展览,吸引了广大的市民驻足欣赏;随后上海黄杨木雕又走进了社区。在徐汇区文化馆开设了培训班,规模化培养技艺学徒。首批招收学员50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20岁。期间,区文化局、长桥街道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合作,历时两年编写完成了《黄杨木雕》一书,将深奥凝重的黄杨木雕、繁复艰深的工艺流程,以生动流畅、通俗易懂的文字向社会广泛传播。

侯老师原为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师,上世纪50年代初,经田中德修士(也是徐宝庆的老师)推荐,成为黄杨木雕一代宗师徐宝庆的第一个徒弟,1961年出师后,从事黄杨木雕的设计与制作。经过数十年的实践,从宗教画像到现代人物,从模仿到创作,侯老师深刻领悟徐老师的精湛技艺,融合古今中外雕刻技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创作的作品曾多次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赞誉。在60年的从业生涯中,侯老师一共完成了《飞跃》等在内的木雕作品数百件,富有时代特色和生动活泼的农村题材作品是其木雕作品的典型代表。其作品《农儿乐》入选1962年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讲故事》入选1964年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他创作的《小胖加油》、《庆丰收》、《争上游》,《齐飞跃》,《长命百岁》、《嬉象》先后在日本展出:《麒麟》、《沙漠琴声》,《打猎归来》在瑞典展出;《蚌娃》、《争上游》《摇啊摇》、《嬉象》参加印度与法国文化交流展览;大庆组雕《向新油田进军》,《缝补精神》被上海人民出版社印成画册出版发行。1996年,侯老师参与浦东大型雕塑《五牛城》作品的制作,入选《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大型画册。更值得一提的是侯老师精心创作的,反映中华民族、龙的子孙期盼实现现代化宏大理想的作品《飞跃》,入选1978年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该作品还荣幸成为1978年中国邮政局发行的T29“工艺美术纪念邮票”中的第八枚邮票,是该系列作品中唯一的一件木雕作品。候老师不仅在国家名片上留下了艺术印记,更为上海黄杨木雕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画上了精彩的一笔。

侯老师的作品生动活泼、主题感强,构图稳健活跃,擅长于儿童题材的创作、设计。行业内他是大家公认的继承徐宝庆老师创作特色及雕刻技艺的杰出弟子,是海派黄杨木雕的重要传承人。在徐老师逝世后,他更是成为“上海黄杨木雕传承第一人”。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侯志飞老师的大量作品都没有能保存下来,现在我们也只能通过当年留下的部分作品的照片,回顾侯老的艺术生涯及其创作的艺术结晶。从这些充盈着古铜色包浆的作品中,我们能体会到侯老师60年黄杨木雕生涯的艰辛和汗水,更能感知他孜孜以求的坚韧及其意蕴的丰厚和灵动。

唐方干《观项信水墨》说到“险峭虽从笔下成,精能皆自意中生”。保护、传承体现海派文化的非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上海黄杨木雕”,就是保护海派文化,更好地留住我们的“根”,继承和发扬我们的精神财产。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欣逢盛世,又有良好的机制来管理和运作,所以我们有信心把前辈工艺大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世相承、代代相传。

上一篇:徐艺乙教授论工艺之道 下一篇:广州车展走透透